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3766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3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备:下吸能器(20),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下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和一个以上的耐载荷构件(50、60),配置于所述下吸能器(20)的后方,为了承接从所述下吸能器(20)传递的载荷而紧固连结于所述下吸能器(20),在所述下吸能器(2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强化部(32),所述强化部(32)形为向车辆上方凸出的上凸部(34u)与向车辆下方凸出的下凸部(34d)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截面大致波形状。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front structure of a vehicle, comprising: a lower absorber (20), which is arrang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front of the vehicle and is longer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more than one load-resisting member (50, 60), which is arranged behind the lower absorber (20) and is tightly connected to the lower absorber (20) for carrying the load transmitted from the lower absorber (20), and the lower absorber (20). At least one part of the reinforcing part (32) is provided. The reinforcing part (32) is in the shape of an approximate wavy cross section alternate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convex part (34u) protruding above the vehicle and the lower convex part (34d) protruding below the vehicle in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前部构造在2017年10月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193862号所公开的所有内容,包含说明书、权利要求、附图以及摘要在内,通过参照其整体而援引于此。
本说明书公开具备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下吸能器和承受来自该下吸能器的载荷的一个以上的耐载荷构件的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许多用于在碰撞体(例如步行者的腿等)与车辆前部碰撞了时减低该碰撞体承受的伤害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保险杠吸能器:通过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保险杠吸能器的筋(bead)形状上下功夫,在承受了冲击时更切实地压溃来吸收碰撞能量,由此保护步行者。除了通过吸收碰撞能量来保护碰撞体的技术之外,近年来还提出了如下的技术:通过使碰撞体积极地倒向发动机罩或车顶上,防止碰撞体的关节部(膝部等)过大地弯曲,由此保护碰撞体。即,在吸收碰撞体的碰撞能量的上吸能器的下方设置下吸能器,利用从该下吸能器承受的反作用力,使碰撞体跳起,使碰撞体积极地倒向发动机罩等,这一方案也作为一部分而被提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22805号公报在此,这样的下吸能器需要在碰撞体碰撞之后迅速地产生反作用力。在以往的车辆中,为了迅速地产生反作用力,以在下吸能器的设置高度处车辆的前端的外观设计面(保险杠罩)最向水平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进行了外观设计。但是,在像这样使下吸能器的设置高度处的外观设计面向水平方向外侧突出了的情况下,存在车辆前部的外观设计的自由度降低这一问题。于是,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能够确保碰撞体的保护功能同时能够提高车辆前端的外观设计的自由度的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下吸能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下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和一个以上的耐载荷构件,配置于所述下吸能器的后方,为了承接从所述下吸能器传递的载荷而紧固连结于所述下吸能器,在所述下吸能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强化部,所述强化部形为向车辆上方凸出的上凸部与向车辆下方凸出的下凸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截面大致波形状。由于存在上凸部与下凸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强化部,在从车辆前方施加了冲击时,下吸能器的强化部难以向车辆前后挠曲,碰撞载荷迅速地向车辆后方侧的耐载荷构件传递。并且,由此,即使下吸能器的设置高度处的车辆前端的外观设计面与以往技术相比位于后方,针对碰撞载荷的反作用力也会提早增大。其结果,能够提高车辆前端的外观设计的自由度,同时能够合适地保护碰撞体。也可以是,所述下吸能器伸出至比所述耐载荷构件靠宽度方向外侧处,所述下吸能器与所述耐载荷构件在比所述耐载荷构件靠宽度方向外侧位置处紧固连结。通过设为该结构,在比耐载荷构件靠宽度方向外侧处承受的碰撞载荷也能够切实地或者迅速地向耐载荷构件传递。并且,由此,能够扩大能够合适地保护碰撞体的车辆范围。另外,也可以是,车辆前部构造还具备托架,该托架固定于所述耐载荷构件并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下吸能器,所述下吸能器具有与所述托架的前端面正对的抵接壁。通过设为该结构,在承受了碰撞载荷时,即使下吸能器与耐载荷构件的紧固连结松动,抵接壁也会与托架的前端面抵接而将碰撞载荷经由托架向耐载荷构件传递。并且,由此,碰撞体更切实地受到保护。另外,也可以是,构成所述强化部的所述上凸部及所述下凸部从所述下吸能器与所述耐载荷构件的紧固连结部朝向所述下吸能器的前端呈大致放射状地延伸。