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6756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传力通道少的问题。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副车架、一对副纵梁和若干个支撑杆,水箱框架的底部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前端,副车架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后端,若干个支撑杆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副纵梁相固连,支撑杆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具有传力通道多和安全性能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车身
,涉及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要点。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汽车车身的强度、汽车车身是否会吸收掉足够的碰撞产生的能量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汽车包括下车身,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现有的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的连接方式,是水箱框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副纵梁的前端,副车架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副纵梁的后端。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前端的碰撞力一部分沿着水箱框架向上传递给纵梁,另一部分沿着副纵梁传递到副车架上,传力通道较少,同样的碰撞力时,产生的破坏性较大,降低汽车的安全性。而且汽车发生碰撞时,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均存在损坏的可能,但同时水箱框架、副纵梁和副车架也存在不是全部损坏的可能,而现有的通过焊接固连的方式进行固连,导致更换损坏的零部件时,就存在更换困难的问题,不利于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副车架和一对副纵梁,所述水箱框架的底部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前端,所述副车架固连在一对副纵梁的后端,其特征在于,下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杆,若干个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副纵梁相固连,所述支撑杆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水箱框架、副车架和副纵梁均会受到碰撞产生的冲击力,支撑杆的设置,提高车身的整体强度,而且支撑杆使主纵梁和副纵梁之间多了一条传力通道,副纵梁受到的撞击力可以通过支撑杆传递到主纵梁中,支撑杆起到分担撞击力的作用,使各个部件受到的撞击力经过分摊后相应的减少,极大地减小了各个零部件被破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副纵梁上具有凸起设置的凸耳,所述支撑杆的底部通过螺栓与凸耳相固连,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弯折形成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中具有供螺栓穿设的固定孔。凸耳作为安装载体,使支撑杆安装方便,支撑部弯折设置使支撑部与主纵梁更加匹配,螺栓通过Z向穿过固定孔使支撑杆和主纵梁相固连,固连方便,安装方便;而且通过螺栓的方式相固连,相对于焊接固连,当零部件碰撞损坏后,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替换,减少维修成本和维修工时。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支撑杆与副纵梁相垂直。该种结构,使副纵梁和主纵梁受到的碰撞力能够相互之间更好的传递,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副纵梁包括前半部和后半部,所述前半部和后半部通过螺栓相固连,所述水箱框架的底部通过螺栓固连在前半部的前端,所述副车架通过螺栓固连在后半部的后端。副纵梁分为两段较短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使副纵梁加工方便,损坏时,可能只需要更换前半部或者后半部即可,降低成本;通过螺栓的方式相固连,相对于焊接固连,当零部件碰撞损坏后,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替换,减少维修成本和维修工时。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前半部的后端具有嵌入块,所述后半部的前端具有嵌入槽,所述嵌入块嵌入到嵌入槽中使前半部和后半部相连,通过螺栓穿过嵌入块并贯穿嵌入槽的底部使前半部和后半部相固连。该种结构,提高前半部和后半部固连的牢固程度。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副纵梁前端的端部处设有副吸能盒,所述副吸能盒与副纵梁同向设置。副吸能盒起到吸收碰撞力的作用,副吸能盒与副纵梁同向设置,使副吸能盒能够更好的保护副纵梁,降低副纵梁碰撞时受到的伤害,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水箱框架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该种结构,提高车身强度,且同时使主纵梁和副纵梁之间多一道传力通道,使碰撞产生的力能够更好的分摊,极大地减小了各个零部件被破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副车架上具有一对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该种结构,提高车身强度,且同时使主纵梁和副车架之间多一道传力通道,使碰撞产生的力能够更好的分摊,极大地减小了各个零部件被破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在主纵梁和副纵梁之间设置支撑杆,使主纵梁和副纵梁之间多了一条传力通道,支撑杆起到分担撞击力的作用,使各个部件受到的撞击力经过分摊后相应的减少,极大地减小了各个零部件被破坏的可能性,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2、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各个零部件之间通过螺栓进行固连,相对于焊接固连,当零部件碰撞损坏后,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替换,减少维修成本和维修工时。3、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的螺栓是通过Z向进行统一装配固连的,大大的减少了装配的工时。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水箱框架;2、副车架;3、副纵梁;31、前半部;32、后半部;33、嵌入块;34、嵌入槽;4、支撑杆;41、支撑部;42、固定孔;5、凸耳;6、副吸能盒;7、支撑柱。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1、副车架2、一对副纵梁3和支撑杆4,本实施例中,支撑杆4的数量为两个,副纵梁3和支撑杆4一一对应设置,在实际生产中,支撑杆4的数量可以为四个或者六个。副纵梁3包括前半部31和后半部32,前半部31的后端具有嵌入块33,后半部32的前端具有嵌入槽34,嵌入块33嵌入到嵌入槽34中使前半部31和后半部32相连,通过螺栓穿过嵌入块33并贯穿嵌入槽34的底部使前半部31和后半部32相固连。副纵梁3前端的端部处设有副吸能盒6,副吸能盒6与副纵梁3同向设置。副纵梁3上具有凸起设置的凸耳5,支撑杆4的底部通过螺栓与凸耳5相固连,支撑杆4与副纵梁3相垂直,支撑杆4的顶部弯折形成支撑部41,支撑部41中具有供螺栓穿设的固定孔42,通过螺栓穿过固定孔42使支撑杆4和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水箱框架1的底部通过螺栓固连在前半部31的前端,副车架2通过螺栓固连在后半部32的后端。水箱框架1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副车架2上具有一对支撑柱7,支撑柱7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安装时,通过Z向安装,将螺栓穿设在对应的位置,使水箱框架1、副车架2、副纵梁3、支撑杆4和支撑柱7分别与对应的零部件相连。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水箱框架1、副车架2、副纵梁3、前半部31、后半部32、嵌入块33、嵌入槽34、支撑杆4、支撑部41、固定孔42、凸耳5、副吸能盒6、支撑柱7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1)、副车架(2)和一对副纵梁(3),所述水箱框架(1)的底部固连在一对副纵梁(3)的前端,所述副车架(2)固连在一对副纵梁(3)的后端,其特征在于,下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杆(4),若干个所述支撑杆(4)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副纵梁(3)相固连,所述支撑杆(4)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包括水箱框架(1)、副车架(2)和一对副纵梁(3),所述水箱框架(1)的底部固连在一对副纵梁(3)的前端,所述副车架(2)固连在一对副纵梁(3)的后端,其特征在于,下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若干个支撑杆(4),若干个所述支撑杆(4)的底部分别与对应的副纵梁(3)相固连,所述支撑杆(4)的顶部用于与车身的主纵梁相固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纵梁(3)上具有凸起设置的凸耳(5),所述支撑杆(4)的底部通过螺栓与凸耳(5)相固连,所述支撑杆(4)的顶部弯折形成支撑部(41),所述支撑部(41)中具有供螺栓穿设的固定孔(4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4)与副纵梁(3)相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下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纵梁(3)包括前半部(31)和后半部(32),所述前半部(31)和后半部(32)通过螺栓相固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友付海龙张启军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