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7731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对左右吊耳,其操作支撑一对左右悬架板簧的车后侧端部,其结构分别为使得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比车身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更靠近车辆的外侧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
技术介绍
相关领域中所使用的悬架板簧的吊耳实例可分成如例如下述结构。即,一对左右吊耳板、车身侧衬套支撑轴、板簧侧衬套支撑轴、安装到车身侧衬套支撑轴上的车身侧衬套和安装到板簧侧衬套支撑轴上的板簧侧衬套,其中吊耳板的上部通过车身侧衬套支撑轴彼此相连,吊耳板的下部通过板簧侧衬套支撑轴彼此相连。迄今为止,在已知的结构中,车身侧衬套和板簧侧衬套结构都分别分成左、右两半(例如,参见技术公报No.59-063005)。对于这种相关技术的结构,车身侧衬套和板簧侧衬套处于双侧对称状态,使得车身侧衬套和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在车宽方向上对齐。但是,对于相关技术的吊耳,车身侧衬套和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处于双侧对称状态,在车宽方向上对齐。因此,在车辆转向运动过程中,车轮的前束角不会改变。这会导致在车辆转向和行进运动期间,难以用转向不足特性提高车辆的操纵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其能够在车辆的转向和行进运动期间提高车辆的操纵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包括一对左右悬架板簧;以及一对吊耳,其设置在支撑车身的所述悬架板簧的后端部分上,所述吊耳包括支撑车身的车身侧衬套和支撑在所述板簧上的板簧侧衬套;其中,所述车身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比所述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更靠近沿车宽方向的内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包括一对左右悬架板簧;以及一对吊耳,其设置在支撑车身的所述悬架板簧的前端部分上,所述吊耳包括支撑车身的车身侧衬套和支撑在所述板簧上的板簧侧衬套;其中,所述车身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比所述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更靠近沿车宽方向的外侧。对于上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所述车身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比所述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更靠近车辆的内侧区域。也就是说,当从车辆前部朝着车辆后部观看时,刚度中心轴线处于倒V形的倾斜状态。因此,当车辆左转或右转时,在作为板簧被压下侧的外转向轮侧的吊耳上都会出现转动动量。这引起向上的输入载荷,以相对于所述车身侧衬套支撑轴向车辆外侧扭曲所述板簧侧衬套支撑轴。结果,外转向轮侧吊耳发生所述板簧侧部件向车辆外侧偏移的运动。同时,在作为板簧反弹侧的内转向轮侧的吊耳上会出现转动动量。这引起向下的输入载荷,以相对于所述车身侧衬套支撑轴扭曲所述板簧侧衬套支撑轴。从而,内转向轮侧的吊耳发生所述板簧侧部件向车辆内侧偏移的运动。因此,车轴向转向方向转动,该转动的中心位于所述板簧的车身侧前端上,使得两个驱动轮都具有变化到转向不足状态的前束角。因此,在车辆转向期间,驱动轮可自动地变为转向不足状态,从而在车辆转向和行进运动期间,提高车辆的操纵性能。对于上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所述车身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比所述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更靠近车辆的外侧区域。这使得刚度中心轴线处于V形的倾斜状态。因此,当车辆左转或右转时,在作为板簧被压下侧的外转向轮侧的吊耳上会出现转动动量。这引起向上的输入载荷,以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撑轴向车辆内侧扭曲所述板簧侧衬套支撑轴。同时,在作为板簧回弹侧的内转向轮侧的吊耳上也会出现转动动量。这引起向下的输入载荷,以相对于所述车身侧支撑轴向车辆外侧扭曲所述板簧侧衬套支撑轴。从而,内转向轮侧吊耳发生所述板簧侧部件向车辆外侧偏移的运动。因此,车轴向转向方向转动,该转动的中心位于所述板簧的车身侧前端上,使得两个驱动轮都具有变化到转向不足状态的前束角。