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652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设于底盘的吸污口,底盘在吸污口的后方滚动设有滚刷,滚刷与地面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一间隙。在吸污口前方设置滚刷是人容易想到的,但是在吸污口后设置滚刷则不容易想到,因为在常理上人们认为滚刷设置在吸污口前进方向上,能便于将设备前进方向的垃圾汇集到吸污口,现有技术中,吸污口要对底盘和地面之间的空间做功,大大削弱设备的吸污能力,在安装后置的滚刷后,滚刷能够将越过吸污口的垃圾重新卷起扫入吸污口。此外设备只需要对滚刷前方的空间做功,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吸污能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布局合理、能汇集垃圾、流量恒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
本技术涉及清洁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是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在公告号为CN109441156A,专利名为“一种适用于水下清洁机器人的能防止垃圾逃逸的滚刷”的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底盘设有吸污口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在专利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渐缩形滚刷,它设置在底盘吸污口的前进方向,目的是将前方的垃圾集中到设备中轴线位置,以便聚集到吸污口中。但现有的技术中,吸污口面对底盘与地面之间较大面积的空间,在设备工作时会造成吸力不足,而单纯地增加水泵的功率也会造成成本的提高,和电能的浪费。此外,前置的滚刷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导致通过滚刷底部空间的垃圾量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克服偏见地使滚刷后置、垃圾通过量大、节能、能增强吸污口污物的流量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设于底盘的吸污口,底盘在吸污口的后方滚动设有滚刷,滚刷与地面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一间隙。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上述的底盘在吸污口的前方横设有挡条,挡条与地面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二间隙。上述的吸污口的前侧边缘贴设于挡条的基部。上述的挡条为直条状物,挡条为弹性件。上述的滚刷的形状为直筒型。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的滚刷的形状为自两端到中间呈渐缩型。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改进,挡条为U型物,其U型口朝向吸污口。上述的挡条的两端分别连有第一侧方挡条和第二侧方挡条,第一侧方挡条和第二侧方挡条朝前进方向组成漏斗状。上述的第一侧方挡条和第二侧方挡条与地面接触。上述的滚刷的形状为直筒型。在另一种方案中上述的滚刷的形状为自两端到中间呈渐缩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设于底盘的吸污口,底盘在吸污口的后方滚动设有滚刷,滚刷与地面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一间隙。在吸污口前方设置滚刷是人容易想到的,但是在吸污口后设置滚刷则不容易想到,因为在常理上人们认为滚刷设置在吸污口前进方向上,能便于将设备前进方向的垃圾汇集到吸污口,现有技术中,吸污口要对底盘和地面之间的空间做功,大大削弱设备的吸污能力,在安装后置的滚刷后,滚刷能够将越过吸污口的垃圾重新卷起扫入吸污口。此外设备只需要对滚刷前方的空间做功,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吸污能力。本技术结构布局合理、能汇集垃圾、流量恒定。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二在设备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二的在底盘上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吸污口、挡条和滚刷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水流流向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水流流向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三中挡条、吸污口和滚刷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水流流向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的水流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至图1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底盘1、吸污口2、滚刷3、第一间隙31、挡条4、第二间隙41、第一侧方挡条61、第二侧方挡条62、地面7。附图中的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设于底盘1的吸污口2,底盘1在吸污口2的后方滚动设有滚刷3,滚刷3与地面7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一间隙31。在设备行进的过程中,垃圾经过吸污口2,一部分进入吸污口2,而另一部分流向滚刷3,滚刷3的旋转方向与设备前进方向相同,能将逃逸到滚刷3附近的垃圾重新卷起扫回吸污口2。此外,滚刷3截断了吸污口2的后方的部分空间,从而使吸污口2与地面之间的吸污面积减小,从而能提高吸污能力。实施例二,如图2、3、4、5、6、7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挡条4。即底盘1在吸污口2的前方横设有挡条4,挡条4与地面7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二间隙41。在没有安装挡条4和滚刷3时,设备通过吸污口2对底盘1和地面7之间的空间做功,这样大大削弱设备的吸污能力,在安装挡条4和滚刷3后,设备只需要对挡条4和滚刷3之间的空间做功,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吸污能力。进入底盘1下方的水流一部分会直接通过第二间隙41,另一部分受挡条4阻挡后再被挤压通过第二间隙41,再遇到挡条4和滚刷3之间突然增大的空间后,水流会上腾进入吸污口2,加上设备水泵产生的负压吸力更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吸污能力。本技术结构布局合理、能汇集垃圾、流量恒定。实施例中,吸污口2的前侧边缘贴设于挡条4的基部。水流遇到挡条4后,会越过挡条4汇聚并上腾进入吸污口2内。实施例中,挡条4为直条状物,挡条4为弹性件。随着设备内部的水泵功率的不断增大,挡条4的自由端会朝着滚刷3方向靠拢,从而使第二间隙41逐渐增大,而挡条4和滚刷3之间的空间会逐渐缩小;继而使进入吸污口2的流量保持恒定。实施例中,滚刷3的形状为直筒型。实施例三,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二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滚刷3的形状为自两端到中间呈渐缩型。渐缩型的滚刷3能够将逃逸的垃圾重新汇集并输送到吸污口2中。实施例四,如图6和图7所示,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设于底盘1的吸污口2,底盘1在吸污口2的后方滚动设有滚刷3,滚刷3与地面7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一间隙31。实施例中,底盘1在吸污口2的前方横设有挡条4,挡条4与地面7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二间隙41。在没有安装挡条4和滚刷3时,设备通过吸污口2对底盘1和地面7之间的空间做功,这样大大削弱设备的吸污能力,在安装挡条4和滚刷3后,设备只需要对挡条4和滚刷3之间的空间做功,能有效提高设备的吸污能力。进入底盘1下方的水流一部分会直接通过第二间隙41,另一部分受挡条4阻挡后再被挤压通过第二间隙41,再遇到挡条4和滚刷3之间突然增大的空间后,水流会上腾进入吸污口2,加上设备水泵产生的负压吸力更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吸污能力。本技术结构布局合理、能汇集垃圾、流量恒定。实施例中,吸污口2的前侧边缘贴设于挡条4的基部。水流遇到挡条4后,会越过挡条4汇聚并上腾进入吸污口2内。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挡条4为U型物,其U型口朝向吸污口2。挡条4呈U型的好处就是能够使水流汇聚进入吸污口2。实施例五,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侧方挡条61和第二侧方挡条62,即挡条4的两端分别连有第一侧方挡条61和第二侧方挡条62,第一侧方挡条61和第二侧方挡条62朝前进方向组成漏斗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设于底盘(1)的吸污口(2),其特征是:所述的底盘(1)在所述的吸污口(2)的后方滚动设有滚刷(3),所述的滚刷(3)与地面(7)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一间隙(31)。/n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包括设于底盘(1)的吸污口(2),其特征是:所述的底盘(1)在所述的吸污口(2)的后方滚动设有滚刷(3),所述的滚刷(3)与地面(7)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一间隙(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底盘(1)在所述的吸污口(2)的前方横设有挡条(4),所述的挡条(4)与地面(7)设有供水流通过的第二间隙(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吸污口(2)的前侧边缘贴设于所述的挡条(4)的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入水口后置滚刷流量控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挡条(4)为直条状物,所述的挡条(4)为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鑫李伟锦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普乐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