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结构及船舶推进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219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螺旋桨结构及船舶推进器,涉及船舶的技术领域,包括桨毂和桨叶;桨毂内设置有第一管道,每个桨叶内设置有第二管道,第一管道通过多个第二管道与桨叶外空间连通,第一管道可与船体内连通,当桨叶转动时,以通过多个第二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传递至每个桨叶可形成空泡的位置;通过在桨叶内部设置通气管道,连通船体内部与螺旋桨吸力面易发生空泡剥蚀的区域,当驱动螺旋桨的主机工作时,通过对目标区域注入适量气体,这样空化生成的水汽在压强够高转为液体时,抽出的气体与桨叶表面的空泡空腔会发生自然融合,注入的空气可以使将要破裂的空泡得以维持,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泡破裂产生剥蚀并减轻破裂引起的振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螺旋桨结构及船舶推进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
,尤其是涉及一种螺旋桨结构及船舶推进器。
技术介绍
空泡现象会发生于螺旋桨的表面,空泡的产生和破裂会造成螺旋桨上方船底板处发生相对强烈的振动;同时附着在桨叶表面的空泡发生破裂会导致螺旋桨表面产生剥蚀,从而大幅减少螺旋桨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中大都采用加大螺旋桨侧斜这一设计参数,调节螺旋桨的径向载荷分布等通过几何形状的设计方法来避免上述问题。但是,对于某些船型的个别船只,如某些集装箱船,若上述方法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则常常不得已采用牺牲推进效率的方法来达到减振和避免剥蚀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螺旋桨结构及船舶推进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泡破裂产生剥蚀并减轻破裂引起的振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螺旋桨结构,包括:桨毂和桨叶;多个桨叶沿着桨毂的圆周方向与桨毂连接;桨毂内设置有第一管道,每个桨叶内设置有第二管道,第一管道通过多个第二管道与桨叶外空间连通,第一管道可与船体内连通,当桨叶转动时,以通过多个第二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传递至每个桨叶可形成空泡的位置。进一步地,第二管道包括一级支管道和多个二级支管道;一级支管道与第一管道连接,第一管道通过一级支管道与多个二级支管道连通;二级支管道设置于一级支管道远离第一管道的一端,且多个二级支管道均设置于一级支管道靠近桨叶转动方向的一侧,以通过多个二级支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抽出并释放在桨叶吸力面的表面。进一步地,一级支管道位于桨叶各个半径处叶切面拱线中点的连线上。进一步地,每个所述二级支管道包括三级分支管和多个四级分支管;三级分支管与第一管道连接,多个四级分支管均与三级分支管垂直设置,且分别与四级分支管连接;多个四级分支管沿着桨叶的表面与外部空间连通。进一步地,三级分支管与桨叶切面的拱线方向一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四级分支管的方向均向船首方向伸出桨叶的吸力面。进一步地,第一管道包括一级主管道和二级主管道;一级主管道朝向船首的一端与船体内部连接,一级主管道朝向船尾的一端与二级主管道连接。进一步地,二级主管道的截面形状呈圆环状,多个第二管道沿着二级主管道圆周方向分别与二级主管道连接;二级主管道的直径小于桨毂的直径。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螺旋桨结构,还包括阀门;阀门设置于一级主管道上,以防止倒车时出现液体倒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船舶推进器,包括上述的螺旋桨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螺旋桨结构,包括:桨毂和桨叶;多个桨叶沿着桨毂的圆周方向与桨毂连接;桨毂内设置有第一管道,每个桨叶内设置有第二管道,第一管道通过多个第二管道与桨叶外空间连通,第一管道可与船体内连通,当桨叶转动时,以通过多个第二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传递至每个桨叶可形成空泡的位置;通过对原有桨叶整体形状不做改变,根据强度需求调节桨叶厚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在桨叶内部设置通气管道,连通船体内部与螺旋桨吸力面易发生空泡剥蚀的区域,当驱动螺旋桨的主机工作时,螺旋桨转动产生推力,同时会产生叶背的低压区,通过对目标区域注入适量气体,这样空化生成的水汽在压强够高转为液体时,抽出的气体与桨叶表面的空泡空腔会发生自然融合,注入的空气可以使将要破裂的空泡得以维持,从而改变了原空泡的物理机理,不会发生破裂现象,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泡破裂产生剥蚀并减轻破裂引起的振动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第一视角下的透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桨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桨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桨叶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桨毂;200-桨叶;300-第一管道;301-一级主管道;302-二级主管道;400-第二管道;401-一级支管道;402-二级支管道;412-三级分支管;422-四级分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桨毂100内设置有第一管道300,每个桨叶200内设置有第二管道400。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第一视角下的透视图;其中,第一视角为沿着桨叶200侧视的方向,第二管道400包括一级支管道401和多个二级支管道402。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桨毂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管道300包括一级主管道301和二级主管道302。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桨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其中,二级支管道402包括三级分支管412和多个四级分支管422。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螺旋桨结构的桨叶的表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多个四级分支管422的方向均向船首方向伸出桨叶200的吸力面。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桨结构,包括:桨毂100和桨叶200;多个桨叶200沿着桨毂100的圆周方向与桨毂100连接;桨毂100内设置有第一管道300,每个桨叶200内设置有第二管道400,第一管道300通过多个第二管道400与桨叶200外空间连通,第一管道300可与船体内连通,当桨叶200转动时,以通过多个第二管道400将船体内的气体传递至每个桨叶200可形成空泡的位置。其中,空泡(Cavity)是在液体介质遭到连续性破坏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压力降低的结果;或者说,当液体内某点压力降低到某个临界压力以下时,液体发生汽化,先是微观的,然后成为宏观的小气泡,尔后在液体内部或液体与固体的交界面上,汇合形成较大的蒸汽与气体的空腔,称为空泡。其中,第一管道300和第二管道400可以为桨毂100和桨叶200的内部通道,也可以为通过铺设管道,以使桨毂100和桨叶200的内部具有流通气体的第一管道300和第二管道400;优选地,第一管道300和第二管道400为桨毂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旋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桨毂和桨叶;多个所述桨叶沿着所述桨毂的圆周方向与所述桨毂连接;所述桨毂内设置有第一管道,每个所述桨叶内设置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通过多个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桨叶外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管道可与船体内连通,当所述桨叶转动时,以通过多个所述第二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传递至每个所述桨叶可形成空泡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旋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桨毂和桨叶;多个所述桨叶沿着所述桨毂的圆周方向与所述桨毂连接;所述桨毂内设置有第一管道,每个所述桨叶内设置有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通过多个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桨叶外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管道可与船体内连通,当所述桨叶转动时,以通过多个所述第二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传递至每个所述桨叶可形成空泡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包括一级支管道和多个二级支管道;所述一级支管道与所述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管道通过所述一级支管道与多个所述二级支管道连通;所述二级支管道设置于所述一级支管道远离所述第一管道的一端,且多个所述二级支管道均设置于所述一级支管道靠近所述桨叶转动方向的一侧,以通过多个所述二级支管道将船体内的气体抽出并释放在所述桨叶吸力面的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支管道位于所述桨叶各个半径处叶切面拱线中点的连线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二级支管道包括三级分支管和多个四级分支管;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浩卢晨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四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