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111185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16 0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差速器装置,该差速器装置能够在使差速器壳体的厚度减薄的同时,将小齿轮轴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由于被形成于小齿轮垫圈(20)上的一对卡挂部(40)的卡合爪(38)与小齿轮轴(14)的端面(35)卡合,因此限制了小齿轮轴(14)的向中心轴线(D)方向的移动,并且小齿轮轴(14)通过卡挂部(40)而以不能脱落的方式被固定在差速器壳体(12)上。因此,由于能够在不使用销的条件下将小齿轮轴(14)固定在差速器壳体(12)上,因此能够减薄差速器壳体(12)的厚度。

Differential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differential device, which can fix the pinion shaft on the differential shell while thinn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differential shell. Because a pair of claws (38) formed on the pinion washer (20) and the end face (35) of the pinion shaft (14) are clamped together, the movement of the pinion shaft (14) towards the central axis (D) is limited, and the pinion shaft (14) is fixed on the differential housing (12) in a way that cannot fall off through the clamp hanger (40). Therefore, the thickness of the differential housing (12) can be reduced by fixing the pin shaft (14) on the differential housing (12) without pi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速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差速器装置的小齿轮轴的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已知有一种如下的差速器装置,该差速器装置具有:差速器壳体,其围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小齿轮轴,其被收纳于该差速器壳体内,并被插穿于形成在差速器壳体上的贯穿孔中;小齿轮,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嵌入在小齿轮轴的外周上;一对半轴齿轮,其与小齿轮啮合;小齿轮垫圈,其被中间插入至差速器壳体与小齿轮之间。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差速器即为这样的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在差速器壳体以及小齿轮轴上分别形成有销插入孔,通过在于差速器壳体的贯穿孔中插穿有小齿轮轴的状态下,将销插入至销插入孔中,从而将小齿轮轴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844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3-9174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1-98952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68873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9-166140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8-13575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像专利文献1这样,在于差速器壳体以及小齿轮轴的销插入孔中插入销从而将小齿轮轴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的情况下,在差速器壳体中,需要有能够形成销插入孔的程度的厚度。但是,从差速器装置的轻量化以及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期望减薄差速器壳体的厚度,从而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为以上述的实际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使差速器壳体的厚度减薄的同时,将小齿轮轴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的差速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a)一种差速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其围绕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小齿轮轴,其被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并且被插穿于形成在该差速器壳体上的贯穿孔中;小齿轮,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嵌装在所述小齿轮轴的外周上;一对半轴齿轮,其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一对小齿轮垫圈,其被插入至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小齿轮之间,(b)所述差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小齿轮垫圈上,分别形成于卡挂部,所述卡挂部在组装后穿过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小齿轮轴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并与所述小齿轮轴的端面卡合,从而阻止了所述小齿轮轴的脱落。此外,第二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在第一专利技术的差速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a)在所述小齿轮轴的至少被嵌入至所述贯穿孔中的部分上,形成有与所述小齿轮轴的中心轴线平行的平坦面即切口面,(b)所述小齿轮垫圈的所述卡挂部由脚部和卡合爪构成,所述脚部在组装后沿着所述小齿轮轴的所述切口面而延伸,所述卡合爪通过所述脚部的顶端侧被弯折而与所述小齿轮轴的端面卡合。此外,第三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在第二专利技术的差速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a)所述小齿轮轴的所述切口面由相互平行的一对切口构成,所述一对切口被形成在相对于所述小齿轮轴的中心轴线而对称的位置上,(b)所述小齿轮垫圈的所述脚部由一对板状的部件构成,并且被形成于在组装后分别与所述小齿轮轴的所述一对切口面进行面接触的位置上。