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0210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6:12
在车辆座椅(1)中,设置在软垫(8)的表面和外皮构件(9)之间的加热器部件(40)包括一对主体部(45‑47)和将所述主体部彼此连接的跨越部(48,49),所述跨越部被形成在软垫中的折入槽(11)接收并延伸穿过限定在折入槽的底部(22)和折入构件(35)之间的间隙。加热器部件包括片状基板(41),以及附接在所述基板的加热线(42),并且在所述跨越部中的加热线以之字形的方式在与所述折入槽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加热线包括位于所述折入槽的底部区域(68)的之字形的弯曲部(6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座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配有加热器部件的车辆座椅。
技术介绍
在车辆座椅领域中已知的是,为了加热座椅的规定部分,在形成座椅座垫或座椅靠背的软垫和外皮构件之间插入片状加热器部件。所述加热器部件通常包括片状的基板和印刷在基板上的电阻加热线。在车辆座椅的装配过程中,加热器部件通常被放置在具有折入槽的软垫的表面上,并且加热器部件跨过折入槽的部分与表皮构件一起塞入折入槽中。例如参见JP2014-36730A。当软垫被坐在座椅座垫表面上的乘员压缩时,软垫被压缩,并且软垫与折入槽邻接的上部向下移动。由此,在加热器部件跨过折入槽的部分中的加热线被弯折。对于加热线的耐久性来说,加热线的过度弯折是不理想的。为了将加热器部件在折入槽中的弯折最小化,加热线可以以波浪型或之字型延伸跨过折入槽。然而,已经发现波浪型或锯齿型的拐角或加热线的延伸方向改变的部分受到集中的应力,使得在软垫的重复压缩和减压后加热线的耐久性可能受到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有加热器部件的车辆座椅,能够提高加热器部件的耐用性。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车辆座椅(1),包括:设置有折入槽(11)的软垫(8);设置在软垫中所述槽之下或在所述槽下部的缆(20);覆盖所述软垫的表面的外皮构件(9);附接至所述外皮构件的后侧并由所述缆卡合的折入构件(35),所述折入构件沿所述折入槽的长度延伸;以及设置在所述软垫的表面和所述外皮构件之间的片状加热器部件(40),所述加热器部件包括片状基板(41)以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加热线(42),其中,所述加热器部件包括一对主体部(45-47)和将主体部彼此连接的跨越部(48,49),所述跨越部被接收于所述折入槽中并延伸穿过限定在所述折入槽的底部(22)和所述折入构件之间的间隙,并且其中,在所述跨越部中的所述加热线以之字形的方式在与所述折入槽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加热线包括位于所述折入槽的底部区域(68)的之字形的弯曲部(62)。从而,所述加热线的弯曲部的应力集中能够被最小化。当所述软垫在座椅乘员的压力之下被压缩时,软垫在底部区域中的部分不会像软垫的邻接折入槽底部的部分那样大的变形。因此,在底部区域中的弯曲部的变形是相对较小的,能够避免在该区域中的应力集中。优选地,折入构件沿折入槽的长度直线地延伸,并将底部区域限定为从折入槽的底部到折入构件的上表面的范围内的区域。或者,折入构件沿折入槽的长度直线地延伸,并将底部区域限定为从折入槽的底部到折入构件的下表面的范围内的区域。通常地,软垫位于折入构件下方的部分的变形比软垫的上部的变形小的多,从而防止弯曲部的显著弯曲,并且可以提高加热线的耐久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加热线包括在跨越部中的多个弯曲部,并且所有弯曲部都位于底部区域中。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弯曲部中的应力集中,加热线的耐久性也能够最大化。优选地,加热线包括位于折入槽的各个侧壁部(23)的一对弯曲部。通过将弯曲部的数量限定为两个,能够改进加热线的耐久度而不需要过度增加跨越部的宽度。通过限定跨越部的宽度,跨越部能够被接收于折入槽中而不会导致跨越部的无规则变形。优选地,在跨越部中的加热线包括直线延伸的直线部(61),所述直线部相对于与折入槽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成大于45°且小于90°的角度。由于加热线在跨越部中倾斜地延伸,加热线的弯曲应力能够被最小化。优选地,跨越部在宽度上比主体部更窄,并且由所述跨越部的侧边缘和所述主体部中的一个的相对边缘限定的拐角设置有所述跨越部的延伸部(51-53),并且所述加热线的直线部在所述延伸部上倾斜地延伸。从而,加热线的直线部能够具有足够的长度而不过分增加作为整体的跨越部的宽度。优选地,折入槽的底部设置有沿折入槽长度布置的多个突起(24),并且所述跨越部穿过由一对相邻的突起之间产生的空间。从而,即使当与折入槽相邻的软垫以明显程度地压缩时,跨越部能够移入两个相邻突起之间限定的间隙中,从而防止跨越部以不规则的方式变形。优选地,跨越部在宽度上窄于主体部。从而,跨越部能够以可控的方式变形。优选地,跨越部的折叠部(65)靠近折入槽的底部形成,所述折叠部与所述底部间隔开。从而,跨越部能够以可控的方式变形。