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拉杆的补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495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行李箱拉杆的补强装置,包括:    两管体呈平行可供架设于行李箱上,各管体内具有一纵贯整个管体的内孔,其特征为,各管体至少于其中一侧面靠近顶端的设定位置处,冲压出一向体管内孔凹陷的补强部,各管体位于补强部下方设定距离处,再穿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定位孔。(*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李箱拉杆补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使行李箱拉杆更为耐用的补强装置。
技术介绍
按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行李箱伸缩拉杆结构的设计,如图1所示,是于外管80的顶端上嵌设一导套81,以便于内管70由导套81上套设于外管80内,由导套81来导引及限制拉杆70可于外管80内自由伸缩而不会脱出外管80外,以此供使用者依其需要调整内管50的伸缩长度。由于现阶段的行李箱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所以业界为了降低成本及减轻行李箱的重量,将行李箱伸缩拉杆结构的管壁厚度减至0.4mm~0.45mm,如此,行李箱若在正常负重下,其强度尚可支撑,若在行李箱是超额的载重使用时,则一旦行李箱是行走于颠陡的地面或在楼梯上行走时,甚或在机场托运卸下甩丢行李箱时,在瞬间震动冲击力的作用下,往往会使得行李箱的拉杆70摇晃外管80(如图1所示),进而造成外管80的变形,甚至造成外管80顶端的导套81脱落的事情,使得拉杆70无法再嵌入于外管80内进行伸缩作动,造成行李箱形同瘫痪,无法再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专利技术人鉴于目前行李箱拉杆结构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思考如何不增加管壁厚度(即保持在0.4mm~0.45mm左右)的原则下,兼具有增加管壁强度及可有效防止导套脱落的设计,并经不段的试验改进,终于创作出一种行李箱拉杆补强装置。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增加材料成本,即可达到强化行李箱拉杆结构的行李箱拉杆补强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导套与拉杆结构管体间,连结更为确实、牢固的行李箱拉杆补强装置。本技术的一种行李箱拉杆的补强装置,该装置包括两管体,两管体呈平行可供架设于行李箱上,各管体内具有一纵贯整个管体的内孔,各管体至少于其中一侧面靠近顶端的设定位置处,冲压出一向体管内孔凹陷的补强部,各管体位于补强部下方设定距离处,再穿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定位孔。两管体导套,各管体导套嵌置于管体顶端的内孔中,各管体导套中央具有一贯穿的内孔,而各管体导套的顶缘则水平向外凸设出一可抵住于管体顶端上定位的抵缘,又各管体导套相对于各管体定位孔的侧面上,则凸设可相对卡嵌于各管体定位孔中定位的定位凸块,并使管体导套靠近顶端的设定位置处,冲压出一向管体导套内孔凹陷的补强部;两内管,各内管的一端经由管体导套而伸入于管体的内孔中,而各内管的另端由一ㄇ字型握把手形成连接。优选的是,其中各管体的补强部呈横向分布。其中,各管体导套的补强部呈纵向分布。