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成载重车辆的任务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4023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9: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造成载重车辆的任务车辆(1),该任务车辆包括车身(2),车身包括:底板组件(9)、车顶组件(10)以及至少一个纵向壁(11、12)。此外还设有中央的纵梁(8),该纵梁(8)沿车辆纵向延伸地布置。中央的纵梁(8)直接与车身(2)牢固地连接,其中,该中央的纵梁形成了车身(2)的底板组件(9)的构成一体的组成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构造成载重车辆的任务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构造成载重车辆的任务车辆、特别是一种消防车。
技术介绍
车辆制造中,在载重车辆中,术语“厢式车辆”指的是那些厢形结构的车身与驾驶舱或驾驶室形成一结构性单元的结构。整个厢形结构被建造在中间框架上,其中,厢形结构的中间框架安装在车辆支承框架上并且由该支承框架支承。近来,载重车辆中的厢形构造形式被所谓的箱式结构接替。然后驾驶舱或驾驶室就以能倾斜的方式支承在车辆支承框架上。因此无法形成与车厢的连续的、牢固的连接,因为无法实现驾驶舱同牢固连接的车厢一起倾斜。车架包括在中央的中央框架或纵向框架,相应的轮对、驱动部件、燃料箱和其它部件保持在该中央框架或纵向框架上。要么整个厢形结构,要么驾驶舱或驾驶室以及自身的箱形结构,分别作为自承载式结构在中间连接有附加的支承框架的情况下支撑在车架的中央框架或纵向框架上。这些车辆结构的缺点在于,在车架上设有自承载式的厢形结构或者设有驾驶舱和自承载式的箱形结构。此外,也还已知在车架由所谓的中央管式框架形成的车辆中的一种框架式样。中央管式框架构造成当中的承载式结构元件,该结构元件接纳其它在大多情况下在结构上未承受负荷的车辆元件。因此中央管式框架形成了在非承载式车身下方的承载式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消除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提供一种任务车辆,在该任务车辆中,车身形成了属于同一整体的结构单元并且该车身具有紧凑的整体结构。此外也还应当构造一种节省重量的结构单元。该任务通过一种按照权利要求所述的任务车辆解决。按本专利技术的任务车辆(Einsatzfahrzeug)被构造成载重车辆并且尤其作为消防车用于消防任务或用于人和物的抢救和/或援救。任务车辆具有前侧和沿车辆纵向与该前侧保持距离的尾侧,并且任务车辆包括:-车身,车身包括:底板组件、车顶组件以及左边的纵向壁和/或右边的纵向壁,其中,至少一个纵向壁布置在底板组件和车顶组件之间;-中央的纵梁,该纵梁沿车辆纵向延伸地布置;-至少一个前轮对和至少一个后轮对,其中,至少两个轮对保持在所述中央的纵梁上;-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与轮对中的至少一个轮对处于驱动连接;并且-中央的纵梁直接与车身牢固地连接,以及-中央的纵梁形成了车身的底板组件的构成一体的组成部分。由此达到的优点在于,通过中央的纵梁与车辆结构即车身的集成,能创造出一种紧凑的自承载式整体结构并且因此能省去在形成车辆结构时的附加的中间框架。因为中央的纵梁布置在底板侧,所以该中央的纵梁通过其到底板组件中的集成与底板组件一起在与其它车身部分的配合作用下提供了一种自承载式整体结构。此外,能够通过中央的纵梁的集成并且通过取消否则必需的中间框架,一方面节省了重量,另一方面则在车辆结构内创造出一个额外的接纳空间。因此尽管不再需要中间框架,但还是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整体支承结构。此外可能有利的是,将纵梁构造成有多边形的横截面的中空型材本体。通过将纵梁构造成中空型材本体因此能达到纵梁的很高的固有刚性。但此外还能因此也在纵梁内创造出了一个接纳空间,例如用于驱动部件、燃料、灭火剂、灭火水或类似物。优选选用矩形的横截面,矩形的横截面能在结构上集成到底板组件中并且也能具有各种不同的固定可行方案。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底板组件形成了车身的下弦梁(Untergurt)、特别是受拉弦梁(Zuggurt)。通过中央的纵梁到底板组件的集成因此能为构造成载重车辆的车辆创造出一种有承载能力的、足够坚固的基底。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底板组件包括底板结构并且底板结构直接与中央的纵梁牢固地连接。通过设置底板结构因此能在车身的底板区域中创造出一个独立的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还额外形成了直至纵向壁或侧壁的足够的刚性和坚固度。另一种构造方案规定,在底板结构中布置有或构造有接纳通道,接纳通道沿车辆纵向延伸并且中央的纵梁至少部分接纳在该接纳通道中。通过在底板结构中设置或构造接纳通道,因此能达到中央纵梁在底板组件内的还要更好的节省空间的接纳。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接纳通道从底板结构的底板下侧起朝着车顶组件的方向凹入地布置在底板结构中和/或接纳通道在背对车顶组件的一侧上凹入地布置在底板结构中。通过将接纳通道构造在底板结构上还能在与中央的纵梁的配合作用下达到对底板结构的额外加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车身包括多个横向壁。通过在车身内设置多个横向壁能达到对整个车身的额外的加固。但此外也能因此视横向壁的所选择的结构高度而定达到了车顶组件与底板组件的充分的保持距离。此外,横向壁也还能用于,将处在车身内的接纳空间划分成单个的隔间。此外可能有利的是,横向壁中的其中一个横向壁构成了车身的前侧并且具有保持框架和至少一个保持在该保持框架内的观察窗。因此通过将横向壁整合成车身的承载式组成部分也能将车辆的前侧构造成承载式组成部分。因此当观察窗足够稳定地固定在保持框架上时,最前方的横向壁也能在形成车身时行使承载功能。另一种备选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些横向壁布置在一个沿关于车辆纵向垂直的方向定向的横向平面中。由此能最小化车身在行驶期间从底板组件起朝着整个车身传递的扭曲。另一种可能的并且必要时备选的实施方式具有下列特征,即,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些横向壁直接与底板组件的中央的纵梁牢固地连接。因此能创造出一种足够稳定和牢固的车身。另一种构造方案规定,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些横向壁与车身的纵向壁中的至少一个纵向壁牢固地连接。