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件和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42059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6-22 0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件和采用该连接件的车架,该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部,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连接开口;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一连接凹槽,其开口朝向第二方向并且背向第三方向;连接面,朝向所述第三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第二连接凹槽,其开口背向所述第一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三方向;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能够满足不同方向上的多个零件的连接,且能承受不同方向的力,实现了对车架中的多个梁之间的连接,并且结构、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接件和车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件以及采用该连接件的车架。
技术介绍
纯电动汽车底盘部分相对传统燃油汽车要简单许多,燃油系统及进排气系统都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系统,因此电动汽车底盘与传统汽车底盘有很大差别。由电动汽车轻量化的需求,车身的大部分结构采用铝合金构件,而由于铝合金的材料性质,使得其绝大部分的连接结构中无法使用例如焊接的连接方式,而大多采用铆接、螺接等连接方式。由于汽车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很多部分的连接需要涉及特有的连接件,以满足各种连接结构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件和采用该连接件的车架,以实现对车架中的多个梁之间的连接。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连接开口;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一连接凹槽,所述第一连接凹槽的开口朝向第二方向并且背向第三方向;连接面,所述连接面朝向所述第三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连接凹槽,所述第二连接凹槽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一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三方向;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由所述第一定位板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边缘向背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三定位板,所述第三定位板由所述第二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边缘向背向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中部;其中,由所述第二定位板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表面和所述第三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构成所述连接面。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括:第四定位板,所述第四定位板固定于所述第三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并且所述第四定位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所述第四定位板还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表面,所述第四定位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第五定位板,所述第五定位板位于所述第四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第四定位板平行,并且,所述第五定位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五定位板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表面;其中由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三定位板和所述第四定位板围绕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凹槽;由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所述第四定位板和所述第五定位板围绕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凹槽。进一步,所述第四定位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五定位板开设有第二通孔;其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形筒,所述方形筒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板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所述方形筒的四壁围绕形成所述连接开口。进一步,所述方形筒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并且,所述方形筒靠近所述第一定位板背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边缘;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多条加强筋,所述多条加强筋固定于所述方形筒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定位板之间以及所述方形筒面向所述第三方向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定位板之间。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呈一体设置。一种车架,包括:中段车架;和后段车架,所述后段车架通过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连接件安装于所述中段车架;其中所述中段车架的中段纵梁安装于所述连接开口;所述中段车架的中段横梁安装于所述第一连接凹槽;所述后段车架的后段纵梁安装于所述连接面;安装于所述后段车架的后悬架的后悬架纵臂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凹槽。进一步,所述车架还包括:前段车架,所述前段车架安装于所述中段车架的前端。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的连接件能够满足不同方向上的多个零件的连接,且能承受不同方向的力,实现了对车架中的多个梁之间的连接,并且结构、工艺简单。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的第三视角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架的第一视角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架的第二视角示意图;图6为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标号说明1、连接件11、第一连接部111、连接开口112、方形筒12、第二连接部121、第一连接凹槽122、连接面123、第二连接凹槽124、第一定位板125、第二定位板126、第三定位板127、第四定位板1271、第一通孔128、第五定位板1281、第二通孔13、加强筋21、中段车架211、中段纵梁212、中段横梁22、后段车架221、后段纵梁23、前段车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技术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技术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1的第一视角结构,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1的第二视角结构,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1的第三视角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中,x轴的正向为第一方向,x轴的负向为背向第一方向的方向,y轴的正向为第二方向,y轴的负向为背向第二方向的方向,z轴的正向为第三方向,z轴的负向为背向第三方向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2、图3中所示的x轴、y轴、z轴,以及如下描述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仅为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件1中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用以限定连接件1的安装姿态。请同时参见图1、图2、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件1具有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其中,第一连接部11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连接开口111。第二连接部12与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并且,第二连接部12具有第一连接凹槽121、连接面122和第二连接凹槽123。其中,第一连接凹槽121的开口朝向第二方向并且背向第三方向。连接面122朝向第三方向并且背向第一方向。第二连接凹槽123的开口背向第一方向并且背向第三方向。其中,第二方向(y轴正向)垂直于第一方向(x轴正向),第三方向(z轴正向)同时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二连接部12包括第一定位板124、第二定位板125、第三定位板126、第三定位板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具有:第一连接部(11),所述第一连接部(11)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连接开口(111);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2)具有:第一连接凹槽(121),所述第一连接凹槽(121)的开口朝向第二方向并且背向第三方向;连接面(122),所述连接面(122)朝向所述第三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连接凹槽(123),所述第二连接凹槽(123)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一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三方向;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具有:第一连接部(11),所述第一连接部(11)具有朝向第一方向的连接开口(111);第二连接部(12),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12)具有:第一连接凹槽(121),所述第一连接凹槽(121)的开口朝向第二方向并且背向第三方向;连接面(122),所述连接面(122)朝向所述第三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一方向;以及第二连接凹槽(123),所述第二连接凹槽(123)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一方向并且背向所述第三方向;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方向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包括:第一定位板(124),所述第一定位板(124)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第二定位板(125),所述第二定位板(125)由所述第一定位板(124)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边缘向背向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三定位板(126),所述第三定位板(126)由所述第二定位板(125)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边缘向背向所述第三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定位板(126)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板(125)的中部;其中,由所述第二定位板(125)朝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表面和所述第三定位板(126)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构成所述连接面(1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还包括:第四定位板(127),所述第四定位板(127)固定于所述第三定位板(126)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并且所述第四定位板(127)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24)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所述第四定位板(127)还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板(125)背向所述第三方向的表面,所述第四定位板(127)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第五定位板(128),所述第五定位板(128)位于所述第四定位板(127)背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第四定位板(127)平行,并且,所述第五定位板(128)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板(124)背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表面,以及所述第五定位板(128)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群程晋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