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4111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13: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包括转动设置于吸污口前进方向的滚刷本体,吸污口设于主机的底部,滚刷本体包括位于吸污口正前进方向的渐缩部,渐缩部与地面形成有拱形的集污通道。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包括转动的滚筒,以及设于滚筒外周的清洁层。滚筒的外轮廓为圆柱形,清洁层为设有片状刷片的橡胶套,刷片斜设于橡胶套的表面,且面向集污通道。在设备工作的过程中,滚刷本体转动,并产生涡流,设备前方的垃圾会通过滚刷本体与地面之间的间隙进入吸污口,渐缩部能使处于滚刷本体附件的垃圾汇聚于集污通道,从而防止垃圾随着水体向滚刷两端逃逸。结构布局合理、运行平稳且能防止垃圾向滚刷两端逃逸。

A Rolling Brush for Underwater Cleaning Robot to Prevent Garbage Escap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olling brush suitable for underwater cleaning robot, which can prevent rubbish from escaping, including a rolling brush body rotating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the suction port, a suction port at the bottom of the main engine, a rolling brush body including a progressive part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of the suction port, and an arch-shaped collecting channel formed between the progressive part and the ground. The progressive part is a straight-line progressive platform, including a rotating drum and a cleaning layer arranged around the drum. The outer outline of the drum is cylindrical, and the cleaning layer is a rubber sleeve with sheet brushes. The brushes are obliquely arrang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rubber sleeve and are oriented to the sewage collecting passage. In the process of equipment working, the rolling brush body rotates and generates eddy current. The garbage in front of the equipment enters the suction port through the gap between the rolling brush body and the ground. The shrinking part can make the garbage in the accessories of the rolling brush body gather in the sewage collection channel, thus preventing garbage from escaping along the water body to both ends of the rolling brush. The utility model has reasonable structure layout, stable operation and can prevent rubbish from escaping to both ends of the rolling bru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
本专利技术涉及清洁设备,特别是应用于垃圾清扫的的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
技术介绍
水下清洁机器人作为一种专门清洁泳池池底的清洁设备已经开始普及应用。在中国的一件外观专利号为CN201830213470.5专利名为“水下清洁机器人”的专利中就公开一种水下清洁机器人,它的吸污口设置在主机的底部,并且在主机的前方设有滚刷,滚刷由主机内部的驱动机构驱动,能够将树叶、泥沙等垃圾扫入吸污口。但现有的滚刷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垃圾往滚刷两端逃逸的现象,特别是在水下尤为明显,由于水的阻力比空气大,滚刷在滚动的过程中会翻动水体,垃圾在通过滚刷之前就随着水体向滚刷两端逃逸;而通过滚刷的垃圾又有一部分会随着水体向滚刷两端逃逸,最终被送入吸污口的垃圾量很少,水下机器人每清扫一块地方,就会在两端逃逸出来垃圾,使清扫效果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外溢的垃圾还会落入滚刷两侧的驱动轮中,不仅阻碍驱动轮的转动,还会分别损坏驱动轮和滚刷的驱动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结构布局合理、运行平稳且能防止垃圾向滚刷两端逃逸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包括转动设置于吸污口前进方向的滚刷本体,吸污口设于主机的底部,滚刷本体包括位于吸污口正前进方向的渐缩部,渐缩部与地面形成有拱形的集污通道。滚筒能单独作为滚刷本体使用,通过涡流将垃圾送入吸污口,滚刷本体的优选方案包括转动的滚筒,以及设于滚筒的外周面的清洁层。实施例1的清洁层为套设于滚筒外周面的橡胶套,橡胶套包括分布于自身表面且面向所述的集污通道的刷片,刷片呈螺旋排列分布。实施例2的清洁层为套设于滚筒外周面的面料。实施例3的清洁层为固设于滚筒表面的刷毛排列,刷毛排列由针状刷毛组成,刷毛排列呈螺旋设于滚筒的表面,且面向集污通道。实施例4在实施例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优化,使滚筒的外轮廓为圆柱形。尤其是滚筒在位于渐缩部的小直径端转动套设有支架,清洁层呈离断状设于支架的两侧,支架固设于主机。尤其是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实施例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优化,使滚筒的外轮廓为与渐缩部相适配的渐缩型。尤其是滚筒在位于渐缩部的小直径端转动套设有支架,清洁层呈离断状设于支架的两侧,支架固设于主机。尤其是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实施例6与实施例4的唯一不同点在于渐缩部为弧形渐缩的台体。实施例7与实施例5的唯一不同点在于渐缩部为弧形渐缩的台体。实施例8在实施例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优化,使滚筒的外轮廓为圆柱形。尤其是滚筒在位于渐缩部的小直径端转动套设有支架,清洁层呈离断状设于支架的两侧,支架固设于主机。