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流体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26915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型流体泵,包括:泵体,泵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盖、阀座和囊座,上盖和阀座构设出流体进腔和流体出腔,上盖具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流体进口与流体进腔连通,流体出口与流体出腔连通,其中,阀座和囊座之间夹设有囊体,囊体构设出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第一囊腔与流体进腔和流体出腔均连通,第二囊腔与流体进腔和流体出腔均不连通;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具有连杆,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的外壁设有穿过囊座向下延伸的连接柄,连接柄固定于连杆的两端。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通过在阀座和囊座之间夹设具有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的囊体,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的连接柄分别与连杆的两端连接,保证微型流体泵工作平稳,稳定出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型流体泵
本技术涉及泵
,尤其是涉及一种微型流体泵。
技术介绍
对于小流量的微型流体泵而言,即使对结构及其尺寸按照高精度要求设计,也无法保证出水流量的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微型流体泵,该微型流体泵的结构简单、出水流量稳定。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盖、阀座和囊座,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构设出流体进腔和流体出腔,所述上盖具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进口与所述流体进腔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出腔连通,其中,所述阀座和囊座之间夹设有囊体,所述囊体构设出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所述第一囊腔与所述流体进腔和所述流体出腔均连通,所述第二囊腔与所述流体进腔和所述流体出腔均不连通。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具有连杆,所述第一囊腔和所述第二囊腔的外壁设有穿过所述囊座向下延伸的连接柄,所述连接柄固定于所述连杆的两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通过在阀座和囊座之间夹设具有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的囊体,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的连接柄分别与连杆的两端连接,保证微型流体泵工作平稳,稳定出水。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所述流体进腔位于所述泵体的一侧,所述流体出腔位于泵体的另一侧。该微型流体泵的成型简单,易于生产制造,且保证微型流体泵具有较小的流量。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流体进腔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流体出腔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可以保证流体进腔和第一囊腔形成的进水通道具有较强的自吸能力,保证微型流体泵达到预定出水流量。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所述第二囊腔与大气相通。由此,保证第二囊腔被正常地压缩,防止卡住。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阀座底部形成有导气槽,所述导气槽分别与所述第二囊腔和大气相通。由此,保证微型流体泵正常稳定工作。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之间形成有常闭腔,所述常闭腔与所述流体进腔对称设置于所述流体出腔的左右两侧。由此,可以保证泵体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更有利于泵体的加工成型,降低生产成本。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上盖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有第一凹槽和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两侧的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和所述第三凹槽的周边具有密封线。由此,易于微型流体泵的生产制造,且提高泵体密封性。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所述阀座的底部设有第一伞形阀,所述阀座的顶部设有第二伞形阀,所述上盖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伞形阀对应的第一收纳孔,所述囊座上设有与所述第二伞形阀对应的第二收纳孔。由此,保证第一伞形阀和第二伞形阀均被安放在合理避免位置,避免对流道产生干涉。可选示例中,所述上盖的底面设有压接凸筋,所述压接凸筋压接在所述第二伞形阀的顶面。由此,避免第二伞形阀形变造成闭合不紧。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所述上盖、所述阀座和所述囊座的周向设有相对应的通孔,螺钉穿过所述通孔锁合所述上盖、所述阀座和所述囊座。进一步,提高上盖、阀座和囊座的配合紧密度。