通过设为该结构,利用下吸能器的前端承受的碰撞载荷容易经由上凸部或下凸部向紧固连结部、进而耐载荷构件传递。其结果,能够更切实地保护碰撞体。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下吸能器包含中央下吸能器和位于所述中央下吸能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端部下吸能器,所述中央下吸能器的上表面是平坦的。通过设为该结构,从前格栅的间隙能够目视确认到的面(中央下吸能器的上表面)是平坦的,给人流畅的印象,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设计性。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下吸能器包括中央下吸能器和位于所述中央下吸能器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端部下吸能器,所述耐载荷构件包括:中央耐载荷构件,位于所述中央下吸能器的后方并紧固连结于所述中央下吸能器;和一对端部耐载荷构件,位于所述端部下吸能器的后方并紧固连结于所述端部下吸能器,所述端部下吸能器相比所述端部耐载荷构件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并且在其整体设置有所述强化部。通过在比端部耐载荷构件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端部下吸能器设置强化部,能够不仅利用中央下吸能器,还利用端部下吸能器迅速地产生反作用力,进而,能够扩大能够合适地保护碰撞体的车辆范围。另外,也可以是,所述下吸能器的设置高度处的车辆前端的外观设计面比该外观设计面中的最向水平方向外侧突出的最突出部位于车辆后方。该外观设计的方式在以往技术中难以实现,几乎没有见过,因此,该外观设计的方式给用户带来新鲜的印象。专利技术效果根据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车辆前部构造,通过存在上凸部与下凸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强化部,在从车辆前方施加了冲击时下吸能器的强化部难以向车辆前后挠曲,碰撞载荷迅速地向车辆后方侧的耐载荷构件传递。并且,由此,即使下吸能器的设置高度处的车辆前端的外观设计面与以往技术相比位于后方,针对碰撞载荷的反作用力也提早增大。其结果,能够提高车辆前端的外观设计的自由度,同时能够合适地保护碰撞体。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纵剖视图。图2是图1的高度位置A处的概略横剖视图。图3是端部下吸能器周边的立体图。图4是端部下吸能器的俯视图。图5是图4的B-B线处的剖视图。图6是图4的C-C线处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端部下吸能器的反作用力的增大定时的图。图8是示出以往的端部下吸能器的截面形状的一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车辆前部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纵剖视图。另外,图2是图1中的高度位置A处的概略横剖视图。此外,在图1、图2中,仅图示出与下吸能器20特别地具有关联的构件。如图1所示,车辆的前端由保险杠罩10覆盖。该保险杠罩10构成车辆前部的外观设计面。该保险杠罩10的后方空间成为配置产生车辆行驶用的动力的动力单元(例如,发动机、电动机、驱动用蓄电池等)的动力单元室14。另外,在保险杠罩10组入有用于将车外的空气导向动力单元室14的前格栅12。如周知那样,前格栅12是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构件。在保险杠罩10的后方,即动力单元室14设置有上吸能器16和下吸能器20。上吸能器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较长,设置于比前格栅12靠上方处。该上吸能器16在碰撞体100(例如步行者的腿等)与车辆前端碰撞了时,向吸收碰撞载荷的方向(一般是车辆后方)压缩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并且,由此保护碰撞体100。为了合适地保护碰撞体100,上吸能器16优选提早与碰撞体100碰撞。因而,车辆前端的外观设计面(保险杠罩10)在上吸能器16的设置高度处构成最向水平方向外侧突出的最突出部19。下吸能器20配置于上吸能器16及前格栅12的下方。该下吸能器20例如由树脂等构成,在碰撞体100碰撞了时,使碰撞反作用力作用于该碰撞体100,使碰撞体100向前跳起。由此,碰撞体100容易向车辆侧(例如发动机罩18等)倒伏。并且,通过该倒伏,防止碰撞体100的关节部100a(步行者的腿的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下吸能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下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和一个以上的耐载荷构件,配置于所述下吸能器的后方,为了承接从所述下吸能器传递的载荷而紧固连结于所述下吸能器,在所述下吸能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强化部,所述强化部为向车辆上方凸出的上凸部与向车辆下方凸出的下凸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截面大致波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10.03 JP 2017-193862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下吸能器,设置于车辆前部的下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和一个以上的耐载荷构件,配置于所述下吸能器的后方,为了承接从所述下吸能器传递的载荷而紧固连结于所述下吸能器,在所述下吸能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强化部,所述强化部为向车辆上方凸出的上凸部与向车辆下方凸出的下凸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交替地相连的截面大致波形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吸能器伸出至比所述耐载荷构件靠宽度方向外侧处,所述下吸能器与所述耐载荷构件在比所述耐载荷构件靠宽度方向外侧位置处紧固连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托架,该托架固定于所述耐载荷构件并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下吸能器,所述下吸能器具有与所述托架的前端面正对的抵接壁。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强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谷麻美子畠政利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