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旋轴式汽车中控锁驱动结构,专指一种具有动力离合、耐受震力暨可发挥瞬间高扭力的汽车中控锁驱动特有结构;其设计原理主要是透过齿组带动回力簧齿组,通过该回力簧齿组自身的回力特性,即可有效达到整齿组自动归位的效果;同时,也使旋摆片以旋轴方式驱动轴心产生旋扭效应,使得在瞬间离合动力传达上,有效实施锁定或开启行程所需强力跳脱及震力负载,更能于瞬间完成齿组传动扭转轴心的模式,同时也使各齿组于单一行程完成后,复令其解除负载而归位;因此,利用本案设计将可使瞬间驱动时,产生较大扭力及稳定性,同时更能衍具齿组间最佳的保护及配合状态,以达汽车中控锁保久耐用暨减少故障的最终目的。(*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结构,具体而言提供一种旋轴式汽车中控锁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中控锁结构,乃为现今汽车不可或缺的配备;长久以来,中控锁驱动装置已由较大体积演变至今成为较小的态样结构,以能按装于更多功能的汽车门体锁具中;因此,体积小、锁定反应快则为其两大必要基本条件;缘此--查,公知小型的中控锁均为长型结构态样,其动作模式是以拉、推两种效果,达成车门的锁闭及开启机能;因此,结构上是由驱动拉杆、齿轮组及动力马达构成如T形的态样结构;长久以来,此种习用的中控锁因其结构问题,将可归纳缺失如下1.由于公知技术中控锁,在结构及体积限制下,各齿轮间的啮合,是以连结性一一对应齿啮;相对地,各齿组间是不能存有间隙;以力学观点论析下,其驱动拉杆在强力瞬间推、拉所产生的震动力及强大的贯性力,当然由各齿轮组所吸收;不论是锁定或开启,为克服贯性阻力,其各齿组间均会产生瞬间强大的抗应力,转换于塑制齿牙上磨损或是崩齿,乃是习者中控锁惯有的通病缺失,且直接影响控锁的使用寿命及故障率。2.延由第1点所述,在其塑胶齿轮组老化或磨损后,其精密度显为不足情形下,齿组与驱动拉杆齿条间的配合,必然产生间隙;在瞬间驱动时,不是齿组间卡死、咬死就齿牙脱滑;相对地,只要发生一次脱滑情形,对于锁定或开启的动作及承受力上,必然日越严重而难能达成所需行程动作。3.延由第2点所述,在齿轮组及驱动拉杆齿条有其崩齿或磨损情形时;一旦需锁定或开启时,由于齿轮承力不足,必定发生脱滑性的旋转,以慢半拍或慢数拍方能达成作动;此等问题均出于此,以正常情形转一圈即可达到驱动效果,而其需旋转数圈使未受磨损的齿牙嵌定后方能旋动。4.延由第1点所述,习者的中控锁由于马达主体、定位性不良,加上锁定及开启的高震力下,更加重齿轮组间磨损情形,使得习者的枪型中控锁长久以来陷于结构不良胶著中。是以,本专利技术人积多年汽车中控锁设计及制造经验,特别提供一种旋轴式汽车中控锁驱动结构,其以治本方式,完全跳脱出习者拉、推动作模式,改为直接传动的旋动模式,一来可排除习者中控锁因拉、推动作,所造成距离上各种阻碍因素;二来对于习者拉、推动作,势必造成过大应力负载,直接使得各齿组间发生严重磨损问题,使得汽车中控锁以达更臻至理想境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有关一种旋轴式汽车中控锁驱动结构,其要设计目的透过摆旋原理,使得旋轴以离合效应进而提供锁闭传达动力后,即告解除于齿轮组间的负载并令其复归原位,使本案整体中控锁设计具有1.以轴心旋转方式突破习者拉、推动力模式,使中控锁的动作更为迅速而确实,同时对于瞬间扭力更具强化的效果。2.以轴心旋动方式即可避免中控锁在强力跳脱、震力...等原因下,使传动齿轮组发生磨损、脱齿或崩齿的各种问题。3.通过回簧齿组所具的回簧动力,即可达到各齿组快速重新归位能力,以待下一行程开始;此外,通过回力簧自动归位的功能,亦可使各齿组间以负载或解除负载归位之际,均能保持最佳间配合状态,有效防止齿与齿间咬死情形发生。4.通过各齿组于瞬间动力啮合带动下,即可产生较高轴扭效应,使汽车中控锁对于驱动反应上,更为确实而快速,不会再有慢半拍的不良动作缺失发生。5.此外,再通过斜向齿组内设缓冲并合式胶圈,将可有效达到动力瞬间捏合缓冲的功能,使马达及各齿组在处于高频率运转的跳脱震力下,亦然保有确实的定位性及传动本能。本技术主要包含有上、下盖、导螺主动齿、马达、马达承座、斜向齿组回力簧齿组及旋摆片等元件所组成,该所组成的驱动结构部份,即为本案特征所在;其中导螺主动齿,呈导螺杆状的结构型态,与马达轴心连设,并与斜向齿组相啮合可将动力传达于斜向齿组,使斜向齿组产生旋转机能;斜向齿组,包含有轴心、变速传动齿片、缓冲并合式胶圈、斜向齿套等元件所组成;其中变速传动齿片上,具有一体式的变速传动齿,齿片下方则设有嵌合块,可嵌合于缓冲并合式胶圈的缺口;相对于缓冲并合式胶圈缺口亦对应于斜向齿套内部的嵌合块,可使变速传动齿片与斜向齿套两元件藉缓冲并合式胶圈的相互嵌合机能,形成为具传动效果;因此,当斜向齿套啮合于前述的导螺主动齿并将动力传达后,该斜向齿套即会藉由缓冲并合式胶圈带动于上方的变速传动齿片,