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的分解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的的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微型流体泵100;泵体10;上盖11;第一凹槽111;第二凹槽112;第三凹槽113;密封线114;第一收纳孔115;压接凸筋117;流体进口118;流体出口119;阀座12;导气槽121;囊座13;第二收纳孔131;流体进腔14;流体出腔15;常闭腔16;囊体20;第一囊腔21;第二囊腔22;连接柄23;第一伞形阀30;第二伞形阀40;通孔50;连杆6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100,该微型流体泵100可以应用于美容设备、医疗设备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如图1结合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100包括泵体10和驱动装置,其中,泵体1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盖11、阀座12和囊座13。其中,上盖11、阀座12和囊座13均为通过一体注塑成型的塑料件。上盖11和阀座12构设出流体进腔14和流体出腔15,上盖11具有流体进口118和流体出口119,流体进口118与流体进腔14连通,流体出口119与流体出腔15连通,其中,阀座12和囊座13之间夹设有囊体20,囊体20构设出第一囊腔21和第二囊腔22,第一囊腔21与流体进腔14和流体出腔15均连通,第二囊腔22与流体进腔14和流体出腔15均不连通。驱动装置具有连杆60,第一囊腔21和第二囊腔22的外壁设有穿过囊座13向下延伸的连接柄,连接柄固定于连杆60的两端。连杆60通过钢针与偏心轮连接,偏心轮与与驱动电机的轴连接。因此,驱动电机驱动偏心轮旋转,从而带动连杆60上下摆动,进而实现拉升或压缩第一囊腔21和第二囊腔22。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100,下面均以泵送水为例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100,微型流体泵100工作过程大致如下,当第一囊腔21被向下拉升时,流体进腔14形成负压,水从流体进口118被吸进流体进腔14内,并随后进入第一囊腔21内;当第一囊腔21被向上压缩时,第一囊腔21内的水被送出并进入流体出腔15内,随后通过流体出口119对外送出。由于第二囊腔22与第一囊腔21通过连接柄23固定于连杆60的两端,因此,第一囊腔21与第二囊腔22的运动过程相反,当第一囊腔21被拉升时,第二囊腔22被压缩;当第一囊腔21被压缩时,第二囊腔22被拉升,但是由于第二囊腔22与流体进腔14和流体出腔15均不连通,因此,即使第二囊腔22做着拉升和压缩的动作,也不会有流体进入第二囊腔22内,即第二囊腔22不具有实际泵送流体的功能,微型流体泵实现单囊腔工作,从而实现小流量工作。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连杆6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囊腔21和第二囊腔22的连接柄23连接,因此,可以保证微型流体泵100在工作时,连杆60两端受力相对平衡,保证微型流体泵100稳定出水。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微型流体泵100,通过在阀座12和囊座13之间夹设具有第一囊腔21和第二囊腔22的囊体20,第一囊腔21和第二囊腔22的连接柄23分别与连杆60的两端连接,保证微型流体泵100工作平稳,稳定出水。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结合图3所示,流体进腔14位于泵体10的一侧(如图2中的左侧),流体出腔15位于泵体10的另一侧(如图2中右侧)。换言之,泵体10的其中一侧形成进水通道,泵体10的另一侧形成出水通道,即泵体10形成单腔进和单腔出的水道。由此,该微型流体泵100的成型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型流体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盖、阀座和囊座,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构设出流体进腔和流体出腔,所述上盖具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进口与所述流体进腔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出腔连通,其中,所述阀座和囊座之间夹设有囊体,所述囊体构设出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所述第一囊腔与所述流体进腔和所述流体出腔均连通,所述第二囊腔与所述流体进腔和所述流体出腔均不连通;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具有连杆,所述第一囊腔和所述第二囊腔的外壁设有穿过所述囊座向下延伸的连接柄,所述连接柄固定于所述连杆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流体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所述泵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盖、阀座和囊座,所述上盖和所述阀座构设出流体进腔和流体出腔,所述上盖具有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所述流体进口与所述流体进腔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出腔连通,其中,所述阀座和囊座之间夹设有囊体,所述囊体构设出第一囊腔和第二囊腔,所述第一囊腔与所述流体进腔和所述流体出腔均连通,所述第二囊腔与所述流体进腔和所述流体出腔均不连通;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具有连杆,所述第一囊腔和所述第二囊腔的外壁设有穿过所述囊座向下延伸的连接柄,所述连接柄固定于所述连杆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流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腔位于所述泵体的一侧,所述流体出腔位于泵体的另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流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腔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流体出腔在水平方向的投影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流体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囊腔与大气相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型流体泵,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莲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科际精密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