尤其是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实施例9在实施例2的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优化,使滚筒的外轮廓为与渐缩部相适配的渐缩型。尤其是滚筒在位于渐缩部的小直径端转动套设有支架,清洁层呈离断状设于支架的两侧,支架固设于主机。尤其是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实施例10与实施例8的唯一不同点在于渐缩部为弧形渐缩的台体。实施例11与实施例9的唯一不同点在于渐缩部为弧形渐缩的台体。实施例12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优化,使滚筒的外轮廓为圆柱形。尤其是滚筒在位于渐缩部的小直径端转动套设有支架,清洁层呈离断状设于支架的两侧,支架固设于主机。尤其是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实施例13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优化,使滚筒的外轮廓为与渐缩部相适配的渐缩型。尤其是滚筒在位于渐缩部的小直径端转动套设有支架,清洁层呈离断状设于支架的两侧,支架固设于主机。尤其是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实施例14与实施例12的唯一不同点在于渐缩部为弧形渐缩的台体。实施例15与实施例13的唯一不同点在于渐缩部为弧形渐缩的台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包括转动设置于吸污口前进方向的滚刷本体,吸污口设于主机的底部,滚刷本体包括位于吸污口正前进方向的渐缩部,渐缩部与地面形成有拱形的集污通道。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台体,包括转动的滚筒,以及设于滚筒外周的清洁层。滚筒的外轮廓为圆柱形,清洁层为设有片状刷片的橡胶套,刷片斜设于橡胶套的表面,且面向集污通道。在设备工作的过程中,滚刷本体转动,并产生涡流,设备前方的垃圾会通过滚刷本体与地面之间的间隙进入吸污口,渐缩部能使处于滚刷本体附件的垃圾汇聚于集污通道,从而防止垃圾随着水体向滚刷两端逃逸。结构布局合理、运行平稳且能防止垃圾向滚刷两端逃逸。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设备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有一个吸污口的情况下对应的滚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有两个吸污口的情况下对应的滚刷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滚刷本体与地面位置关系示意图;图5是实施例1、实施例4和实施例6的圆柱形滚筒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1、实施例5和实施例7的渐缩形滚筒结构示意图;图7是具有刷片的实施例的刷片排布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2、实施例8和实施例10的圆柱形滚筒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2、实施例9和实施例11的渐缩形滚筒结构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3、实施例12和实施例14的圆柱形滚筒结构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3、实施例13和实施例15的渐缩形滚筒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渐缩部为直线型渐缩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渐缩部为弧形渐缩中的外凸弧形渐缩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渐缩部为弧形渐缩中的内凹弧形渐缩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至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主机1、吸污口2、滚刷本体3、渐缩部31、集污通道32、橡胶套4、刷片41、滚筒5、支架6、面料7、刷毛排列8、清洁层9。图1至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包括转动设置于吸污口2前进方向的滚刷本体3,吸污口2设于主机1的底部,滚刷本体3包括位于吸污口2正前进方向的渐缩部31,渐缩部31与地面形成有拱形的集污通道32。如图1和图2所示,当吸污口2的数量为1个时,对应的渐缩部31数量也为1个;如图3所示,当吸污口2的数量为2个时,通常两个吸污口2会在主机1底部并列设置,对应的渐缩部31也并列匹配设置2个。滚筒5能单独作为滚刷本体3使用,通过涡流将垃圾送入吸污口2,滚刷本体3的优选方案包括转动的滚筒5,以及设于滚筒5的外周面的清洁层9。以下例举15个具体实施例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清洁层9为套设于滚筒5外周面的橡胶套4,橡胶套4包括分布于自身表面且面向集污通道32的刷片41,渐缩部31的两侧的刷片41呈“八”字形分布,且呈螺旋排列分布于橡胶套4外部。当滚刷本体3作清扫动作时,刷片41会将垃圾扫向集污通道32的中央位置。实施例2:如图8和图9所示,清洁层9为套设于滚筒5外周面的面料7。面料7能吸附水下灰尘,并且由于面料7表面的粗糙材质,能带动水体产生涡流,从而将滚刷本体3前方的小颗粒垃圾及絮状垃圾集中到集污通道32。实施例3:如图10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包括转动设置于吸污口(2)前进方向的滚刷本体(3),所述的吸污口(2)设于主机(1)的底部,其特征是:所述的滚刷本体(3)包括位于所述的吸污口(2)正前进方向的渐缩部(31),所述的渐缩部(31)与地面形成有拱形的集污通道(3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包括转动设置于吸污口(2)前进方向的滚刷本体(3),所述的吸污口(2)设于主机(1)的底部,其特征是:所述的滚刷本体(3)包括位于所述的吸污口(2)正前进方向的渐缩部(31),所述的渐缩部(31)与地面形成有拱形的集污通道(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其特征是:所述的滚刷本体(3)包括转动的滚筒(5),以及设于所述的滚筒(5)的外周面的清洁层(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其特征是:所述的清洁层(9)为套设于所述的滚筒(5)外周面的橡胶套(4),所述的橡胶套(4)包括分布于自身表面且面向所述的集污通道(32)的刷片(4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其特征是:所述的清洁层(9)为套设于所述的滚筒(5)外周面的面料(7)。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其特征是:所述的清洁层(9)为固设于所述的滚筒(5)表面的刷毛排列(8),所述的刷毛排列(8)由针状刷毛组成,所述的刷毛排列(8)呈螺旋设于所述的滚筒(5)的表面,且面向所述的集污通道(32)。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鑫李伟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普乐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