通过设置至少一个纵向壁并且规定所述至少一个纵向壁与一个或多个横向壁的连接因此能达到车身的一种还要更为稳定的整体结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车顶组件形成了车身的上弦梁(Obergurt)、特别是受压弦梁(Druckgurt)。通过将整个车顶组件并入到车身的构造方案或结构中,能将该车顶组件同样用作承载的结构单元。因此车顶组件和底板组件一起并且借助横向壁和纵向壁使两个组件彼此保持距离,能视要求而定创造出了一种自承载式的整体结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车顶组件具有至少一个车顶梁以及至少一个与所述至少一个车顶梁连接的车顶元件。因此创造出车顶组件的一种稳定的和承载性的结构。此外可能有利的是,车顶组件包括左边的车顶梁、右边的车顶梁和至少一个另外的车顶梁,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车顶梁沿关于车辆纵向垂直的方向布置在左边的车顶梁和右边的车顶梁之间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车顶梁同样与车顶元件连接。通过设置多个车顶梁因此也能在车辆的车顶区域中不仅对车辆的车顶区域加固,而且也能为有待带上或有待携带的装备物品创造出至少一个接纳空间。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有两个另外的车顶梁,并且所述两个另外的车顶梁沿关于车辆纵向垂直的方向彼此保持距离地布置。因此还额外改善了整个车顶组件的固有刚性。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具有这样的特征,即,车顶梁中的至少一些车顶梁牢固地与横向壁中的至少一个横向壁连接。因此能改善和提高车辆结构的总的承载能力。另一种构造方案规定,车身还包括至少局部设置的外饰部。因此通过设置额外的外饰部能视需求而定创造出车身的外部的终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车身包括驾驶室,该驾驶室形成了车身的构成一体的结构单元。在此,驾驶室由底板组件的一部分、车顶组件的一部分、纵向壁的一部分以及视尺寸和接纳能力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任务车辆(1)、特别是消防车,该任务车辆(1)构造成载重车辆,该任务车辆(1)具有前侧(5)和沿车辆纵向与前侧保持距离的尾侧(6),并且该任务车辆包括:‑车身(2),车身包括:底板组件(9)、车顶组件(10)以及左边的纵向壁(11)和/或右边的纵向壁(12),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纵向壁(11、12)布置在底板组件(9)和车顶组件(10)之间;‑中央的纵梁(8),该纵梁(8)沿车辆纵向延伸地布置;‑至少一个前轮对(3)和至少一个后轮对(4),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轮对(3、4)保持在所述中央的纵梁(8)上;其特征在于,‑中央的纵梁(8)直接与车身(2)牢固地连接,以及‑中央的纵梁(8)形成了车身(2)底板组件(9)的构成一体的组成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9.13 AT A50811/20161.任务车辆(1)、特别是消防车,该任务车辆(1)构造成载重车辆,该任务车辆(1)具有前侧(5)和沿车辆纵向与前侧保持距离的尾侧(6),并且该任务车辆包括:-车身(2),车身包括:底板组件(9)、车顶组件(10)以及左边的纵向壁(11)和/或右边的纵向壁(12),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纵向壁(11、12)布置在底板组件(9)和车顶组件(10)之间;-中央的纵梁(8),该纵梁(8)沿车辆纵向延伸地布置;-至少一个前轮对(3)和至少一个后轮对(4),其中,所述至少两个轮对(3、4)保持在所述中央的纵梁(8)上;其特征在于,-中央的纵梁(8)直接与车身(2)牢固地连接,以及-中央的纵梁(8)形成了车身(2)底板组件(9)的构成一体的组成部分。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任务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8)构造成具有多边形的横截面的中空型材本体。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任务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组件(9)形成了所述车身(2)的下弦梁、特别是受拉弦梁。4.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任务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组件(9)包括底板结构(13)并且该底板结构(13)直接与所述中央的纵梁(8)牢固地连接。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任务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结构(13)中布置有或构造有接纳通道(23),该接纳通道(23)沿车辆纵向延伸,并且所述中央的纵梁(8)至少部分接纳在该接纳通道(23)中。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任务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纳通道(23)从底板结构(13)的底板下侧(24)起朝着车顶组件(10)的方向凹入地布置在底板结构(13)中和/或所述接纳通道(23)在背对车顶组件(10)的一侧上凹入地布置在底板机构(13)中。7.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任务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2)包括多个横向壁(14)。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任务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壁(14)中的其中一个横向壁构成了车身(2)的前侧(5)并且具有保持框架(15)以及至少一个保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彭茨A·罗纳赫尔S·曹纳
申请(专利权)人:罗森巴赫国际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奥地利,A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