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384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6 23:29
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具备:一对门槛(18),分别配置于车辆(10)的地板(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及多个横梁(40),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配置,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门槛(18),该多个横梁(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在车辆(10)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40)的分离距离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在所述车辆(10)的侧面碰撞时输入的输入载荷的所述门槛(18)的弯曲反作用力成为所述输入载荷以上。

Vehicle Side Structure

A side structure of a vehicle is provided with a pair of thresholds (18), which are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14) on the floor of the vehicle (10) and extend along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nd a plurality of crossbeams (40), which are arranged with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s the length direction, and two ends of the length direction are fixed on the pair of thresholds (18), and the multiple crossbeams (40) are separated in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of the vehicle. To configure. The separation distance of the adjacent beam (40) in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of the vehicle (10) is set so that the bending reaction force of the said threshold (18) relative to the input load when the side impact of the vehicle (10) occurs becomes more than the input l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侧部构造
本公开涉及车辆侧部构造。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2010-17989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与蓄电池车载构造有关的技术。在该蓄电池车载构造中,在收纳蓄电池的蓄电池壳体中具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架,该左右一对侧框架与沿着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交叉部件连接。该交叉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为高强度部,交叉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为强度比高强度部低的低强度部。并且,由此,在该技术中,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以下,称作“车辆的侧碰时”)低强度部以压扁的方式变形,高强度部的变形受到抑制从而抑制蓄电池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日本特开2010-179898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中,在形成交叉部件时,低强度部与高强度部利用焊接而一体化,交叉部件的结构复杂。本公开考虑上述事实,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获得车辆的侧碰时的应对构造的车辆侧部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第一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具备:一对门槛,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及多个横梁,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并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门槛,该多个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的分离距离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在所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输入的输入载荷的所述门槛的弯曲反作用力成为所述输入载荷以上。在第一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中,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分别配置有门槛,该门槛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另外,在地板上,在一对门槛分别固定有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多个的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该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在此,在本公开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的分离距离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在车辆的侧碰时输入的输入载荷的门槛的弯曲反作用力成为该输入载荷以上。如前所述,在本公开中,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一对门槛。因而,在本公开中,将门槛考虑为梁材,将该门槛设想为梁材的两端利用横梁而固定的所谓的两端固定梁。由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使门槛的弯曲反作用力变大,缩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的分离距离即可。但是,若缩短该横梁的分离距离,则横梁的根数增加,相应地导致车体重量增加,燃料经济性变差。因此,在本公开中,通过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的分离距离设定成使得门槛的弯曲反作用力成为在车辆的侧碰时输入的输入载荷以上,来确保在车辆的侧碰时所需的门槛的弯曲反作用力。也就是说,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获得车辆的侧碰时的应对构造。并且,通过使该横梁的分离距离尽可能长,能够减少横梁的根数,另外,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的分离距离变长,能够在车厢内的空间内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此外,在本公开中,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一对门槛,但在此,横梁既可以直接固定于门槛,也可以以别的部件处于横梁与门槛之间的状态间接地固定于门槛。另外,关于“在车辆的侧碰时输入的输入载荷”,设想了试验载荷。第二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以第一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为基础,所述横梁是在所述地板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门槛间的地板横梁。在第二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中,横梁是设置于地板上的地板横梁。并且,该地板横梁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固定于一对门槛之间。