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电致振式微流体泵送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电致振式微流体泵送装置,属于微小型机电液系统领域。
技术介绍
:近年来,微流体系统及相关技术因其无电磁干扰、结构紧凑、响应特性好以及便于精确控制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微流体驱动与控制技术起步较晚,早期只有清华大学和吉林大学等几个研究单位对其进行研究,其中清华大学在微流量系统和微型泵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吉林大学压电驱动与控制研究室1998年在国内首先报道了关于锥管式无阀压电泵的研究,之后又研发出最小分辨流量微升级可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微型压电泵,以及流量每分钟上千毫升、可用于计算机CPU水冷的系列化微型压电泵。随着压电驱动器的不断发展,从压电材料薄膜到圆片形压电驱动器再到压电叠堆,压电驱动器的种类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更新,基于不同压电驱动器、不同机械结构和不同工作方式的微流体泵送装置均有广泛的报道。但主要是围绕被动式微流体输送装置的研究,主动控制式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图1为一种有阀压电源微流体输送装置,其组成包括壳体1、工作腔2、进水口 3、单向阀4和5、排水口 6、压电振子7和固定环8。在流体的进水孔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电致振式微流体泵送装置由压盖(6)、进水孔(2)、进水控制部分(1)、驱动部分(4)、出水控制部分(8)、出水孔(5)、闷盖(7)和连接螺栓(3)组成,泵送装置的支撑体(102)在压盖(6)和闷盖(7)之间,四周通过连接螺栓(3)固定连接,工作时液体由进水孔(2)流入装置,经过进水控制部分(1)、驱动部分(4)和出水控制部分(8)流出出水孔(5),完成流体的整个流动过程,进水孔(2)与进水管固定连接,完成液体由外部流入泵送装置的过程,出水孔(5)与出水管固定连接,完成液体由泵送装置流出外部的过程,进水控制部分(1)和出水控制部分(8)完成液体流入和流出的控制,驱动部分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电致振式微流体泵送装置由压盖(6)、进水孔(2)、进水控制部分(I)、驱动部分(4)、出水控制部分(8)、出水孔(5)、闷盖(7)和连接螺栓(3)组成,泵送装置的支撑体(102)在压盖(6)和闷盖(7)之间,四周通过连接螺栓(3)固定连接,工作时液体由进水孔(2)流入装置,经过进水控制部分(I)、驱动部分(4)和出水控制部分(8)流出出水孔(5),完成流体的整个流动过程,进水孔(2)与进水管固定连接,完成液体由外部流入泵送装置的过程,出水孔(5)与出水管固定连接,完成液体由泵送装置流出外部的过程,进水控制部分(I)和出水控制部分(8)完成液体流入和流出的控制,驱动部分(4)产生流体泵送的驱动力,通过施加高低电平的控制信号和驱动信号,使得进水控制阀(105)和出水控制阀(804)主动的打开和关闭,压电泵送振子(405)周期性的向内和向外运动,泵送腔(404)的容积产生时大时小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对液体的泵送能力,使得液体按照工作要求做定向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电致振式微流体泵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控制部分(I)和出水控制部分(8),进水控制部分(I)为液体流入泵送装置的控制部分,包括进水控制阀(105)、控制阀座(104)、控制阀腔(103)、支撑体(102)和分隔膜(101),进水控制阀(105)和控制阀座(104)之间为控制阀腔(103),用于液体进入装置的流动通道,出水控制部分(8)为液体流出泵送装置的控制部分,包括出水控制阀(804)、控制阀座(805)、控制阀腔(802)、支撑体(801)和分隔膜(803),出水控制阀(804)和控制阀座(805)之间为控制阀腔(802),用于液体流出装置的流动通道,进水控制阀(1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丽鹏,王良,程廷海,姜大伟,刘溢泉,朱震,郑树山,张邦成,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