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104023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5-04 09:04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架设于副车架的后部(37b)及底板边梁(31)的连接撑条(20)。连接撑条(20)的第二连结部(64)朝向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底板边梁(31)。连接撑条(20)具有凸起部(65、66)。凸起部(65、66)配置于第一连结部(61)与第二连结部(64)之间。凸起部(65、66)朝向连接撑条(20)的外侧鼓出,并且,朝向上下方向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结构。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10月25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6-20869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用于此。
技术介绍
作为车身前部结构,已知有如下结构:在前侧框架的下方设置有副车架,副车架的后部经由连接撑条朝向下方向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车架。具体而言,副车架的后部与连接撑条的前部一起连结于车架,连接撑条的后部朝向下方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车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车身前部结构,当从车身前方,向副车架输入有冲击载荷时,副车架在中央折部向下方折弯,副车架的后部从车架向下方脱离。通过副车架进一步变形,副车架与连接撑条一起以支承螺栓为轴向下方转动。在该状态下,连接撑条折向下方,并将副车架向车室的下方引导。由此,能够抑制副车架侵入车室。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2489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车身大型化的情况下,从车身前方,向副车架输入的冲击载荷变大。由此,向连接撑条也输入有较大的冲击载荷。因此,需要提高连接撑条的承载力。然而,在提高了连接撑条的承载力的情况下,连接撑条变得难以通过输入的冲击载荷折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前侧框架的后部且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身后方延伸有底板边梁,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配置有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从下方连结于所述前侧框架的后部侧,其中,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具备朝向车身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底板边梁的连接撑条,该连接撑条具有连结于所述副车架的后部的第一连结部和朝向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底板边梁的第二连结部,所述连接撑条具有底部、从所述底部的内侧边立起的内侧壁、及从所述底部的外侧边立起的外侧壁,所述连接撑条由所述底部、所述内侧壁及所述外侧壁形成为截面U字形状,所述内侧壁及所述外侧壁具有凸起部,该凸起部设于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之间,朝向...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10.25 JP 2016-208698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前侧框架的后部且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身后方延伸有底板边梁,在所述前侧框架的下方配置有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从下方连结于所述前侧框架的后部侧,其中,所述车身前部结构具备朝向车身前后方向架设于所述副车架的后部与所述底板边梁的连接撑条,该连接撑条具有连结于所述副车架的后部的第一连结部和朝向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底板边梁的第二连结部,所述连接撑条具有底部、从所述底部的内侧边立起的内侧壁、及从所述底部的外侧边立起的外侧壁,所述连接撑条由所述底部、所述内侧壁及所述外侧壁形成为截面U字形状,所述内侧壁及所述外侧壁具有凸起部,该凸起部设于所述第一连结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之间,朝向所述连接撑条的外侧鼓出,并且朝向上下方向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连结部位于所述连接撑条的底部,且以朝向所述副车架的后部凹陷的方式形成为凹状,在所述第一连结部通过紧固构件连结于所述副车架的后部的状态下,所述紧固构件收纳于凹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所述凹状的第一连结部通过加强板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芳贺辉镰田知仁铃木诚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