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了软垫和加热器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座椅座垫的平面图;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截取的剖视立体图;以及图5是加热器部件的平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座椅1包括经由滑轨3设置在车辆的地板2上的座椅座垫5,以及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座椅座垫5的后部的座椅靠背6。座椅座垫5是座椅1用于从下方支承乘员的主要部分,而座椅靠背6是座椅1从后方支撑乘员背部的靠背部分。座椅坐垫5包括由骨架框架组成的座椅座垫框架(图中未示出),由所述座椅座垫框架支承的软垫8,以及覆盖软垫8的外表面的外皮构件9。软垫8由诸如发泡聚氨酯的柔韧树脂材料制得。如图2所示,多个折入槽11-13形成在软垫8的上表面上。折入槽11-13的每个由从表面向预定方向凹陷的槽组成。折入槽11-13包括在软垫8的表面的中间部中横向延伸并终止于距软垫8每个边缘的一定距离处的第一折入槽11,在软垫8的后端部中横向延伸并类似地终止于距软垫8每个侧边缘的一定距离处的第二折入槽12,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连接至第一和第二折入槽11和12的对应侧端的一对第三折入槽13。第一和第二折入槽11和12的横向端部以这样的方式连接至第三折入槽13,使得软垫8的表面通过第一折入槽11、第二折入槽12和第三折入槽13而被分成第一(前)中央部15、第二(中)中央部16、第三(后)中央部17和一对侧部18。第一中央部15由第一折入槽11和第三折入槽13限定,第二中央部16由第一折入槽11、第二折入槽12和第三折入槽13限定。第三中央部17在第二折入槽12的后方限定,侧部18的分别限定在对应的第三折入槽13的外侧。第一中央部15、第二中央部16和第三中央部17基本上形成为平面状,而侧部18各自朝向其侧端向上倾斜。如图3和4所示,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制成的线性部件组成的缆20设置在软垫8中的每个折入槽11-13的下方或下部。在每个折入槽11-13处,缆20沿其长度方向延伸。可以如图示实施例那样,通过将缆20作为嵌入物对软垫8嵌件成型,来将缆20设置在软垫8中。第一折入槽11具有底部22和从所述底部22两侧基本上垂直延伸的一对侧壁部23。底部22设置有多个突起24,所述多个突起在第一折入槽11的纵向方向上以规则间隔布置并向开口端侧突出。在底部22处,凹部25形成在每对相邻的突出24之间。每个突起24连接至侧壁部23。座椅座垫5和座椅靠背6的外皮构件9由诸如织物、皮革和人造革的片状材料形成。如图3所示,外皮构件9包括多个薄片部31和32,通过将薄片部31和32的边缘缝合在一起形成所述外皮构件。将对应薄片部31和32的边缘以重叠的关系缝合在一起,使得其各自的前表面互相接触以形成缝合部33。因此,缝合部33相对于薄片部31和32向背面侧突出。牵拉织物34缝至缝合部33。所述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设置有折入槽的软垫;设置在软垫中所述槽之下或在所述槽的下部的缆;覆盖所述软垫的表面的外皮构件;附接到所述外皮构件的后侧并由所述缆卡合的折入构件,所述折入构件沿折入槽的长度延伸;以及设置在所述软垫的表面和所述外皮构件之间的片状的加热器部件,所述加热器部件包括片状的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加热线,其中,所述加热器部件包括一对主体部和将主体部彼此连接的跨越部,所述跨越部被接收于所述折入槽中并延伸穿过限定在所述折入槽的底部和所述折入构件之间的间隙,并且其中,在所述跨越部中的所述加热线以之字形的方式在与所述折入槽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加热线包括位于所述折入槽的底部区域中的之字形的弯曲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19 JP 2017-119206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设置有折入槽的软垫;设置在软垫中所述槽之下或在所述槽的下部的缆;覆盖所述软垫的表面的外皮构件;附接到所述外皮构件的后侧并由所述缆卡合的折入构件,所述折入构件沿折入槽的长度延伸;以及设置在所述软垫的表面和所述外皮构件之间的片状的加热器部件,所述加热器部件包括片状的基板和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加热线,其中,所述加热器部件包括一对主体部和将主体部彼此连接的跨越部,所述跨越部被接收于所述折入槽中并延伸穿过限定在所述折入槽的底部和所述折入构件之间的间隙,并且其中,在所述跨越部中的所述加热线以之字形的方式在与所述折入槽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加热线包括位于所述折入槽的底部区域中的之字形的弯曲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折入构件沿所述折入槽的长度直线地延伸,并将所述底部区域限定为从所述折入槽的底部到所述折入构件的上表面的范围内的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折入构件沿所述折入槽的长度直线地延伸,并将所述底部区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星祐一郎小林祥生田边佑磨
申请(专利权)人: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