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8251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包括一个上部护圈240,其与高压侧相通、一个主阀250,其安装于上部护圈240之下,其中,主阀250包括一个阀体252,其容纳一个引导腔259,一个片环256,其安装于阀体252的顶面,一个壳体258,用于容纳阀体252及片环256,且通过在壳体的上下端卷曲,来一体容纳阀体252及片环256,其中,对油流进行控制,从而产生缓冲力,且根据引导腔259内的压力,以减小引导腔259内的缓冲力分散的状态,来同时调节该缓冲力。该可调节缓冲阀的主阀的结构更加简化,减少了引导腔内缓冲力分散情况的发生,因而可获得稳定的缓冲力,且可改善减振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尤其涉及配有可调节缓冲阀的减振器,其可以在车辆行驶中,根据路况、行驶条件等来适当调整缓冲力,由此来改善驾驶舒适性及控制稳定性。
技术介绍
悬架系统安装在车辆上的减振器是一种防振缓冲型装置,安装在车轴与车体之间,通过在车辆行驶中吸收从路面传递给车轴的振动或冲击,来改善驾驶舒适性。减振器的内部充注油及/或气体。减振器包括可调节缓冲减振器,用于根据路面及驾驶条件来适当调整缓冲性,从而改善驾驶舒适性或控制稳定性。在可调节缓冲减振器中,用于调节缓冲力的可调节缓冲阀安装在传统减振器的外管侧面上。根据车辆运动缓冲力的控制方法,传统的可调节缓冲阀分为普通型可调节阀和反向型可调节阀。反向型可调节阀的特征在于通过一个附加阀,根据车辆的运动来控制压缩及拉伸动程。因此,对反向型可调节阀而言,在拉伸动程中产生一种弱缓冲力,而在压缩动程则产生一种强缓冲力,或者在拉伸动程中产生一种强缓冲力,而在压缩动程中则产生一种弱缓冲力。然而,由于反向型可调节阀采用附阀,因而有以下不足生成成本增加,尺寸过大,安装性不良。在普通型可调阀中,在压缩及拉伸动程过程中,用一个阀来控制缓冲力。因此,对普通型可调阀而言,在压缩及拉伸动程中,产生强缓冲力或弱缓冲力。在韩国专利申请No.1997-58101中,公开一种传统的反向型可调节阀,其名称为“缓冲力-可调液压减振器”,其中,缓冲力生成阀11与可调节缓冲减振器1的侧面相连接。以下参照图1,来说明缓冲力生成阀。缓冲力生成阀11的压缩侧与拉伸侧阀体的结构基本相同,图2表示它们的放大形式。如图所示,缓冲力生成阀11的结构是二个底部柱型阀体13及14处于底部柱型壳体12内,比例螺线管启动器15(以下称“启动器15”)安装在壳体12的开孔内,壳体12的内部被阀体13及14分割成三个液腔12a、12b及12c。环形密封件16及17分别安装在阀体13与14的开孔内,柱形引导件18与启动器15螺纹连接,穿过阀体13与14及密封件16与17,然后由螺帽19来固定。壳体12的一个侧壁上配有连接孔20、21及22,其分别与液腔12a、12b及12c相通。连接孔20、21及22通过减振器的通道,来与柱体相接。多个环状设置的流体通道26及27(入口通道)(图1只示出了二个流体通道)处于阀体13及14的下部,并分别轴向穿过阀体。此外,在各阀体13及14的底部的内壁上,配有环形内部密封件28或29(见图2),并穿过通道26或27的内周侧,环形阀座30或31(见图2)穿过通道26或27的外周侧,环形外密封部32或33(见图2)处于阀体13或14的侧壁附近的环形阀座外侧30或31。环形沟槽34及35分别处于阀座30及31与外密封部32及33之间。沟槽34及35通过流体通道36及37(外通道),分别与液腔(图1的12b及12c)相通。如图2所示,盘形孔板38或39及隔板40或41被层叠在阀体13及14的内部密封件36或37上。板阀42或43被层叠于其上;保持盘44或45的直径稍微小于板阀42或43,也被层叠于其上;多个盘形叶片弹簧46或47(弹簧件)(图中只示出了三个叶片弹簧)的直径稍微小于保持盘44或45,隔板48或49也被层叠于其上;板阀42或43的外周处于阀座30或31上。柔性密封环50或51处于阀体13或14内。柔性密封环的内周面与保持盘44或45的外周面相接触,而且稍微重叠,柔性密封环的外周面与外密封部32或33相接触。护圈52或53与柔性密封环50或51的外周顶部相接触,环形密封弹簧54或55的外周与护圈顶部相接触。密封件16或17处于阀体13或14内,其与隔板48或49及密封弹簧54或55的内周相接触,从而将板阀42或43的内周,保持盘44或45及叶片弹簧46或47固定到内部密封件28或29上,并同时将密封环50或51的外周固定到外密封部32或33上。