此外,第四专利技术的主旨在于,在第二专利技术或第三专利技术的差速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贯穿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切口槽,所述切口槽中在组装后嵌入有所述脚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的差速器装置,由于被形成于小齿轮垫圈上的卡挂部与小齿轮轴的端面卡合,因此阻止了小齿轮轴的脱落,并且小齿轮轴通过卡挂部而以不能从差速器壳体上脱落的方式被固定。因此,由于能够在不使用销的条件下将小齿轮轴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因此能够减薄差速器壳体的厚度。此外,根据第二专利技术的差速器装置,由于在小齿轮轴上形成有作为平坦面的切口面,因此无需将小齿轮垫圈的脚部设为与小齿轮轴的圆柱形状相一致的形状,从而使小齿轮垫圈的加工变得容易。此外,在形成卡合爪时所实施的弯曲加工也变得易于进行加工。此外,根据第三专利技术的差速器装置,由于一对切口面被形成在相对于小齿轮轴的中心轴线而对称的位置上,且小齿轮垫圈的一对脚部被形成于在组装后分别与一对切口面进行面接触的位置上,因此,在组装后,小齿轮轴的端面与被设置在相对于该小齿轮轴的中心轴线而对称的位置上的一对卡挂部卡合,从而适当地防止了小齿轮轴的从差速器壳体上的脱落。此外,根据第四专利技术的差速器装置,由于在差速器壳体的贯穿孔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组装后其中嵌入有脚部的切口槽,因此脚部在组装后与切口面以及切口槽这双方卡合。因此,小齿轮轴不能经由小齿轮垫圈的脚部而在差速器壳体的贯穿孔中进行相对旋转。附图说明图1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差速器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图1的小齿轮垫圈的组装前的零件图。图3为图1的小齿轮轴的组装前的零件图。图4为图1的差速器壳体的剖视图。图5为组装过渡期的差速器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地简化或变形,从而各部的尺寸比以及形状等并不一定被正确地描绘出来。实施例图1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差速器装置10的剖视图。差速器装置10为,在容许左右一对车轮的转速差的同时对动力进行传递的公知的差动齿轮装置。差速器装置10具备:围绕旋转轴线CL1(以下,称为轴线CL1)进行旋转的差速器壳体12;被收纳于差速器壳体12内、且两端被固定于差速器壳体12上的小齿轮轴14;以可旋转的方式被嵌入在小齿轮轴14的外周上的小齿轮16;与小齿轮16啮合的左右一对半轴齿轮18;分别被插入于差速器壳体12与小齿轮16之间的一对小齿轮垫圈20。差速器壳体12的内部被形成为中空的箱形形状,并且所述差速器壳体12通过经由未图示的内啮合齿轮而传递动力,从而围绕轴线CL1进行旋转。在差速器壳体12的轴线CL1方向的两侧处,形成有供未图示的驱动轴插穿的凸起孔22。此外,在与差速器壳体12的轴线CL1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有供小齿轮轴14插穿的贯穿孔24。小齿轮轴14为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且在长边方向的两端被插穿于贯穿孔24中的状态下以无法脱落的方式被固定。另外,关于小齿轮轴14的向差速器壳体12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将在后文叙述。当差速器壳体12进行旋转时,小齿轮轴14也围绕轴线CLl进行旋转。在小齿轮轴14的外周上嵌入有小齿轮16。小齿轮16以能够围绕小齿轮轴14的中心轴线D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左右一对半轴齿轮18分别由中空的环状部件构成,并且以能够围绕轴线CL1进行旋转的方式被配置。在半轴齿轮18的外周侧处形成有锥齿轮,锥齿轮与小齿轮16啮合。在半轴齿轮18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用于与未图示的驱动轴嵌合的花键齿26。因此,半轴齿轮18的旋转经由驱动轴而向左右的车轮传递。接下来,对小齿轮轴14向差速器壳体12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小齿轮轴14的中心轴线D方向上,小齿轮垫圈20被插入至差速器壳体12与小齿轮16之间。图2为图1的小齿轮垫圈20的组装前的零件图。小齿轮垫圈20由圆盘状的基部28、和从基部28起垂直地延伸的一对脚部30构成。在组装前,并不像图1所示那样小齿轮垫圈20的脚部30的顶端侧被弯折,而是在组装时通过所实施的弯曲加工而被弯折的。另外,小齿轮垫圈20通过例如冲压成形等而被制造。基部28以与差速器壳体12与小齿轮16之间的间隙的形状相吻合的方式,将其截面形成为盘状。在基部28的内周侧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器装置(10),具备:差速器壳体(12),其围绕旋转轴线(CL1)进行旋转;小齿轮轴(14),其被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并且被插穿于形成在该差速器壳体上的贯穿孔(24)中;小齿轮(16),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嵌装在所述小齿轮轴的外周上;一对半轴齿轮(18),其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一对小齿轮垫圈(20),其被插入至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小齿轮之间,所述差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小齿轮垫圈上,分别形成有卡挂部(40),所述卡挂部(40)在组装后穿过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小齿轮轴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并与所述小齿轮轴的端面(35)卡合,从而阻止了所述小齿轮轴的脱落。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1.04 JP 2017-2133581.一种差速器装置(10),具备:差速器壳体(12),其围绕旋转轴线(CL1)进行旋转;小齿轮轴(14),其被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并且被插穿于形成在该差速器壳体上的贯穿孔(24)中;小齿轮(16),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嵌装在所述小齿轮轴的外周上;一对半轴齿轮(18),其与所述小齿轮啮合;一对小齿轮垫圈(20),其被插入至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小齿轮之间,所述差速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小齿轮垫圈上,分别形成有卡挂部(40),所述卡挂部(40)在组装后穿过在所述差速器壳体与所述小齿轮轴之间所形成的间隙并与所述小齿轮轴的端面(35)卡合,从而阻止了所述小齿轮轴的脱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川幸利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