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68048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7-24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包括工作平台、电机、驱动轮、砂带和移动底座,其特征在于:工作平台上设有燕尾导轨和支撑杆;移动底座设置在燕尾导轨上,驱动轮的轴线与燕尾导轨的轴线平行;所述的移动底座上设有固定轴承座,转动轴设在固定轴承座内,转动轴的轴线与驱动轮的轴线重合,转动轴的端部与操作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操作杆的上部设有支撑轮,支撑轮和驱动轮上套设有砂带;所述的支撑杆上设有四个V形支撑块,V形支撑块的上部为V形开口,V形支撑块的下部套设在支撑杆上,并用第二锁定螺杆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抛光效率高,适用于对不同类型凸轮轴的抛光加工。

Preliminary polishing device for camshaft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凸轮轴工件的杆部进行抛光的工具,具体地说是一种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适用于对不同类型的凸轮轴杆部部位进行抛光加工工作。
技术介绍
凸轮轴是汽车、摩托车、内燃机、柴油发动机的关键零件,随着汽车工业、内燃机工业的迅速发展,凸轮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凸轮轴的加工工艺、设备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凸轮轴的杆部位置位于两凸轮或者凸轮与主轴位中间,属于凹下的部分,而且宽度很窄,常规的加工方法无法有效的进行加工。目前,常用的对凸轮轴杆部位置进行初步抛光的方式有:一、化学抛光:化学抛光是让材料在化学介质中表面微观凸出的部分较凹的部分优先溶解,从而得到平滑面。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不需复杂设备,可以抛光形状复杂的工件,可以同时抛光很多工件,效率高,化学抛光得到的表面粗糙度一般为数10μm。此方法需要配制抛光液,并且,对已加工部位容易造成一定的腐蚀,不适合现行工艺。二、超声波抛光:超声波抛光是将工件放入磨料悬浮液中并一起置于超声波场中,依靠超声波的振荡作用,使磨料在工件表面磨削抛光。超声波加工宏观力小,不会引起工件变形,但工装制作和安装较困难。超声波加工可以与化学或电化学方法结合。在溶液腐蚀、电解的基础上,再施加超声波振动搅拌溶液,使工件表面溶解产物脱离,表面附近的腐蚀或电解质均匀;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还能够抑制腐蚀过程,利于表面光亮化。此方法科技含量较高,抛光表面的质量也极好,但是,其成本较高,一次性投入过大。三、机械抛光:机械抛光是靠切削、材料表面塑性变形去掉被抛光后的凸部而得到平滑面的抛光方法,一般使用油石条、羊毛轮、砂纸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特殊零件如回转体表面,可使用转台等辅助工具,表面质量要求高的可采用超精研抛的方法。此方法可分为切削、砂带抛光两种,切削效率高,但是因为杆部宽度较小,刀具进刀、出刀受到阻碍,此方式并不适用;砂带抛光投入成本低,易实现,且抛光后的表面质量完全可以满足客户需求,是目前理想的抛光手段,但是砂带抛光基本需要手工操作,效率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能够满足凸轮轴杆部的抛光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抛光效率较高的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包括工作平台、电机、驱动轮、砂带和移动底座,电机固定在移动底座上,驱动轮固定在电机的转轴上,电机通过导线与电源控制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平台上固定设有燕尾导轨,支撑杆通过支架设置在工作平台上,燕尾导轨的轴线与支撑杆的轴线平行;移动底座设置在燕尾导轨上,移动底座的底板面与燕尾导轨燕尾连接,驱动轮的轴线与燕尾导轨的轴线平行;所述的移动底座上固定设有固定轴承座,转动轴设在固定轴承座内,转动轴的轴线与驱动轮的轴线重合,转动轴的端部与操作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操作杆的上部设有支撑轮,支撑轮的轴线与驱动轮的轴线平行,支撑轮和驱动轮上套设有砂带,砂带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驱动轮的轴线;所述的支撑杆上设有四个V形支撑块,V形支撑块的上部为V形开口,V形支撑块的下部套设在支撑杆上,并用第二锁定螺杆固定。所述的支撑轮设置在定位轴上,定位轴与定位滑套连接固定,定位滑套套设在操作杆的上部,并用第一锁定螺杆固定。所述的支架设有三个,并固定设置在工作平台的上面板上,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支撑杆的中部设有一个,支架中部的通孔套设在支撑杆外侧。所述的操作杆的中部设有弧形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电机驱动,驱动力稳定,保证了抛光部位受力均匀;采用软砂带进行抛光,避免了突然受力造成加工部位去除材料过多的现象;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抛光效率高,适用于对不同类型凸轮轴的抛光加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俯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右视放大示意图。