因而,在本公开中,将门槛考虑为梁材,将该门槛设想为两端利用地板横梁而固定的两端固定梁,来设定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地板横梁的分离距离。第三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以第一或第二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为基础,还具备电池储纳体,该电池储纳体在所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相对于所述一对门槛固定,且收纳有蓄电池,所述横梁是多个电池侧横梁,该多个电池侧横梁在所述电池储纳体内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的侧壁之间,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在第三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中,在地板的车辆下方侧设置有电池储纳体。在该电池储纳体中收纳有蓄电池,该电池储纳体相对于一对门槛固定。另外,在电池储纳体内,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的侧壁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多个电池侧横梁,该电池侧横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此外,该电池侧横梁由于设置于相对于一对门槛固定的电池储纳体内,所以成为经由该电池储纳内而架设于一对门槛之间。因此,在本公开中,将该门槛设想为两端利用电池侧横梁而固定的两端固定梁,来设定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电池侧地板横梁的分离距离。第四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以第一~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为基础,在门槛的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能够吸收所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的冲击的交叉部。在第四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中,在门槛的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交叉部,能够利用该交叉部吸收车辆的侧碰时的冲击。因而,若利用门槛内的交叉部吸收车辆的侧碰时的冲击,则向横梁侧传递的载荷减少。因而,横梁负担的轴力(反作用力)自身减少,结果能够延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地板横梁的分离距离。此外,这里的“交叉部”既可以与门槛一体形成,也可以形成为与门槛相独立的部件。第五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以第四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为基础,所述交叉部配置于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横梁重叠的位置。在第五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中,交叉部配置于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横梁重叠的位置,因此,在车辆的侧碰时能够获得来自横梁的反作用力。由此,在车辆的侧碰时,能够使该交叉部可靠地塑性变形,从而有效地吸收车辆的侧碰时的冲击。这样,通过吸收车辆的侧碰时的冲击,向横梁侧传递的载荷减少,横梁负担的轴力自身减少。其结果,能够延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的分离距离。第六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以第四或第五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为基础,所述门槛具备构成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切断该门槛时形成的闭合截面部的上部的上部闭合截面部和构成所述闭合截面部的下部的下部闭合截面部,所述交叉部构成为包括设置于所述上部闭合截面部内的上侧交叉部和设置于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内的下侧交叉部。在第六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中,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切断门槛时形成闭合截面部。在该闭合截面部的上部侧设置有上部闭合截面部,在闭合截面部的下部侧设置有下部闭合截面部。另一方面,交叉部构成为包括上侧交叉部和下侧交叉部,上侧交叉部设置于门槛的上部闭合截面部内,下侧交叉部设置于门槛的下部闭合截面部内。在此,架设于一对门槛之间的地板横梁、电池侧横梁隔着地板分别配置于上侧、下侧。因而,通过将门槛分为上部闭合截面部和下部闭合截面部并分别设置上侧交叉部和下侧交叉部,在车辆的侧碰时,该上侧交叉部能够利用地板横梁而获得反作用力,该下侧交叉部能够利用电池侧横梁而获得反作用力。在该情况下,与没有应用本结构的情况相比较,在车辆的侧碰时,能够使上侧交叉部及下侧交叉部可靠地塑性变形,从而更有效地吸收车辆的侧碰时的冲击。这样,通过更有效地吸收车辆的侧碰时的冲击,向地板横梁、电池侧横梁侧传递的载荷分别减少,该地板横梁、电池侧横梁负担的轴力自身分别减少。其结果,能够分别延长在车辆前后方向相邻的地板横梁、电池侧横梁的分离距离。此外,关于这里的“闭合截面部”,并非必须是完全的闭合截面。第七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以第六方案的车辆侧部构造为基础,所述下部闭合截面部的截面积比所述上部闭合截面部的截面积大,且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具备:一对门槛(18),分别配置于车辆(10)的地板(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及多个横梁(40),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并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门槛(18),该多个横梁(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在车辆(10)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40)的分离距离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在所述车辆(10)的侧面碰撞时输入的输入载荷的所述门槛(18)的弯曲反作用力成为所述输入载荷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09 JP 2017-1539441.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具备:一对门槛(18),分别配置于车辆(10)的地板(14)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及多个横梁(40),将车辆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配置,并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门槛(18),该多个横梁(4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在车辆(10)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横梁(40)的分离距离被设定成使得相对于在所述车辆(10)的侧面碰撞时输入的输入载荷的所述门槛(18)的弯曲反作用力成为所述输入载荷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所述横梁(40)是在所述地板(14)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所述一对门槛(18)之间的地板横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侧部构造,还具备电池储纳体(26),该电池储纳体(26)在所述地板(14)的车辆(10)下方侧相对于所述一对门槛(18)固定,且收纳有蓄电池,所述横梁(40)是多个电池侧横梁(100),该多个电池侧横梁(100)在所述电池储纳体(26)内沿着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向的侧壁(92S)之间,并在车辆(10)前后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濑恭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