密封件16或17、保持盘44或45以及密封环50或51在阀体13或14内的板阀42或43的后部,形成引导腔56或57。此时,密封弹簧54或55对阀体13或14与密封件16或17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为了密封保持盘44或45与密封环50或51的接触部分,密封环50或51被装配成其外周稍微低于阀体13或14的底部的内周,由此按压保持盘44或45。图中,参考号58,59,60,61及62表示O型环。引导件18的侧壁配有端口63及64,其分别与引导腔56及57相沟通,端口65及66分别与液腔12b及12c相沟通。孔板38或39安装于内部密封件28或29上,其配有固定孔67或68。上游通道配有固定孔67或68、内部密封件的切除部分69或70及引导件18外周的沟槽71或72。通过上游通道,流体通道26或27及端口63或64,即,引导腔56或57互相沟通。短轴73可在引导件18内滑动,从而调节端口63或65与端口64或66之间的流体通道面积(下游通道)。短轴73由压缩弹簧74而被驱动(被迫)朝向启动器15,而且在启动器15的启动杆75的作用下,顶着弹簧74的压缩力来运动,从而调节端口63及端口66(可变孔)的流体通道的面积。然而,在这种传统结构中,各引导腔56及57形成于板阀42及43处,处于阀体13与14之间,并被密封件16及17、保持盘44及45以及密封环50及51分割,其具有极复杂的结构,密封环50及51由此处的护圈52及53来固定。如果护圈52及53的顶面与底面不平整,则护圈50及51的压缩力便会不平衡。这将引起引导腔56及57的压力不平稳,从而造成缓冲力分散。也就是说,引导腔56及57内的分散会大大影响减振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传统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其中,缓冲力生成阀的主阀的结构大大简化,从而可抑制在引导腔内发生缓冲力分散。根据本专利技术,为达到该目的,提供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包括上部护圈,其与高压侧沟通,以及一个主阀,其安装于上部护圈上,主阀包括配有引导腔的一个阀体,一个安装于阀体顶面的片环,以及一个壳体,用于固定阀体及片环,并通过在壳体的上下端卷曲,来固定阀体及片环,由此来控制油的流动,从而产生缓冲力,并根据引导腔内的压力,来同时调节缓冲力,从而在引导腔内减小缓冲力的分散。附图说明结合下列实施方式说明及附图,可明晓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性及长处,其中图1是传统的反向型可调节缓冲阀的剖面图。图2表示图1的可调节缓冲阀的放大部分。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可调节缓冲减振器的缓冲力生成阀。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力生成阀的主阀。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可调节缓冲减振器的缓冲力生成阀,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力生成阀的主阀。如图3所示,缓冲力生成阀200安装于减振器的基壳101侧面上,包括一个壳体201,其与基壳101相沟通;一个短轴210及一个短杆220,其中,上部护圈240主阀250安装在短杆220外表面周围;上部护圈导筒260,其处于壳体201内。启动器202利用螺帽204,固定在壳体201一端。短轴210被插入短杆220空腔内,并可在其内滑动,它由启动器202的启动杆203来驱动,驱动杆插入短杆220内,短轴对处于短轴前部的弹簧216进行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器可调节缓冲阀,包括:一个与高压侧沟通的上部护圈,及一个安装于上部护圈之下的主阀,其特征在于,主阀包括配有引导腔的一个阀体,一个安装于阀体的顶面的片环,以及一个壳体,用于放置阀体及片环,且通过在壳体的 上下端卷曲,来固定阀体及片环,对油的流量进行控制,从而产生缓冲力,同时根据引导腔内的压力,来同时调节缓冲力,从而在引导腔内减小缓冲力的分散。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永焕
申请(专利权)人:万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