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31526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16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A柱强部不够的问题。本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A柱包括下加强板和下内板,下加强板和下内板相固连且下加强板和下内板之间具有空腔,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支架,加强支架位于该空腔中,加强支架与下加强板贴靠固连,加强支架的其中三个外侧壁与下加强板对应的内侧壁贴靠固连,加强支架通过若干个紧固件与下内板相固连。本加强结构可以加强汽车A柱的强度。

A reinforced structure of A-pillar of automobi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涉及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要点。汽车包括A柱,A柱位于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A柱是支撑车辆结构强度的主要部分,在车辆发生碰撞或翻滚时可有效保证驾驶舱的生存空间。然而,目前的车型中,A柱内外板底部的搭接结构基本为空心结构,在偏置碰撞过程中,此位置为与轮胎接触的撞击区域,该处的空心结构导致A柱底部支撑力不足,向后变形较大,进而导致A柱整体的后移量增大,提高车内成员受伤的风险,而且同时前车门在碰撞后就存在不能打开的问题,提高了碰撞后对车内乘员施救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A柱的强度。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A柱包括下加强板和下内板,所述下加强板和下内板相固连且所述下加强板和下内板之间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位于该空腔中,所述加强支架与下加强板贴靠固连,所述加强支架通过若干个紧固件与下内板相固连。本加强结构设置在汽车A柱中,加强支架与下加强板贴靠固连,且加强支架通过紧固件与下内板相固连,使下加强板、下内板和加强支架三个形成一个刚性连接,增大A柱的刚度,即提高A柱的强度,减少偏置碰撞时A柱的偏移量,提高安全性,使车门在碰撞后容易被打开,降低施救难度。在上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中,所述加强支架呈块状,所述加强支架的内部具有压溃腔,所述加强支架朝向下内板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压溃腔相连通。压溃腔和开口的设置,在加强支架具有足够强度的情况下使加强支架能被压溃,加强支架被压溃后可以吸收冲击的能量,可以降低偏置碰撞造成的伤害,提高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中,所述加强支架的转角处具有压溃孔,所述压溃孔与压溃腔相连通。该种结构,使加强支架能被压溃,加强支架被压溃后可以吸收冲击的能量,可以降低偏置碰撞造成的伤害,提高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中,所述加强支架包括第一抵靠部、第二抵靠部、第三抵靠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抵靠部、第二抵靠部和第三抵靠部的外侧壁均用于与对应的下加强板的内侧壁贴靠固连,所述第二抵靠部、第三抵靠部分别设置在第一抵靠部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设置在第一抵靠部的两侧,所述第二抵靠部和第三抵靠部的两侧均具有通过弯折形成的包边,所述包边贴靠在对应的第一支撑部或者第二支撑部端部的边沿处,所述第一抵靠部、第二抵靠部、第三抵靠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包边围成所述压溃腔。加强支架是通过弯折冲压形成的,第一抵靠部、第二抵靠部和第三抵靠部的外侧壁与下加强板内侧壁的形状相匹配,使加强支架对下加强板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加强支架该种结构以及包边的设置,使加强支架具有足够强度的情况下使加强支架能被压溃,加强支架被压溃后可以吸收冲击的能量,可以降低偏置碰撞造成的伤害,提高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中,所述加强支架中与第一抵靠部正对的部位为所述开口。开口朝向车内,该种结构,使加强支架能够更好的被压溃,加强支架被压溃后可以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可以降低偏置碰撞造成的伤害,提高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一抵靠部、第二抵靠部、第三抵靠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和包边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加强支架通过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加工方便,一体式结构,使加强支架各部位的强度均匀。在上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远离第一抵靠部的一侧向外弯折形成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呈片状,所述固定部贴靠在下内板的内侧壁上,所述固定部通过若干个所述紧固件与下内板相固连。该种结构,配合包边的设置,使汽车发生碰撞时,加强支架可以更好被撑开压溃,吸收冲击能量。在上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第一抵靠部、第二抵靠部和第三抵靠部与下加强板均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连。焊接固连,固连的牢固程度高,且焊点在下加强板的内部,不会影响到车辆的整体外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本汽车A柱通过在A柱中设置加强结构,使A柱和加强结构形成一个刚性的整体,增大A柱的刚度,即提高A柱的强度,减少偏置碰撞时A柱的偏移量,提高安全性,使车门在碰撞后容易被打开,降低施救难度。