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9200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7:20
提供一种流量控制阀,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将阀口与背压室连通的均压通路而不受阀芯的顶端形状的制约,且能够抑制加工成本、制造成本。阀口(11b)与背压室(20)通过包含贯通孔(9e)和连通空间(4)的均压通路(3)连通,贯通孔(9e)以向阀口(11b)开口的方式直线状地形成于基体部件(9),连通空间(4)形成于基体部件(9)与外筒部件(5)之间并且与所述贯通孔(9e)相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流量控制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于制冷循环等而在制冷剂等流体的流量控制中使用的流量控制阀。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这种流量控制阀,提出有将施加于阀芯的差压力消除的压力平衡型的流量控制阀。作为这样的压力平衡型的流量控制阀,例如已知一种流量控制阀,具备:圆筒形状的引导部,该引导部配设于阀主体(阀壳)内;阀芯,该阀芯可滑动地配设于所述引导部内并且对由阀座划定的阀口进行开闭;以及驱动致动器,该驱动致动器沿所述引导部的轴线方向对所述阀芯进行驱动,该流量控制阀使所述阀芯沿轴线方向移动而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并且用均压通路将相对于所述阀芯的与所述阀口相反的一侧的背压室与该阀口导通,而形成该背压室的流体压力与阀口的流体压力的压力平衡(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1160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4156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7-089864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存在如下要解决的课题。即,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通过沿轴向贯通阀芯的纵孔而构成将阀口与背压室连通的均压通路。因此,例如需要在较细的阀芯形成贯通孔,均压通路(贯通孔)的加工困难。另外,由于不能形成尖的顶端形状,因此不能采用例如实现等比例流量的顶端形状(例如,参照上述专利文献3),阀芯的顶端形状乃至流量特性受到制约。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在阀主体中,在阀座的下方设置流出室并且设置与该流出室连通的纵向的导通孔,并且通过该流出室和导通孔而构成将阀口与背压室连通的均压通路。因此,虽然不产生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技术的问题,但需要相对于阀主体在不同方向上形成多个孔(通路),仍然有均压通路的加工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量控制阀,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将阀口与背压室连通的均压通路而不受阀芯的顶端形状的制约,且能够抑制加工成本、制造成本。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流量控制阀的基本上的特征在于,具备: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基体部件和外筒部件,该基体部件具有阀室、流入口及流出口,且在所述阀室与所述流出口之间设置有带有阀座的阀口,该外筒部件配置于所述基体部件的外侧;阀芯,该阀芯插通于所述基体部件且用于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升降驱动装置,该升降驱动装置用于使所述阀芯沿阀口开闭方向移动;背压室,该背压室形成于所述阀芯的背面;以及均压通路,该均压通路将所述阀口与所述背压室连通,所述均压通路构成为包含贯通孔和连通空间,该贯通孔以向所述阀口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件,该连通空间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件与所述外筒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贯通孔相连。在优选的形态中,所述阀口具有由圆筒状部及与该圆筒状部相连的圆锥台状部构成的阀口部,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向所述圆筒状部开口,所述贯通孔的另一端侧向所述连通空间开口。在更优选的形态中,所述阀口是多级阀口,该多级阀口具有多个由圆筒状部及与该圆筒状部相连的圆锥台状部构成的阀口部,且各个所述阀口部的圆筒状部的口径随着远离所述阀室而依次增大,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向构成所述阀口的多个圆筒状部中的最接近所述阀座的圆筒状部开口。在其他优选的形态中,所述贯通孔由沿相对于升降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的横孔构成。在其他优选的形态中,所述连通空间设置于所述基体部件的外周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其他优选的形态中,在所述基体部件固定有划分出所述阀室的引导部件,并且在该引导部件插通有所述阀芯,且在该引导部件与所述阀芯之间夹着密封部件。在其他优选的形态中,所述贯通孔的开口面积与所述阀口的开口面积的比在0.004至0.25的范围内。所述阀芯具有曲面部,所述阀芯具有曲面部,该曲面部被设计成:作为流量特性,能够得到等比例特性或者与等比例特性近似的特性。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流量控制阀中,阀口与背压室通过包含贯通孔和连通空间的均压通路连通,贯通孔以向阀口开口的方式直线状地形成于基体部件,连通空间形成于基体部件与外筒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贯通孔相连,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形成将阀口与背压室连通的均压通路而不受阀芯的顶端形状的制约,且能够抑制加工成本、制造成本。