图中:1、工作平台;2、燕尾导轨;3、移动底座;4、电机;5、驱动轮;6、砂带;7、转动轴;8、固定轴承座;9、支撑轮;10、定位轴;11、操作杆;12、支架;13、定位滑套;14、V形支撑块;15、第二锁定螺杆;16、弧形部;17、支撑杆;18、第一锁定螺杆。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制作本技术。该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包括工作平台1、电机4、驱动轮5、砂带6和移动底座3,电机4固定在移动底座3上,驱动轮5固定在电机4的转轴上,电机4通过导线与电源控制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平台1上固定设有燕尾导轨2,支撑杆17通过支架12设置在工作平台1上,燕尾导轨2的轴线与支撑杆17的轴线平行;移动底座3设置在燕尾导轨2上,移动底座3的底板面与燕尾导轨2燕尾连接,从而使移动底座3沿着燕尾导轨2的轴线滑动,驱动轮5的轴线与燕尾导轨2的轴线平行;所述的移动底座3上固定设有固定轴承座8,转动轴7设在固定轴承座8内,转动轴7的轴线与驱动轮5的轴线重合,转动轴7的端部与操作杆11的下端固定连接,从而使操作杆11以转动轴7为中心转动;操作杆11的上部设有支撑轮9,支撑轮9的轴线与驱动轮5的轴线平行,支撑轮9和驱动轮5上套设有砂带6,砂带6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驱动轮5的轴线;所述的支撑杆17上设有四个V形支撑块14,V形支撑块14的上部为V形开口,V形支撑块14的下部套设在支撑杆17上,并用第二锁定螺杆15固定,转动V形支撑块14,使放置在V形支撑块14的V形开口处的凸轮轴工件处于有利于加工的位置后,锁定第二锁定螺杆15,使V形支撑块14固定在支撑杆17上,即可进行抛光工作。所述的支撑轮9设置在定位轴10上,定位轴10与定位滑套13连接固定,定位滑套13套设在操作杆11的上部,并用第一锁定螺杆18固定,根据砂带6的大小可以调节定位滑套13在操作杆11上的位置,使砂带6张紧后,用第一锁定螺杆18将定位滑套13固定在操作杆11上,保持稳定。所述的支架12设有三个,并固定设置在工作平台1的上面板上,支撑杆17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支撑杆17的中部设有一个,支架12中部的通孔套设在支撑杆17外侧。所述的操作杆11的中部设有弧形部16,弧形部16对应凸轮轴工件的抛光部位,这样可以不会影响抛光工作。使用本技术时,把待抛光的凸轮轴工件放置在V形支撑块14的V形开口处,锁定第二锁定螺杆15,使V形支撑块14固定在支撑杆17上,启动电机4,工作人员手握操作杆11的上端,并旋转操作杆11,用砂带6对凸轮轴工件杆部进行抛光工作;如需更换砂带6,则关闭电机4,转动第一锁定螺杆18,调整定位滑套13的位置,即可更换砂带6,再张紧砂带6,最后用第一锁定螺杆18锁定定位滑套13,即可再次进行抛光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包括工作平台(1)、电机(4)、驱动轮(5)、砂带(6)和移动底座(3),电机(4)固定在移动底座(3)上,驱动轮(5)固定在电机(4)的转轴上,电机(4)通过导线与电源控制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平台(1)上固定设有燕尾导轨(2),支撑杆(17)通过支架(12)设置在工作平台(1)上,燕尾导轨(2)的轴线与支撑杆(17)的轴线平行;移动底座(3)设置在燕尾导轨(2)上,移动底座(3)的底板面与燕尾导轨(2)燕尾连接,驱动轮(5)的轴线与燕尾导轨(2)的轴线平行;所述的移动底座(3)上固定设有固定轴承座(8),转动轴(7)设在固定轴承座(8)内,转动轴(7)的轴线与驱动轮(5)的轴线重合,转动轴(7)的端部与操作杆(11)的下端固定连接;操作杆(11)的上部设有支撑轮(9),支撑轮(9)的轴线与驱动轮(5)的轴线平行,支撑轮(9)和驱动轮(5)上套设有砂带(6),砂带(6)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驱动轮(5)的轴线;所述的支撑杆(17)上设有四个V形支撑块(14),V形支撑块(14)的上部为V形开口,V形支撑块(14)的下部套设在支撑杆(17)上,并用第二锁定螺杆(15)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凸轮轴杆部初步抛光装置,包括工作平台(1)、电机(4)、驱动轮(5)、砂带(6)和移动底座(3),电机(4)固定在移动底座(3)上,驱动轮(5)固定在电机(4)的转轴上,电机(4)通过导线与电源控制箱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平台(1)上固定设有燕尾导轨(2),支撑杆(17)通过支架(12)设置在工作平台(1)上,燕尾导轨(2)的轴线与支撑杆(17)的轴线平行;移动底座(3)设置在燕尾导轨(2)上,移动底座(3)的底板面与燕尾导轨(2)燕尾连接,驱动轮(5)的轴线与燕尾导轨(2)的轴线平行;所述的移动底座(3)上固定设有固定轴承座(8),转动轴(7)设在固定轴承座(8)内,转动轴(7)的轴线与驱动轮(5)的轴线重合,转动轴(7)的端部与操作杆(11)的下端固定连接;操作杆(11)的上部设有支撑轮(9),支撑轮(9)的轴线与驱动轮(5)的轴线平行,支撑轮(9)和驱动轮(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超亓延萍张章魏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莱芜环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