2、本加强支架在提高A柱强度的同时,加强支架在发生碰撞时能够被压溃吸收冲击能能,可以降低偏置碰撞造成的伤害,提高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A柱和加强结构的爆炸图。图2是本加强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加强结构与下加强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加强结构与下内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加强板;2、下内板;3、加强支架;31、压溃腔;32、压溃孔;33、第一抵靠部;34、第二抵靠部;35、第三抵靠部;36、第一支撑部;37、第二支撑部;38、包边;39、固定部;4、紧固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汽车A柱包括下加强板1、下内板2和加强结构,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相固连且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之间具有空腔。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支架3和紧固件4,加强支架3位于该空腔中,本实施例中,紧固件4为螺栓和螺母的组合,在实际生产中,紧固件4可以为铆钉。如图2所示,加强支架3通过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加强支架3呈块状,加强支架3包括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第三抵靠部35、第一支撑部36和第二支撑部37,如图3所示,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和第三抵靠部35的外侧壁均用于与对应的下加强板1的内侧壁贴靠固连,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和第三抵靠部35与下加强板1均通过焊接的方式相固连。第二抵靠部34、第三抵靠部35分别设置在第一抵靠部33的两端,第一支撑部36和第二支撑部37分别设置在第一抵靠部33的两侧,第二抵靠部34和第三抵靠部35的两侧均具有通过弯折形成的包边38,包边38贴靠在对应的第一支撑部36或者第二支撑部37端部的边沿处。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第三抵靠部35、第一支撑部36、第二支撑部37和包边38围成压溃腔31,加强支架3中与第一抵靠部33正对的部位为开口,开口靠近下内板2,开口与压溃腔31相连通。加强支架3的转角处具有压溃孔32,即压溃孔32位于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包边38和第一支撑部36之间,或者位于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包边38和第二支撑部37之间,或者位于第一抵靠部33、第三抵靠部35、包边38和第一支撑部36之间,或者位于第一抵靠部33、第三抵靠部35、包边38和第二支撑部37之间,压溃孔32与压溃腔31相连通。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第三抵靠部35、第一支撑部36和第二支撑部37和包边38为一体式结构。如图4所示,第一支撑部36和第二支撑部37远离第一抵靠部33的一侧向外弯折形成固定部39,固定部39呈片状,固定部39贴靠在下内板2的内侧壁上,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A柱包括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所述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相固连且所述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之间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支架(3),所述加强支架(3)位于该空腔中,所述加强支架(3)与下加强板(1)贴靠固连,所述加强支架(3)通过若干个紧固件(4)与下内板(2)相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A柱包括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所述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相固连且所述下加强板(1)和下内板(2)之间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支架(3),所述加强支架(3)位于该空腔中,所述加强支架(3)与下加强板(1)贴靠固连,所述加强支架(3)通过若干个紧固件(4)与下内板(2)相固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3)呈块状,所述加强支架(3)的内部具有压溃腔(31),所述加强支架(3)朝向下内板(2)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压溃腔(31)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3)的转角处具有压溃孔(32),所述压溃孔(32)与压溃腔(31)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A柱的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3)包括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第三抵靠部(35)、第一支撑部(36)和第二支撑部(37),所述第一抵靠部(33)、第二抵靠部(34)和第三抵靠部(35)的外侧壁均用于与对应的下加强板(1)的内侧壁贴靠固连,所述第二抵靠部(34)、第三抵靠部(35)分别设置在第一抵靠部(33)的两端,所述第一支撑部(36)和第二支撑部(37)分别设置在第一抵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国虎祁洪娟严翔唐君俊彭斌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