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和内燃机的缸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21488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内燃机的缸盖的冷却结构,偏转肋设在缸盖内的冷却剂套内,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把冷却剂的流动导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用来使部分冷却剂的流动偏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偏转肋设成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并且在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偏转肋之间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因此不会在形成间隙的部分处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产生冷却剂停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形成于水冷内燃机的缸盖的冷却结构,也就是冷却水或者冷却剂套的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地,公知为这种水冷内燃机的缸盖是JP-A-11-117803所公开的内燃机的缸盖结构。在这种缸盖结构中,肋设置在邻近气缸之间,该肋连接一个气缸的进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和其它气缸的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该肋连接到位于冷却剂(该冷却剂在气缸之间进行流动)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上的进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和位于下游侧上的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上,而该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构成冷却剂套的底部的、下部气缸体上侧的上表面上,以致具有角形截面。这样形成的肋使冷却剂的流动方向偏转,从而给一对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之间的冷却剂进行导向,从而实现冷却相同部分的附近。顺便说一下,在有关现有技术中,由于肋(该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以致从下部气缸体上侧的上表面伸出)连接进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和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因此在冷却剂相对于冷却剂(该冷却剂沿着下部气缸体上侧的上表面和排气阀开口的圆周部分的表面上的肋进行流动)的流动方向进行流动时在肋的后部产生了停留,因此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在下部气缸体上侧和排气阀开口的圆周边缘部分上,冷却效果变坏,而该下部气缸体上侧和该圆周边缘部分由于露出到燃烧气体中而特别被加热到高温。
技术实现思路
由于上述这些情况而形成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到第四方面的共同目的是提高内燃机的冷却剂套的冷却效果,而该内燃机具有偏转肋,从而把冷却剂导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这些开口壁部分的热负荷由于面积减少而增高了,在那里由于偏转肋而产生了冷却剂停留。然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和第四方面的目的是通过防止在排气阀开口侧上的开口壁部分处产生停留而提高冷却效果。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目的是提高缸盖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气缸和曲轴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在该结构中,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包括气缸壁,它们包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并且在该结构中,偏转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冷却剂套内,从而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使冷却剂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缸盖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这些偏转肋使沿缸盖中心线方向进行流动的部分冷却剂的流动偏转到位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这些肋如此形成,以致偏转肋在至少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留下了间隙,或者这些偏转肋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从而在它的中间位置上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结构,由于从底壁向上伸出的这些偏转肋如此形成,以致这些偏转肋在至少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留下了间隙,或者偏转肋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从而在它的中间位置上留下了间隙,从而允许冷却剂沿着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因此这些间隙消除了这样的危险冷却剂停留在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其结果是,提供了下面优点。即,由于部分冷却剂被偏转从而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该开口壁部分在构成冷却剂套的缸盖的这些壁之间具有最高的热负荷,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而且,与现有技术中的连续肋不同的是,流过这些间隙的冷却剂不会在形成间隙的部分处的底壁的壁表面、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产生停留。此外,从这些间隙流入的部分冷却剂流到偏转肋的后部,并且这进一步减少了产生冷却剂流动停留的面积,因此减少了由于偏转肋而使冷却剂停留的面积,因此提高了底壁、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或者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偏转肋设成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并且这些间隙设计成允许冷却剂在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进行流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结构,提供了下面的优点。即,由于这些间隙形成于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这些偏转肋之间,因此部分冷却剂被偏转从而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这些开口壁部分在构成冷却剂套的缸盖的这些壁之间具有最高热负荷,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而且,与现有技术的连续肋不同的是,流过这些间隙的冷却剂不会在形成间隙的部分处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上产生停留。此外,从这些间隙流入的部分冷却剂流到偏转肋的后部,并且这进一步减少了产生冷却剂流动停留的面积,因此减少了由于偏转肋而使冷却剂停留的面积,因此提高了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上的冷却效果。因此具有较高热负荷的这些部分可以被有效地冷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提出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内燃机是多缸内燃机,其中偏转肋形成于所述气缸的两个气缸中的一个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其它气缸的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该所述气缸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相互邻近,并且偏转肋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连接到中心肋上,该中心肋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在缸盖的端部之间进行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结构,除了本专利技术所述方面所提供的优点之外,提供了下面这些优点。即,由于中心肋设置在缸盖的底壁上,而该肋从底壁向上伸出,并且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在缸盖的端部之间进行延伸,在缸盖的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进行流动的冷却剂沿着缸盖中心线方向被弄直,从而流到下游侧,因此每个气缸的燃烧室的室壁、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通过这样流动的冷却剂基本相同地被冷却。此外,设置中心肋和连接到中心肋上的偏转肋有利于提高整个缸盖的刚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气缸和曲轴的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在该结构中,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包括气缸壁,它们包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上壁;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并且在该结构中,偏转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冷却剂套内,从而从底壁向上伸出,从而使冷却剂流向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的缸盖冷却结构,所述的内燃机具有气缸和曲轴,所述的缸盖冷却结构中, 冷却剂可以流过其中的冷却剂套包括:缸盖的壁,它包括形成燃烧室的室壁的底壁;进气开口壁,它们形成具有进气阀开口的进气开口,这些进气阀开口通过进气阀来打开和关闭;及排气开口壁,它们形成了具有排气阀开口的排气开口,这些排气阀开口通过排气阀来打开和关闭, 偏转肋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于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冷却剂套内,从而从所述底壁向上伸出,使冷却剂的所述流动导向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而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沿着所述冷却剂的流动方向设置在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下游处,及 所述偏转肋使沿缸盖中心线方向进行流动的部分冷却剂的所述流动偏转到位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之间的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这些肋如此形成,以致所述偏转肋至少在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偏转肋之间的一个第一位置上留下间隙,并且第二位置是所述偏转肋的中间位置,这些第二位置从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和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进行延伸,从而允许所述冷却剂在所述底壁的壁表面、所述进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或者所述排气阀开口侧的开口壁部分的壁表面进行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塚善章铃木诚高木洁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