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1745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包含用于通过多个连接到减震器的流动通道来改变阻尼力的可变阀和用于致动可变阀的螺线管致动器。可变阀和螺线管致动器通过耦合环而彼此耦合成单个主体,且耦合环具有一打开部分,借此通过其弹性变形或复原而耦合到可变阀的内侧,以固定螺线管致动器和可变阀。因而,优点在于通过提供耦合环以单触方式来组装可变阀和螺线管致动器,借此简化组装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且更明确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 一种组装着可变阀和致动器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可变阀用于调整阻 尼力且致动器用于致动所述可变阀。
技术介绍
随着交通工具变得普及,消费者对交通工具的认识和要求层次变得较 高,且交通工具的例如输出功率、安静度、乘坐舒适度、操作稳定性等功 能上的性能以及用途、便利性和经济效率成为将购买交通工具的消费者的 重要选择标准。在驾驶交通工具期间,交通工具不断受到通过车轮从道路传来的摆动 或震动。因此,在交通工具主体(或框架)与车轴(或轮轴)之间提供减 震装置以防止摆动或震动直接传递到交通工具主体,借此改进交通工具的 乘坐舒适度。另外,通过抑制交通工具主体的不规则摆动来改进交通工具 的驾驶稳定性。悬架是指介于交通工具主体与车轴之间的耦合装置,其包含前述减震装置。 一般来说,所述悬架包括各种组件,例如底盘弹簧(chassis springs),用于抑制底盘弹簧自由摆动以提高乘坐舒适度的减震器、用于调 整交通工具高度的稳定器、橡胶衬套(rubberbushing)、控制臂等。明确地说,在交通工具主体与车轮之间安装减震器以便用以抑制并减 弱从道路传来的摆动。减震器吸收交通工具主体的垂直摆动能量,以提高 乘坐舒适度,保护交通工具的货物且减小交通工具主体每个部分的动态应 力,借此增加交通工具的耐用性/使用寿命。另外,减震器抑制未装弹簧的 质量的移动以确保轮胎的地面接触性能。 .同时,为了根据道路条件和驱动状态来提高交通工具的乘坐舒适度或 操作稳定性,已经开发出一种能够适当调整阻尼力特征的阻尼力可变减震 器。 一般来说,阻尼力可变减震器主要通过可变阀的操作来控制阻尼力的 变化,所述可变阀以螺线管操作方式进行操作。此类可变阀经配置以依据螺线管电流来增加或减小减震器的回弹和压 缩阻尼力。具体来说,在可变阻尼力阀中,将具有阀芯(spool)的可变阀插入到外壳 中,且在其一侧处提供用于控制可变阀的操作的螺线管致动器。以下述方 式来实现阻尼力控制根据螺线管致动器的操作而移动的阀芯控制一种形成于用于改变阻尼力的圓盘阀后部的背压腔室(或先导(pilot)腔室)中的背压的产生和调整。然而,在减震器的此类常规可变阻尼力阀中,可变阀的前端和螺线管致动器以旋拧(screw)耦合的方式彼此耦合。因此,常规可变阻尼力阀的不 利之处在于,要执行多个元件上的螺紋部分的加工和耦合该可变阀与螺线 管致动器的许多过程,且因此由于增加制造过程的缘故而降低了生产率。
技术实现思路
构思本专利技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前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减 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其中筒化了用于组装螺线管致动器的过程,借此提 高了生产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方面,提供一种减震器的可变阻尼 力阀,其包含连接到减震器以改变阻尼力的可变阀和用于致动可变阀的螺 线管致动器。可变阀和螺线管致动器通过耦合环而彼此耦合成单个主体,且 耦合环具有打开部分,借此通过其弹性变形或复原而耦合到可变阀的内侧 以固定螺线管致动器和可变阀。此处,可变阀可具有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卡扣凹槽(catching groove ), 且耦合环可具有形成在其外表面上并对应于卡扣凹槽的卡扣突出部 (catching protrusion )。另外,耦合环可具有形成在与螺线管致动器接触的部 分上的倾斜表面。此外,耦合环可具有形成在与形成有卡扣突出部的部分 相对的末端处的推动突出部(pushing protrusion),其中所述推动突出部向 外突出以向内"fe压该耦合环。附图说明图1是展示一种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可变阻尼力阀的减震器的视图。 