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围内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9899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围内板结构,该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零件、连接区域和后罩轮区域;其中,后侧围内板零件通过连接区域与后罩轮区域相连接,并且,后侧围内板零件、连接区域和后罩轮区域一体成型。与现有技术中后侧围内板与后罩轮为分体式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后侧围内板零件通过连接区域与后罩轮区域一体成型,在生产的过程中只需模具和检具各一套、焊接夹具一套及焊接设备若干即可,减少了使用设备,简化了后期物流仓储环节和人员投入,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由于后侧围内板零件、连接区域和后罩轮区域一体成型,所以就减少了多次焊接工序,提高了产品的精度,从而减少了废品率;同时,还可以保证车身骨架结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围内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侧围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侧围内板结构。
技术介绍
参见图1,目前,车辆的后侧围内板1′与后轮罩2′为分体结构,首先,在冲压单品生产时,需要各自进行生产,这就使得模具套数、工序数会成倍增长,同时人员劳动强度、能耗也成倍增长;其次,在车身生产过程中需要分别将后侧围内板1′和后罩轮2′焊接在各自的总成中,然后将后侧围内板1′的焊接平面11′与后罩轮2′的焊接法兰边21′搭接在一起,并进行点焊连接,进而将后侧围内板1′与后罩轮2′拼合在一起,这无疑会使工序复杂繁多,且需要焊接工位多,而焊接设备、人员、能耗都需要较多的投入。因此,现有的后侧围内板1′与后罩轮2′的生产及组装的过程中会造成车身生产效率较低、废品率较高、占用的物流仓储器具较多等隐性成本的增长。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侧围内板结构,旨在解决目前后侧围内板和后罩轮需要单独冲压、焊接,然后再进行拼合造成的生产效率低以及废品率高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侧围内板结构,该结构包括:后侧围内板零件、连接区域和后罩轮区域;其中,后侧围内板零件通过连接区域与后罩轮区域相连接,并且,后侧围内板零件、连接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围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内板零件(1)、连接区域(2)和后罩轮区域(3);其中,所述后侧围内板零件(1)通过所述连接区域(2)与所述后罩轮区域(3)相连接,并且,所述后侧围内板零件(1)、所述连接区域(2)和所述后罩轮区域(3)一体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围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侧围内板零件(1)、连接区域(2)和后罩轮区域(3);其中,所述后侧围内板零件(1)通过所述连接区域(2)与所述后罩轮区域(3)相连接,并且,所述后侧围内板零件(1)、所述连接区域(2)和所述后罩轮区域(3)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区域(2)与所述后罩轮区域(3)之间具有一定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罩轮区域(3)为弧形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围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零件(1)的底边设置有凹设部(11),所述连接区域(2)的顶边设置有与所述凹设部(11)的位置相对应的凸设部(21),所述凸设部(21)的边缘与所述凹设部(11)的边缘相连接,并且,所述后侧围内板零件(1)的底边与所述连接区域(2)的顶边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围内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零件(1)的底边的形状与所述连接区域(2)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亮韩宝志张俊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