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721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大致呈圆筒状、填充有粘性流体的壳体;    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传递来自外部的旋转力的第1转子;    形成于前述第1转子的端部的第1连结部;    与前述第1转子同轴、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的第2转子;    形成于前述第2转子的端部、与前述第1连结部连结时可使前述第2转子与第1转子一体旋转、与第1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时可与第1连结部之间形成间隙、使前述粘性流体从前述间隙通过的第2连结部;以及    趋向于使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相连结的旋转方向、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蓄积弹性力的弹性部件。(*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器(damper)。
技术介绍
如图7所示,在实开平5-89993号公报(第9-13页,图1)中,在主体外壳100的内部配置有转子102,在主体外壳100与转子102之间填充有作为粘性流体的硅润滑脂(silicon grease),并由盖体(cap)104密闭。在转子102上组装有离合器摩擦片(clutch板)106,可与转子102一体旋转。另外,在离合器摩擦片106的上部,配置有离合器摩擦片108。在此,在盖体104上配合有盖部105,且突设于盖部105上的配合部107从形成在盖体104的中央部的贯通孔露出。另外,离合器摩擦片108被组装到盖部105的背面,且在可与盖部105一体旋转的同时,可沿盖部105的轴方向移动。并且,在盖部105的背面与离合器摩擦片108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110,使离合器摩擦片108趋向于离合器摩擦片106一侧。在此,在盖部105的配合部107上固定有正齿轮114,并可传递来自正齿轮114的旋转力。因此,若使正齿轮114向箭头A方向旋转,则离合器摩擦片106的齿部106A与离合器摩擦片108的齿部108A彼此间相互咬合,使转子102旋转。由此,转子102受到硅润滑脂的粘性阻力,经由离合器摩擦片106及离合器摩擦片108可对正齿轮114的旋转进行制动。另一方面,若使正齿轮114向箭头A的相反的方向旋转,则因为离合器摩擦片106的齿部106A与离合器摩擦片108的齿部108A彼此间不相互咬合,所以离合器摩擦片108沿盖部105的轴方向移动,离合器摩擦片106相对于离合器摩擦片108空转,转子102不旋转。因此,正齿轮114不受粘性阻力地旋转。从而,通过使未图示的制动部件一侧的齿轮咬合在该正齿轮上,可以使制动力作用于制动部件上、或者使制动力不作用于制动部件等。但是,这样的阻尼器,会导致部件数量多,组装工时增加,制造成本上升。另外,由于使用形成有齿部106A、108A的离合器摩擦片106、108,当由离合器摩擦片108向离合器摩擦片106传递旋转力时,有时会因齿部106A、108A的相互咬合状态而导致时间滞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转矩(torque)对应旋转方向变动的阻尼器。本申请的第1项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具有呈大致圆筒状、填充有粘性流体的壳体;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传递来自外部的旋转力的第1转子;形成于前述第1转子的端部的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1转子的同轴、可旋转地收容于前述壳体内的第2转子;形成于前述第2转子的端部、与前述第1连结部连结时使前述第2转子与第1转子一体旋转、解除与第1连结部的连结时在与第1连结部之间形成间隙、使前述粘性流体由前述间隙通过的第2连结部;以及趋向于使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连结的旋转方向、在解除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后的状态下蓄积弹性力的弹性部件。在本申请的第1项专利技术中,通过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连结,可以使第2转子与第1转子一体旋转。在此,在壳体内填充有粘性流体,另外,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通过使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于壳体内,可使粘性流体流动于该间隙中。从而,产生由粘性流体带来的流动阻力,可将制动力施加到向第1转子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上。另外,通过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解除连结,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之间形成间隙,以使前述粘性流体从该间隙通过,能够减少由粘性流体产生的流动阻力,减小作用于旋转力传递部件的制动力。在此,因为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会在弹性部件上蓄积弹性力,所以当向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解除连结的方向作用的力被解除时,弹性元件复原,恢复到初始的状态,能够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连结。如上所述,对应第1转子的旋转方向,使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连结或解除连结,由此能够使转矩改变,作为所谓的单向阻尼器使用。另外,因为在由旋转力传递部件传递旋转力的状态下,在弹性部件上蓄积有弹性力,所以当旋转力传递部件停止旋转时,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通过弹性部件的复原力而连结。因此,与使用形成有齿部的离合器摩擦片方式的情况相比,到制动力作用于旋转力传递部件之前的期间不会产生时间滞后。另外,因为可以不采用复杂的离合器机构,所以能够实现部件数量少、组装工时减少、制造成本降低。本申请的第2项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弹性部件是螺旋弹簧,当使前述第1转子向使弹性力蓄积在前述螺旋弹簧上的方向旋转时,在前述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前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的间隙中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大,当使第1转子停止时,靠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旋转的前述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前述壳体的内周面以及前述第1连结部与前述第2连结部的间隙中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前述复原力小。在本申请的第2项专利技术中,当使第1转子向使弹性力蓄积在螺旋弹簧上的方向旋转时,因为在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周面以及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间隙间产生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大,所以第1连接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接状态被解除。另外,在靠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旋转的第2转子的外周壁与壳体的内周面以及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间隙间产生的粘性流体的流动阻力,比螺旋弹簧的复原力小,因此,在使第1转子停止后,第2转子借助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旋转,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被连结。在本申请的第3项专利技术中,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分别突伸出突出部,且在突出部的前端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分别突伸出突出部,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时,会在突出部的侧壁上产生由粘性流体带来的粘性阻力。因此,能够使由粘性阻力带来的制动力施加到向第1转子传递旋转力的旋转力传递部件上。另外,通过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分别突伸出突出部,能够使在突出部的前端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剪切阻力增大。在本申请的第4项专利技术中,使突出部分别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伸出。如此,通过使突出部自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的对称位置突伸出来,能够调整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时的粘性阻力及流动阻力的均衡。在本申请的第5项专利技术中,将连结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面,设成为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旋转轴相对倾斜的斜面。由此,在第1连结部与第2连结部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使通过连结面的粘性流体顺畅流动。能够使粘性流体不残留在连结面上。在本申请的第6项专利技术中,在壳体的内周面上,突设有在与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壁,由该壁形成使粘性流体通过的2个液室。如此,通过以2个液室区隔壳体内部,当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时,通过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出部的旋转移动,所区隔的区域的体积减小,粘性流体的压缩率增大。因此,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受到因粘性流体被压缩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故能够得到高转矩,能够使阻尼器的制动力增大。另外,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一体旋转时,在壁的前端面和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外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以及在第1转子及第2转子的突设部的前端面和壳体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流动有因压缩而内压升高的粘性流体。因此,在第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见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