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4204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作用于胎面部的接地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优良抓地力的轮胎。一种具有胎面部(2)的轮胎。胎面部(2)包括在轮胎赤道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两条主槽(3)和被划分在主槽(3)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5)。在胎肩陆地部(5)上设置有多个倾斜槽(10),倾斜槽(10)包括第一倾斜槽(11)和在比第一倾斜槽(11)的内端(11i)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具有内端(12i)的第二倾斜槽(12)。第一倾斜槽(11)在其槽缘上具有最远离用于连结内端(11i)和外端(11o)的直线(14)的弯曲顶点(15)。第一倾斜槽(11)的弯曲顶点(15)位于比第二倾斜槽(12)的内端(12i)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

ty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tire which can also exert good grip force when the grounding pressure acting on the tread face is small. A tire with a tread (2). The tread face (2) includes two main grooves (3) on both sides of the equator of the tire and extending continuously upward from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tire, and the shoulder land part (5) on the axially lateral side of the tire divided into the main groove (3). A plurality of inclined grooves (10) are arranged on the shoulder land part (5), including a first inclined groove (11) and a second inclined groove (12) with an inner end (12i) closer to the axially outer side of the tire than the inner end (11i) of the first inclined groove (11). The first inclined groove (11) has a bending vertex (15) on its groove edge that is the most far away from the line (14) used to connect the inner end (11i) and the outer end (11o). The bending apex (15) of the first inclined groove (11) is located closer to the axially lateral side of the tire than the inner end (12i) of the second inclined groove (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轮胎,具体涉及一种适于在环状跑道等上运动行驶的轮胎。
技术介绍
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一种适于在公路行驶和环状跑道两者使用的高性能轮胎。专利文献1的轮胎朝向车辆的安装方向被指定且具有外侧胎面端和内侧胎面端被规定的胎面部。在该轮胎的轮胎赤道与内侧胎面端之间的内侧胎面部上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两条主槽。此外,在轮胎赤道与外侧胎面端之间的外侧胎面部上未设置上述主槽。尽管专利文献1的轮胎在作用于胎面部的接地压力(以下有时称为“胎面接地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发挥较高的抓地力,但在胎面接地压力较小的情况下,则接地面内的主槽开口面积比率提高而具有抓地力较低的倾向。因此,专利文献1的轮胎例如当用于后车轴的载荷较小的车辆时具有后轮不能获得足够抓地力的倾向。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306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专利技术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作用于胎面部上的接地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优良抓地力的轮胎。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胎面部的轮胎,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轮胎赤道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两条主槽和被划分在所述主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在所述胎肩陆地部上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延伸的多个倾斜槽,所述倾斜槽包括自轮胎轴向内端延伸至轮胎轴向外端的第一倾斜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所述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具有内端的第二倾斜槽,所述第一倾斜槽在其槽缘上具有最远离用于连结所述内端和所述外端的直线的弯曲顶点,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所述弯曲顶点位于比所述第二倾斜槽的所述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优选,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主槽不与配置在所述胎肩陆地部上的槽相连地延伸。优选,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胎面部的旋转方向被指定,所述倾斜槽的所述外端配置在比所述内端更靠近所述旋转方向的后着地一侧。优选,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第一倾斜槽的自所述直线至所述弯曲顶点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最大槽宽。优选,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第二倾斜槽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槽深。优选,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第一倾斜槽包括比所述弯曲顶点更靠近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部,所述内侧部相对于轮胎轴向以25~45°的角度配置。优选,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直线与轮胎轴向所成角度同用于连结所述第二倾斜槽的所述内端和所述外端的直线与轮胎轴向所成角度之差为10°以下。优选,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中,所述胎面部具有所述两条主槽之间的胎冠陆地部,所述胎冠陆地部在横截面上具有朝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呈圆弧状的凸踏面。设置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胎肩陆地部上的第一倾斜槽的弯曲顶点位于比第二倾斜槽的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因而,第二倾斜槽的内端位于第一倾斜槽的内端与其弯曲顶点之间。