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19637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8-28 00:04
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之间的碰撞吸能盒、和设置为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吸收体。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日本特开2015-003653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车辆前部构造:在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保险杠加强件(保险杠构件)之间具有碰撞吸能盒,在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具有吸收体。在上述公报公开的构造中,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但是,根据车辆,存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碰撞吸能盒因来自碰撞障碍物(日文:衝突バリア)的载荷的输入而溃缩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时,难以由保险杠加强件覆盖该边缘。其结果,该边缘可能与碰撞障碍物接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的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涉及车辆前部构造。所述车辆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之间的碰撞吸能盒、和设置为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吸收体。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与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和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或者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内侧的情况相比,即使在碰撞吸能盒溃缩而在碰撞吸能盒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边缘比吸收体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即使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也可以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根据上述的车辆前部构造,由于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比吸收体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中,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也可以比所述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根据上述的车辆前部构造,由于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从而能够在斜向碰撞时由吸收体从车辆前侧覆盖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斜向碰撞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涉及车辆前部构造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具有:求出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的位置的工序;和以使得吸收体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决定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的工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生产方法,具有以使得吸收体通常时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来决定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制作吸收体的工序。因此,即使在斜向碰撞时碰撞吸能盒溃缩而在碰撞吸能盒产生了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边缘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吸收体从车辆前侧覆盖边缘。由此,即使在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抑制在斜向碰撞时在碰撞吸能盒产生的边缘与碰撞障碍物接触。附图说明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产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并且其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部放大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吸收体通常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碰撞吸能盒的基于斜向碰撞的预测变形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及其生产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图中FR表示车辆前侧,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部构造10具有前纵梁20、碰撞吸能盒30、保险杠加强件40、以及吸收体50。前纵梁20设置为在车辆的左右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纵梁20为,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横截面形状)呈矩形等闭合截面形状的车辆的骨架部件。碰撞吸能盒30设置为用于在包括斜向碰撞等斜碰撞的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时,在作为轴向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压缩变形(溃缩)来吸收能量。此外,斜向碰撞是指,由美国的NHTSA(NationalHighwayTrafficSafetyAdministration: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规定的斜碰撞(与碰撞障碍物10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重叠量为35%、与碰撞障碍物100的相对角度为15°且相对速度90km/h的碰撞)。碰撞吸能盒30与前纵梁20的车辆前侧端部21连接。碰撞吸能盒30配置于前纵梁20的车辆前侧端部21与保险杠加强件40之间。碰撞吸能盒30具有盒主体31和设置于盒主体31的车辆前侧端部的前侧板32。盒主体31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延伸设置,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横截面形状)为闭合截面形状。盒主体31的横截面形状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八边形等多边形。盒主体31具有盒上壁31a、从盒上壁31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盒外侧壁31b、从盒上壁31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盒内侧壁31c、以及将盒外侧壁31b与盒内侧壁31c的下端部彼此连接的盒下壁(未图示)。在盒主体31形成有多个凹状槽(bead)31e以使得容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发生轴压缩变形。多个凹状槽31e在车辆前后方向及车辆宽度方向上隔有间隔地形成。盒主体31以车辆后侧端部直接或者经由至少一块未图示的板固定安装于前纵梁20的车辆前侧端部21。盒主体31与前纵梁20的固定既可以是通过焊接实现的固定,也可以是通过使用了未图示的螺栓的结合实现的固定。前侧板32通过焊接等接合于盒主体31的车辆前侧端部。前侧板32具有在从盒主体31的轴向(车辆前后方向)上观察时比盒主体31大的形状,能够从车辆前侧覆盖盒主体31。因此,前侧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比盒主体31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前侧板32的车辆宽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碰撞吸能盒,该碰撞吸能盒设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之间;和吸收体,该吸收体设置为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2.19 JP 2018-026590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碰撞吸能盒,该碰撞吸能盒设置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前侧端部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之间;和吸收体,该吸收体设置为在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碰撞吸能盒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所述吸收体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比所述保险杠加强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友松忧纪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