将动力传递于变速传动齿;回力簧齿组,外缘具有局部的啮合齿,该啮合齿是与前述的变速传动齿相啮合,可由传动齿的动力带转于回力簧齿组;其次,回力簧齿组的内缘系置嵌一回力簧,并令该回力簧的终、始两端嵌定于上盖所设开口挡部上,使得回力簧齿组仅能以局部性旋动加以限制;此外,回力簧齿组的底面,另设有嵌合梢部,与旋摆片的滑移槽相配合;因此,当马达启动经各齿组带动于回力簧齿组旋动之际,其底面所设的嵌合梢部,即会带动于旋摆片,使旋摆片上的轴心,产生旋转机能以进行锁闭于车门运作;一旦当回力簧齿组旋于所限制的旋动终点幅度后,其回力簧则呈缩紧状态;此时,由于车门已呈锁闭状态,回力簧即会通过自体簧力产生归位动力,以将各齿组归于原位外,以待下次车门锁闭再为重复上述动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结构诉求明朗而简单,为预期可达,虽简单却具备高等的实用性,新颖及进步双重要件并存,当以转化习者中控锁驱动总成的缺点,进而澈底解决公知技术所衍生的种种问题;为便于贵审查员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实质效能,特佐以附图及结构详为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各部元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回力簧齿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回力簧齿组置于上盖相对关系位置及其动作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整体平面结构及其动作示意图。10、中控锁 63、缓冲并合式胶圈1、上盖631、缺口12、挡止部 64、斜向齿套13、挡部 641、嵌合块11、轴座 7、回力簧齿组2、下盖71、啮合齿21、承座 72、回力簧3、导螺主动齿 721、终始两端4、马达73、缺口5、马达承座74、中孔6、斜向齿组75、挡合块61、轴心 76、嵌合梢部12、变速传动齿片 8、旋摆片621、变速传动齿81、旋轴622、嵌合块82、滑移槽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旋轴式汽车中控锁10,是呈扁体结构态样,主要是以外露旋轴81以旋动动作进行车门的锁定及开启作用;请配合图2所示,本案整体结构包含有上1、下2外盖、导螺主动齿3、马达4、马达承座5、斜向齿组6、回力簧齿组7及旋摆片8等元件所组成,其中导螺主动齿3为导螺杆的结构与马达4的轴心贯连,并同时与斜向齿组6相啮合,可将动力传达于斜向齿组6;该斜向齿组6包含轴心61、变速传动齿片62、缓冲并合式胶圈63、斜向齿套64等元件所组成;其中轴心61贯穿于变速传动齿片62及斜向齿套64嵌定于下盖的承座21上,使该斜向齿组6可依轴心61进行旋转动作;其次,变速传动齿片62中央上缘面,则设有一体式的变速传动齿621,并令其与回力簧齿组7相啮合,可将动力传递于回力簧齿组7使其进行旋动效能。斜向齿套64的内配设有缓冲并合式胶圈63,该胶圈63除能缓冲瞬间啮合所造成的震力外,也是对变速传动齿片62与斜向齿套64两者间动力连接主要元件;其中变速传动齿片62下方设有嵌合块622,恰可嵌入于缓冲并合式胶圈63的缺口631;相对于缓冲并合式胶圈缺口631也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轴式汽车中控锁驱动结构,整体呈扁体结构,包含有:上盖、下盖和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结构还包含有:导螺主动齿、马达承座、斜向齿组、回力簧齿组及旋摆片,其中,上盖,其内面设置有挡止部、挡部,该挡部对应于下述回力簧齿组的缺口; 导螺主动齿,其贯连于马达轴心,并与该斜向齿组相啮合;该斜向齿组,包含有:轴心、变速传动齿片、缓冲并合式胶圈、斜向齿套;其中该轴心贯穿于变速传动齿片及斜向齿套后再嵌定于下盖上;该变速传动齿片下设置有第一嵌合块,变速传动齿片中央上缘面设 有变速传动齿;而斜向齿套的内部设有第二嵌合块,并和该缓冲并合式胶圈相配设,该缓冲并合式胶圈设置有缺口,同时嵌定于第一嵌合块及第二嵌合块;回力簧齿组,其外缘设有与上述变速传动齿相啮合的局部啮合齿,该局部啮合齿设置有缺口;该回力簧齿组内 缘置嵌有回力簧,该回力簧两端各嵌定于回力簧齿组内缘缺口两侧;该回力簧齿组通过其中孔与上盖轴座相枢合;在回力簧齿组内部设有挡合块,该挡合块和所述的挡止部相对应;旋摆片,设于回力簧齿组相对位置的下方,其所开设的滑移槽供回力簧齿组底面所设 的嵌合梢部嵌入而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彩虹,
申请(专利权)人:黄彩虹,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