由于第一倾斜槽的内端、弯曲顶点以及第二倾斜槽的内端均为易于成为胎面部变形起点的部位,通过以上述方式使其位置相关联,提高胎肩陆地部的接地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轮胎在作用于胎面部的接地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优良的抓地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图。图2为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图3为图2的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的放大图。图4为图1的胎冠陆地部的放大图。图5的(a)为图4的A-A线剖视图,(b)为图4的B-B线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图。图7为比较例的轮胎胎面部的展开图。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3主槽5胎肩陆地部10倾斜槽11第一倾斜槽12第二倾斜槽15弯曲顶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用于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为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特别为一种能够公路行驶且也适于在环状跑道等上运动行驶的高性能轮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具有旋转方向R被指定的方向性花纹。旋转方向R例如用文字或记号显示在侧壁部(省略图示)上。在轮胎1的胎面部2上设置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两条主槽3。主槽3例如沿着轮胎周向以直线状延伸,但主槽3并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以波状或锯齿状延伸。优选,例如,主槽3自轮胎赤道C至槽中心线的距离L1为胎面宽度TW的0.05~0.20倍。胎面宽度TW为两侧的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胎面端Te为,当为充气轮胎时,向正规状态的轮胎1施加正规载荷并以外倾角0°且以平面方式接地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正规状态”是指轮胎1被安装在正规轮辋上且填充有正规内压且为无负载的状态。如无特别说明,在本说明书中,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为在所述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正规轮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针对各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正规内压”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各轮胎规定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正规载荷”为在包括轮胎所依据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各规格针对各轮胎规定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优选,例如,主槽3具有胎面宽度TW的20%以下的槽宽W1。具体而言,优选,主槽3的槽宽W1为胎面宽度TW的4.0%~10.0%。例如当为乘用车用轮胎时,优选,主槽3具有4~10mm的槽深。胎面部2被上述两条主槽3划分为胎冠陆地部4和两个胎肩陆地部5。胎冠陆地部4被划分在两条主槽3之间。胎肩花纹块5则被划分在主槽3的轮胎轴向外侧。图2表示胎肩陆地部5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在胎肩陆地部5上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延伸的多个倾斜槽10。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槽10自轮胎轴向的内端朝向轮胎轴向的外端并朝向旋转方向R的后着地一侧倾斜延伸。但倾斜槽10并不限于这种倾斜的朝向。倾斜槽10包括第一倾斜槽11和第二倾斜槽12。第一倾斜槽11自轮胎轴向的内端11i延伸至轮胎轴向的外端11o。第二倾斜槽12在比第一倾斜槽11的内端11i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具有内端12i。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槽11和第二倾斜槽12在轮胎周向上交替设置。图3表示第一倾斜槽11和第二倾斜槽12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第一倾斜槽11在其槽缘上具有最远离用于连结内端11i和外端11o的直线14的弯曲顶点15。第一倾斜槽11的弯曲顶点15位于比第二倾斜槽12的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因此,第二倾斜槽12的内端12i位于第一倾斜槽11的内端11i与其弯曲顶点15之间。第一倾斜槽11的内端11i、弯曲顶点15和第二倾斜槽12的内端12i均为易于成为胎面部2的变形起点的部位,通过以上述方式使其位置相关联,提高胎肩陆地部5的接地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轮胎1在作用于胎面部2的接地压力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优良的抓地力。优选,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倾斜槽11朝向一个方向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轮胎赤道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两条主槽和被划分在所述主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在所述胎肩陆地部上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延伸的多个倾斜槽,所述倾斜槽包括自轮胎轴向内端延伸至轮胎轴向外端的第一倾斜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所述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具有内端的第二倾斜槽,所述第一倾斜槽在其槽缘上具有最远离用于连结所述内端和所述外端的直线的弯曲顶点,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所述弯曲顶点位于比所述第二倾斜槽的所述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15 JP 2017-1780271.一种轮胎,具有胎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包括在轮胎赤道两侧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延伸的两条主槽和被划分在所述主槽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在所述胎肩陆地部上设置有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延伸的多个倾斜槽,所述倾斜槽包括自轮胎轴向内端延伸至轮胎轴向外端的第一倾斜槽和在比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所述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具有内端的第二倾斜槽,所述第一倾斜槽在其槽缘上具有最远离用于连结所述内端和所述外端的直线的弯曲顶点,所述第一倾斜槽的所述弯曲顶点位于比所述第二倾斜槽的所述内端更靠近轮胎轴向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槽不与配置在所述胎肩陆地部上的槽相连地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的旋转方向被指定,所述倾斜槽的所述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次米智之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