其中,各管体为外管,而各管体导套则为外管导套,该外管顶端的内孔中容置一外管定位装置;而该外管顶端则设有两中管,各中管的一端经由外管导套内孔而插置于外管的内孔中与外管定位装置相连接,并与位于外管内孔的定位装置形成连接,各中管内纵穿一内管,各中管顶端的内孔嵌置一可与内管相连接的内管定位装置,各中管相对于外管补强部的侧面且靠近中管顶端及底端的设定位置处,分别冲压出一向中管内孔凹陷的第一补强部及第二补强部,各中管的第一补强部呈横向分布,而第二补强部则呈纵向分布,又各中管具有第一、二补强部该侧面上,位于第一补强部下方的设定间隔距离处,再穿设有数个定位槽;又各中管顶端的内孔则各可嵌置一中管导套,各中管导套中央贯穿有一内孔,各中管导套的顶缘水平向外凸设出一可抵住中管顶端形成定位的抵缘,又各中管导套相对于各中管定位孔的侧面上,凸设出数个可相对嵌入于中管各定位孔的定位凸块,并使中管导套具有定位凸块,该侧面靠近顶端的设定位置处,冲压出一朝中管导套内孔凹陷的补强部,并使各中管导套补强部于中管上呈纵向分布。为此,本技术相较于目前的行李箱拉杆结构,具有以下数点功效1.本技术在不增加行李箱拉杆结构的厚度下,增强了行李箱拉杆结构的强度。2.本技术的导套可更牢固地套设于行李箱拉杆结构的外管上。附图说明图1常用行李箱拉杆的外观示意图。图2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图3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10外管,11内孔,12为补强部,13为定位孔,15为外管抵缘,20外管导套,21内孔,22抵缘,23补强部,24定位凸块,30中管,31内孔,32第一补强部,33第二补强部,34定位孔,35管抵缘,300中管定位装置,40中管导套,41内孔,42抵缘,43补强部,44弹性嵌卡凸部,400内管定位装置,50内管,51内孔,53纵向补强部,60ㄇ字型握把,70内管,81导套。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征可获得更具体的了解,以较佳实施例的方式并配合图号说明如下请配合参看图2至4所示,其中本技术的行李箱拉杆补强装置,包括有两外管10(如图2、3所示),两外管10呈平行的方式可供架设于行李箱上(如图2所示),各外管10内具有一纵贯整个外管10的内孔11,各外管10顶端的内孔11中容置一中管定位装置300(由于该中管定位装置300并非本技术重点,且属本领域常用技术,所以在此不多赘述),而各外管10至少于其中一侧面靠近顶端的设定位置处,冲压出一向外管10内孔11凹陷的补强部12(如图3所示),其中补强部12于该侧面上呈横向分布,并使各外管10该侧位于补强部12下方设定间隔距离处,再穿设有数个定位孔13,两外管导套20,各外管导套20可嵌置于外管10顶端的内孔11中(如图2、3所示),各外管导套20中央亦贯穿一内孔21,各外管导套20的顶缘水平向外凸设出一抵缘22,使外管导套20在嵌置于外管10内孔11时,可以抵缘22抵住于外管10的顶端形成定位(如图3、4所示),又各外管导套20相对于各外管10定位孔13的侧面上,则凸设出可相对嵌入于各定位孔13的定位凸块或弹性嵌卡凸部24(如图2所示),并使外管导套20该侧靠近顶端的设定位置处,冲压出一向外管导套20内孔21纵向凹陷的补强部23,并使各外管导套20的补强部23于该侧面上呈纵向分布;两中管30,其中各中管30的一端经由外管导套20内孔21而插置于外管10的内孔11中(如图2、3所示),并与位于外管10内孔11的中管定位装置300形成连接;各中管30内纵穿一内孔31(如图2所示),各中管30顶端的内孔31嵌置一内管定位装置400(由于该内管定位装置400并非本创作重点,且属本领域常用技术,所以在此不多赘述),各中管30相对于外管10补强部12的侧面且靠近中管20顶端及底端的设定位置处,分别冲压出一向中管20内孔凹陷的第一补强部32及第二补强部33,各中管30的第一补强部32呈横向分布,第二补强部33则呈纵向分布,又各中管30具有第一、二补强部32、33该侧面上,位于第一补强部32下方的设定间隔距离处,再穿设有数个定位孔34;两中管导套40,各中管导套40可嵌置于中管30顶端的内孔31中(如图3、4所示),各中管导套40中央贯穿有一内孔41(如图2所示),各中管导套40的顶缘水平向外凸设出一抵缘42,以使中管导套40在嵌置于中管30内孔31时,可以抵缘42抵住于中管30的顶端形成定位(如图3、4所示);又各中管导套40相对于各中管30定位孔34的侧面上,凸设出数个可相对嵌入于中管30各定位孔34的定位凸块或弹性嵌卡凸部44(如图2所示),并使中管导套40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清徽
申请(专利权)人: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