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913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节,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其包括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设有上摆臂、下摆臂、转向拉臂和支耳,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中部靠近所述下摆臂处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周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上摆臂具有预定外倾角并设有安装点,使得装配后所述安装点位于轮胎之外,所述上摆臂通过马蹄形摆臂与车身链接;所述下摆臂采用双支柱结构固定;所述转向拉臂和支耳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的两侧,所述转向拉臂上设有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转向节,能够承载整车重量和传递制动力矩,并具有外形美观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向节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转向节。
技术介绍
转向节是汽车转向桥上的主要零件之一,其形状比较复杂,集中了轴、套、盘环、叉架等四类零件的结构特点,主要由支撑轴颈、法兰盘、叉架三大部分组成,转向节的作用是承受汽车前部载荷,支撑并带动前轮绕主销转动而使汽车转向,在汽车行驶状态下,它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转向节通过多个零件将制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架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转向节起着转向和承载的双重任务,是汽车底盘重要的安全件,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现有的汽车前转向节通过转向轴孔套接在转向轴外部,仅通过转向节本体两侧的螺栓孔进行固定,连接不牢固,易发生松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转向节,能够承载整车重量和传递制动力矩,并具有外形美观的特点。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设有上摆臂、下摆臂、转向拉臂和支耳,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中部靠近所述下摆臂处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周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上摆臂具有预定外倾角并设有安装点,使得装配后所述安装点位于轮胎之外,所述上摆臂通过马蹄形摆臂与车身链接;所述下摆臂采用双支柱结构固定;所述转向拉臂和支耳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的两侧,所述转向拉臂上设有轴孔。可选地,所述转向拉臂的长度为100-150mm,可选地,所述转向拉臂的长度为137.4mm。可选地,所述支耳的长度为60-100mm。可选地,所述支耳的长度为84.3mm。可选地,所述支耳的数量为两个。可选地,两个所述支耳之间设有加强连接耳板。可选地,所述转向节本体为一体铸造成型。可选地,所述转向节本体为差压铸铝转向节。可选地,所述转向拉臂设置有加强筋。可选地,所述转向节本体上设置有加强筋。可选地,所述中心通孔周围设置有加强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转向节,用于前制动器中,为高悬位双叉臂结构差压铸铝转向节。其转向节本体设有上摆臂、下摆臂、转向拉臂和支耳,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中部靠近所述下摆臂处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周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上摆臂具有预定外倾角并设有安装点,使得装配后所述安装点位于轮胎之外,所述上摆臂通过马蹄形摆臂与车身链接;所述下摆臂采用双支柱结构固定;所述转向拉臂和支耳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的两侧,所述转向拉臂上设有轴孔。通过将上摆臂安装点设计在轮胎之外,并通过马蹄形摆臂链接车身,以此增加调校控制点,解决悬架调校难度;通过将转向拉臂的长度缩短,以减少拉臂变形造成的转弯半径变化;通过将支耳的长度缩短,以降低行驶制动受力时支耳刚度变化,降低对制动盘厚薄影响;通过下摆臂采用两支柱结构固定,配合转向拉臂和支耳,以分解转向节本体周围应力集中,提升对应刚度。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转向节的结构示意性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转向节的结构示意性轴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转向节的结构示意性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转向节的结构示意性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转向节的结构示意性轴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转向节的结构示意性左视图。下面结合图1至图3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转向节,一般性地,可以包括转向节本体1。转向节本体设有上摆臂2、下摆臂3、转向拉臂4和支耳5。转向节本体1下端中部靠近下摆臂3处开设有中心通孔6。中心通孔6周围设置有连接孔7。上摆臂2具有预定外倾角并设有安装点8,使得装配后安装点8位于轮胎之外。上摆臂2通过马蹄形摆臂与车身链接,马蹄形摆臂可以通过销或者螺栓安装于安装点8。下摆臂3采用双支柱结构固定。转向拉臂4和支耳5分别设置在转向节本体1下端的两侧。转向拉臂4上设有轴孔9。具体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转向节,通过调整上摆臂2的预定外倾角,将上摆臂2的安装点8设置在轮胎之外,然后通过马蹄形摆臂链接车身,以此增加调校控制点。上摆臂2的预定外倾角为上摆臂2与中心通孔6处的转向节本体1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摆臂2的形状为具有一定外倾角的近似弧形形状。转向节本体1下端中部靠近下摆臂3处开设有中心通孔6。中心通孔6周围设置有连接孔7。连接孔7的数量为4个,并对称分布在中心通孔6周围。中心通孔6周围还设置有环形的加强筋13。下摆臂3采用双支柱结构固定,两个支柱结构分别位于中心通孔6下侧的两个连接孔7的下部。两个支柱结构上分别设有安装孔。双支柱结构的设计,可以配合转向拉臂4和制动钳安装支耳5,使得增强其强度和刚度。转向拉臂4和支耳5分别设置在转向节本体1下端的两侧。转向拉臂4设置在转向节本体1下端,并将转向拉臂4的长度进行缩短设计,以减少转向拉臂4变形造成的转弯半径变化,且配合在转向拉臂4上设有的加强筋11,使得转向拉臂4能够设计得更加轻量化,同时满足其强度和刚度需要。可选地,转向拉臂4的长度为100-150mm,优选地,转向拉臂4的长度为137.4mm。同时还对支耳5的长度进行缩短设计,且在两个支耳5之间设有加强连接耳板10,以降低行驶制动受力时支耳5刚度变化,降低对制动盘厚薄的影响。可选地,支耳5的长度为60-100mm,优选地,支耳5的长度为84.3m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转向节本体1为一体铸造成型。转向节本体1也可以是通过差压铸铝制成的差压铸铝转向节。可选地,在转向节本体1上设置有加强筋12。加强筋12位于转向节本体1的外侧,以用于加强转向节本体1的强度和刚度。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转向节,用于前制动器中,能够承载整车重量和传递制动力矩,并具有外形美观的特点。其通过将上摆臂安装点设计在轮胎之外,并通过马蹄形摆臂链接车身,以此增加调校控制点,解决悬架调校难度;通过将转向拉臂的长度缩短,以减少拉臂变形造成的转弯半径变化;通过将支耳的长度缩短,以降低行驶制动受力时支耳刚度变化,降低对制动盘厚薄影响;通过下摆臂采用两支柱结构固定,配合转向拉臂和支耳,以分解转向节本体周围应力集中,提升对应刚度。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技术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技术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技术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本体设有上摆臂、下摆臂、转向拉臂和支耳,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中部靠近所述下摆臂处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周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上摆臂具有预定外倾角并设有安装点,使得装配后所述安装点位于轮胎之外,所述上摆臂通过马蹄形摆臂与车身链接;所述下摆臂采用双支柱结构固定;所述转向拉臂和支耳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的两侧,所述转向拉臂上设有轴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节,包括转向节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本体设有上摆臂、下摆臂、转向拉臂和支耳,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中部靠近所述下摆臂处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周围设置有连接孔;所述上摆臂具有预定外倾角并设有安装点,使得装配后所述安装点位于轮胎之外,所述上摆臂通过马蹄形摆臂与车身链接;所述下摆臂采用双支柱结构固定;所述转向拉臂和支耳分别设置在所述转向节本体下端的两侧,所述转向拉臂上设有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拉臂的长度为100-15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耳的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芮世仙王行峰蔡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