因此,在车辆转向运动期间,驱动轮可自动变为转向不足状态,从而在车辆转向和行进运动期间,提高车辆的操纵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应用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板簧吊耳结构的车辆悬架装置的透视图;图2A和2B为从车辆后侧朝车辆前侧观看的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的放大横截面图,图2A示出了车辆左侧吊耳,图2B示出了车辆右侧吊耳;图3A和3B为示出向图2A和2B中所示吊耳施加载荷时吊耳变形状态的放大横截面图,其中图3A示出了车辆左侧吊耳,图3B示出了车辆右侧吊耳;图4为示出第一实施例悬架板簧吊耳结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图5A和5B为从车辆后侧朝车辆前侧观看的第二实施例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的放大横截面图,图5A示出了车辆左侧吊耳,图5B示出了车辆右侧吊耳;图6为示出第二实施例悬架板簧吊耳结构的操作的示意图;图7A和7B为从车辆后侧朝车辆前侧观看的第三实施例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的放大横截面图,图7A示出了车辆左侧吊耳,图7B示出了车辆右侧吊耳;图8A和8B为第四实施例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的放大横截面图,图8A示出了车辆左侧吊耳,图8B示出了车辆右侧吊耳;图9A和9B为第五实施例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的放大横截面图,图9A示出了车辆左侧吊耳,图9B示出了车辆右侧吊耳;图10A和10B为第六实施例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的放大横截面图,图10A示出了车辆左侧吊耳,图10B示出了车辆右侧吊耳;图11A和11B为另一实施例的悬架板簧的吊耳的放大横截面图沿图10的线A-A的横截面图;以及图12为沿图11A的线A-A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进行描述。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板簧吊耳结构对应于权利要求1至4中所述的专利技术。图1为示出应用了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板簧吊耳结构的车辆悬架装置的透视图。图2A和2B为在车辆后部沿朝着车辆前部的方向观看的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板簧吊耳结构的放大横截面图。图3A和3B为示出向图2A和2B中所示吊耳施加载荷时吊耳变形状态的放大横截面图。如图1中所示,应用了第一实施例的悬架板簧吊耳结构的车辆悬架装置50包括左板簧1和右板簧2,左右板簧具有通过吊耳3、4安装到车身上的车后侧端部和通过防振体5、6安装到车身上的车前侧端部。另外,车桥外壳8的两端通过U形螺栓9固定地支撑在左右板簧1、2的基本中心区域上,车桥外壳8中可旋转地容纳车轴。如图2A和2B中所示,吊耳3、4包括一对左右吊耳板31、41,车身侧衬套支撑轴32、42,板簧侧衬套支撑轴33、43,以及分别安装到车身侧衬套支撑轴32、42上的车身侧衬套34、44和分别安装到板簧侧衬套支撑轴33、43上的板簧侧衬套35、45,其中吊耳板31、41的上部分别通过车身侧衬套支撑轴32、42彼此相连,吊耳板31、41的下部分别通过板簧侧衬套支撑轴33、43彼此相连。另外,车身侧衬套34、44和板簧侧衬套35、45分别分成左右两半。位于车辆左侧的吊耳3的车身侧衬套34包括在横向中心处分成两半的对开衬套34a、34b。其中,面对车辆内侧的对开衬套34b的刚度(即,弹性系数)设置成比面对车辆外侧的对开衬套34a高。另外,位于车辆左侧的吊耳3的板簧侧衬套35包括在横向中心处分成两半的对开衬套35a、35b。其中,面对车辆外侧的对开衬套35a的刚度(即,弹性系数)设置成比面对车辆内侧的对开衬套35b高。另外,位于车辆右侧的吊耳4的车身侧衬套44包括在横向中心处分成两半的对开衬套44a、44b。其中,面对车辆内侧的对开衬套44a的刚度(即,弹性系数)设置成比面对车辆外侧的对开衬套44b高。另外,位于车辆右侧的吊耳4的板簧侧衬套45包括在横向中心处分成两半的对开衬套45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架板簧的吊耳结构,包括:一对左右悬架板簧;以及一对吊耳,其设置在支撑车身的所述悬架板簧的后端部分上,所述吊耳包括支撑车身的车身侧衬套和支撑在所述板簧上的板簧侧衬套;其中,所述车身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比所述板簧侧衬套的刚度中心位置更靠近沿车宽方向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石正和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