另外,阀口由多级阀口形成,并且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向阀口的圆筒状部开口,阀口的圆筒状部是伴随压力变动、制冷剂剥离现象的旋涡、气蚀少的区域,因此能够有效抑制流体(制冷剂)通过时的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流量控制阀(电动阀)的一实施方式的闭阀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流量控制阀(电动阀)的一实施方式的开阀状态的纵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U-U向视线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其他例(其一)的纵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其他例(其二)的纵剖视图。图6是沿着图5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其他例(其三)的、沿着图5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动阀的其他例(其四)的,沿着图5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流量控制阀(电动阀)3均压通路4连通空间5外筒部件6第一出入口(流入口)7第二出入口(流出口)8引导部件9基体部件9e贯通孔9fD切割面10阀主体11a阀座11b阀口12阀室15导向杆15i内螺纹部20背压室21阀轴21e外螺纹部23阀保持件24阀芯施力弹簧25阀芯25a阀芯部26弹簧支承部件27底板部27a通孔28滑动面间隙29垫圈30转子35闭阀方向用可动止动件36开阀方向用可动止动件45壳体50定子55闭阀方向用固定止动件56开阀方向用固定止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流量控制阀的电动阀的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U-U向视线的剖视图。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避免说明变得繁琐,上下、左右、前后等的表示位置、方向的记述以便于按照附图进行说明的方式添加,并不限于指示实际的使用状态下的位置、方向。另外,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专利技术且为了实现作图上的方便,形成于部件间的间隙、部件间的间隔距离等有与各构成部件的尺寸相比被描绘得更大或者更小的情况。图示实施方式的流量控制阀1例如是在制冷循环等中为了对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而使用的电动阀,具备:阀主体10,该阀主体10呈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壳体45,该壳体45的下端部通过焊接等而密封接合于该阀主体10(的外筒部件5)的上端面部外周侧;导向杆15,该导向杆15带有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阀主体10(的外筒部件5)的上端面部内周侧的凸缘状圆板18;阀轴21,在该阀轴21的轴状部21a的外周形成的外螺纹部21e螺合于在该导向杆15的小径上部15b形成的内螺纹部15i;转子30,该转子30与该阀轴21连结固定为可一体转动;以及定子50,该定子50为了驱动该转子30旋转而外嵌于所述壳体45的外周。在此,由转子30和定子50构成步进电动机,另外,由导向杆15的内螺纹部15i和阀轴21的外螺纹部21e构成螺纹进给机构,并且由所述步进电动机和螺纹进给机构构成用于使阀轴21边旋转边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在本例中,所述阀主体10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基体部件9和配置于该基体部件9的外侧的例如以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备: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基体部件和外筒部件,该基体部件具有阀室、流入口及流出口,且在所述阀室与所述流出口之间设置有带有阀座的阀口,该外筒部件配置于所述基体部件的外侧;阀芯,该阀芯插通于所述基体部件且用于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升降驱动装置,该升降驱动装置用于使所述阀芯沿阀口开闭方向移动;背压室,该背压室形成于所述阀芯的背面;以及均压通路,该均压通路将所述阀口与所述背压室连通,所述均压通路构成为包含贯通孔和连通空间,该贯通孔以向所述阀口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件,该连通空间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件与所述外筒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贯通孔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9 JP 2017-1894331.一种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备:阀主体,该阀主体具备基体部件和外筒部件,该基体部件具有阀室、流入口及流出口,且在所述阀室与所述流出口之间设置有带有阀座的阀口,该外筒部件配置于所述基体部件的外侧;阀芯,该阀芯插通于所述基体部件且用于对所述阀口进行开闭;升降驱动装置,该升降驱动装置用于使所述阀芯沿阀口开闭方向移动;背压室,该背压室形成于所述阀芯的背面;以及均压通路,该均压通路将所述阀口与所述背压室连通,所述均压通路构成为包含贯通孔和连通空间,该贯通孔以向所述阀口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件,该连通空间形成于所述基体部件与所述外筒部件之间并且与所述贯通孔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口具有由圆筒状部及与该圆筒状部相连的圆锥台状部构成的阀口部,所述贯通孔的一端侧向所述圆筒状部开口,所述贯通孔的另一端侧向所述连通空间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量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口是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田贵雄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