图2是示意性展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的视图。 图3a到图3cM示一种组装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的过程的 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的耦合环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将参看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的实施例。图1是展示一种应用本专利技术的可变阻尼力阀的减震器的视图,图2是 示意性展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的视图,且图3a到图3c M示一种组装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的过程的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的耦合环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减震器50包括具有预定长度和直径且下 端连接到车轴的汽缸52,以及经安装以进行往复运动且一端插入到汽缸52 的一侧中且另一端由汽缸52突出的活塞杆54。用例如气体、油等工作流体来填充汽缸52,且在汽缸的外侧处设置基 座壳(base shell) 56。在汽缸52和基座壳56的上端处提供杆导引件57, 同时在汽缸和基座壳的下端处安装主体阀58。另外,汽缸52具备活塞阀 55,其与活塞杆54的一端耦合以将汽缸的内部空间划分成回弹腔室60和 压缩腔室62。另外,分别在基座壳56的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处提供上部盖 59a和基座盖(base cap) 59b。在汽缸52与基座壳56之间提供一种贮存腔室64,以补偿由于活塞杆 54的往复运动而引起的汽缸52的内部容积的变化。通过主体阀58来控制 工作流体在贮存腔室64与压缩腔室62之间的流动。同时,在减震器50的基座壳56的一个侧面处安装用于改变阻尼力的 可变阀70。另外,由通过电缆85所供应的电力来操作的螺线管致动器80 是与可变阀70耦合。另外,在汽缸52与基座壳56之间提供连接到汽缸52的回弹腔室60 的中间导管68,以界定连接到汽缸52的回弹腔室60的高压侧Ph和连接到 贮存腔室64的低压侧Pl。如图2所示,安装在减震器50的一个侧面处的可变阻尼力阀包含可变 阀70、连接到可变阀70的螺线管致动器80和用于固定地连接上述两者的 耦合环90。可变阀70的外壳71具备阀芯杆72,其形成有多个与螺线管致动器80 的上部流体连通的流动通道。阀芯杆72具备阀芯73,其由螺线管致动器 80致动且打开/关闭该流动通道。为此目的,在螺线管致动器80中提供由 螺线管操作的加压杆82,以便致动该阀芯73。在阀芯杆72中安装一种充当固定小孔的第一环形圓盘73a,且在第一 环形圆盘73a的上部处安装下部止动器74,其包含一种允许流体流动的连 接端口 74a。将充当主要阀的第二环形圆盘75安装到下部止动器74的上部。第二 环形圓盘75将形成在下部止动器74的上部处的先导腔室77由高压侧Ph 分离。另外,在第二环形圆盘75的上部处安装上部止动器76,其包含一种 允i午流体流动的连4妄端口 76a。将螺母78与阀芯杆72耦合以使下部止动器74与上部止动器76彼此 耦合。同时,弹簧79介于阀芯杆72的一端与阀芯73之间,以使得阀芯73 与螺线管致动器80接触。此处,通过形成在可变阀70的外壳71的内表面上的卡扣凹槽71a和 具有卡扣到卡扣凹槽71a的卡扣突出部91的耦合环90来实现螺线管致动 器80与可变阀70的耦合。另外,螺线管致动器80形成有台阶(step)81,使得所述台阶的连接到可 变阀70的一侧的外径可与外壳71的内径相同,且所述台阶的另一侧的外 径小于外壳71的内径。如图3和图4所示,耦合环90具有一种带有打开部分的环形形状且由 弹性材料制成。优选的是,在耦合环的外表面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器的可变阻尼力阀,其包含连接到减震器以改变阻尼力的可变阀和用于致动所述可变阀的螺线管致动器,其中所述可变阀和所述螺线管致动器通过耦合环而彼此耦合成单个主体,且所述耦合环具有打开部分,借此通过其弹性变形或复原而耦合到所述可变阀的内侧,以固定所述螺线管致动器和所述可变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永焕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万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