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煎烤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356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煎烤机,其中,发热盘组件包括:盘体,盘体具有安装表面;第一发热管,第一发热管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第二发热管,第二发热管设置在安装表面上并位于第一发热管的内侧,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均沿圆弧线延伸,且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同心设置,其中,第二发热管与第一发热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B,第二发热管的内周直径D与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热盘组件因发热管布置方式不合理而导致发热盘组件的发热效率低,对食材加热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煎烤机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煎烤机。
技术介绍
目前,煎烤机的发热盘组件通常具有加热功能,即发热盘组件的盘体上布置有发热管,现有技术中公开有的煎烤机的发热管的布置方式不合理,从而导致发热盘组件的发热效率低,对食材的加热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盘组件及具有其的煎烤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热盘组件因发热管布置方式不合理而导致发热盘组件的发热效率低,对食材加热效果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包括:盘体,盘体具有安装表面;第一发热管,第一发热管设置在安装表面上;第二发热管,第二发热管设置在安装表面上并位于第一发热管的内侧,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均沿圆弧线延伸,且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同心设置,其中,第二发热管与第一发热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B,第二发热管的内周直径D与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进一步地,第二发热管的内周直径D与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6。进一步地,第一发热管的外周与安装表面的边缘之间具有第二间隔距离C,第二发热管的内周直径D与第二间隔距离C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进一步地,第二发热管的内周直径D与第二间隔距离C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6。进一步地,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均呈C型,呈C型第一发热管的两端之间形成第一缺口,呈C型的第二发热管的两端之间形成第二缺口,其中,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交错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缺口的宽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50mm,第二缺口的宽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50mm,第一发热管的中心点和第一缺口的中点的连线与第二发热管的中心点和第二缺口的中点的连线形成交错夹角A,交错夹角A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180度。进一步地,交错夹角A大于10度且小于等于60度。进一步地,第一发热管的位于第一缺口段处的两端形成接线端,第二发热管的位于第二缺口段处的两端形成接线端。进一步地,第一发热管包括间隔设置第一弧形加热管段和第二弧形加热管段,其中,第一弧形加热管段的第一端和第二弧形加热管段的第一端相对设置,以形成第一缺口;第二发热管呈C型,呈C型的第二发热管的两端之间形成第二缺口;发热盘组件还包括连接发热管,第二发热管的朝向第二缺口的第一端通过一个连接发热管与第一弧形加热管段的第二端连接,且第二发热管的朝向第二缺口的第二端通过另一个连接发热管与第二弧形加热管段的第二端连接。进一步地,第一发热管、第二发热管和连接发热管为一体结构。进一步地,相对设置且形成第一缺口的第一弧形加热管段的第一端和第二弧形加热管段的第一端为接线端。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煎烤机,煎烤机包括上述的发热盘组件。进一步地,发热盘组件的盘体为烤盘,烤盘的外底面作为安装表面。进一步地,煎烤机还包括烤盘,烤盘设置在发热盘组件的背离其安装表面的一侧的表面上。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发热管设置在盘体的安装表面上,并将第二发热管设置在第一发热管的内侧;这样,第一发热管的加热位置处于安装表面的外周侧,主要起到了对安装表面的外层位置处加热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对第一发热管围成的加热区域内进行一定程度的预热和保温,而第二发热管的加热位置处于安装表面的中心处,使安装表面的中心处的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发热盘组件产生的热量从安装表面的中心处不断向外扩散,到达发热盘组件的安装表面的整个区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的效果。此外,由于第二发热管与第一发热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B,第二发热管的内周直径D与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按照此比值参数布置在安装表面上的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的布局更为合理,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被更好地限定,不仅能够使安装表面的整个区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达到发热盘组件迅速预热的效果,而且使发热盘组件的发热量充足,提高了发热盘组件的发热效率,提升了发热盘组件对食材的加热速度,进而改善了煎烤机的实用性。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发热盘组件的安装表面上的第一发热管和第二发热管的布置方式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发热盘组件的安装表面上的第一发热管、第二发热管和连接发热管的布置方式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盘体;11、安装表面;20、第一发热管;21、第一缺口;22、第一弧形加热管段;23、第二弧形加热管段;30、第二发热管;31、第二缺口;40、加热区域;50、连接发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发热盘组件因发热管布置方式不合理而导致发热盘组件的发热效率低,对食材加热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盘组件和煎烤机,其中,煎烤机包括权利要求上述和下述的发热盘组件。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发热盘组件包括盘体10、第一发热管20和第二发热管30,盘体10具有安装表面11,第一发热管20设置在安装表面11上并围成加热区域40,第二发热管30设置在安装表面11上并位于第一发热管20的内侧,第一发热管20和第二发热管30均沿圆弧线延伸,且第一发热管20和第二发热管30同心设置,其中,第二发热管30与第一发热管2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B,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通过将第二发热管30设置在盘体10的安装表面11上,并将第二发热管30设置在第一发热管20的内侧;这样,第一发热管20的加热位置处于安装表面11的外周侧,主要起到了对安装表面11的外层位置处加热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对第一发热管20的内侧围成的加热区域40内进行一定程度的预热和保温,而第二发热管30的加热位置处于安装表面11的中心处,使安装表面11的中心处的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发热盘组件产生的热量从安装表面11的中心处不断向外扩散,到达发热盘组件的安装表面11的整个区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的效果。此外,由于第二发热管30与第一发热管2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B,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按照此比值参数布置在安装表面11上的第一发热管20和第二发热管30的布局更为合理,两者的相对位置关系能够被更好地限定,不仅能够使安装表面11的整个区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达到发热盘组件迅速预热的效果,而且使发热盘组件的发热量充足,提高了发热盘组件的发热效率,提升了发热盘组件对食材的加热速度,进而改善了煎烤机的实用性。优选地,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盘体(10),所述盘体(10)具有安装表面(11);第一发热管(20),所述第一发热管(20)设置在所述安装表面(11)上;第二发热管(30),所述第二发热管(30)设置在所述安装表面(1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发热管(20)的内侧,所述第一发热管(20)和所述第二发热管(30)均沿圆弧线延伸,且所述第一发热管(20)和所述第二发热管(30)同心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发热管(30)与所述第一发热管(2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B,所述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所述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盘体(10),所述盘体(10)具有安装表面(11);第一发热管(20),所述第一发热管(20)设置在所述安装表面(11)上;第二发热管(30),所述第二发热管(30)设置在所述安装表面(1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发热管(20)的内侧,所述第一发热管(20)和所述第二发热管(30)均沿圆弧线延伸,且所述第一发热管(20)和所述第二发热管(30)同心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发热管(30)与所述第一发热管(2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B,所述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所述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所述第一间隔距离B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管(20)的外周与所述安装表面(11)的边缘之间具有第二间隔距离C,所述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所述第二间隔距离C的比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7。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热管(30)的内周直径D与所述第二间隔距离C的比值大于等于4且小于等于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管(20)和所述第二发热管(30)均呈C型,呈C型所述第一发热管(20)的两端之间形成第一缺口(21),呈C型的所述第二发热管(30)的两端之间形成第二缺口(31),其中,所述第一缺口(21)和所述第二缺口(31)交错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21)的宽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50mm,所述第二缺口(31)的宽度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50mm,所述第一发热管(20)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一缺口(21)的中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二发热管(30)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缺口(31)的中点的连线形成交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刚林达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