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6037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5 00:02
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控制装置、收容压缩机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热源单元、收容负载侧热交换器的负载单元,热源单元与负载单元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液相配管及气相配管连接,控制装置具备第一运转模式和从压缩机流出的油的流量比第一运转模式少的第二运转模式,并基于液相配管及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和外部空气温度,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has refrigerant circuit, control device, heat source unit of receiving compressor and heat source side heat exchanger and load unit of receiving load side heat exchanger. The heat source unit and load unit are connected by liquid piping and gas piping as part of refrigerant piping. The control device has the first transportation. The first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e second mode of operation are switched based on the piping volume and external air temperature of at least one of the liquid piping and gas pi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制冷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由液相配管及气相配管将热源单元与负载单元连接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室外机、多台室内机、制冷剂回路、油回收运转部的空气调节装置。油回收运转部在规定的时机将各室内机设为回液倾向运转,进行对滞留于制冷剂回路的润滑油进行回收的油回收运转,当在室外机侧检测到回液时,结束油回收运转。油回收运转部具备:制冷剂配管长度检测部,所述制冷剂配管长度检测部检测各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长度;制冷剂配管长度存储部,所述制冷剂配管长度存储部存储由制冷剂配管长度检测部检测到的制冷剂配管长度;以及油回收控制部,所述油回收控制部基于存储于制冷剂配管长度存储部的各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长度,在油回收运转时变更油回收运转的运转时间。在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即使制冷剂配管长度在各室内机中不同,通过基于各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长度变更油回收运转时的油回收运转的运转时间,也能够确保适当的油回收运转时间,并对滞留于各室内机及其制冷剂回路的润滑油进行回收。因此,积存在制冷剂配管长度长的室内机及其制冷剂回路中的润滑油也能够回收到压缩机侧。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960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在压缩机起动时没有进行避免将油向制冷剂回路带出的控制,所以存在如下课题:无法抑制起动时的压缩机中的油枯竭。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压缩机中的油枯竭的制冷循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及负载侧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并使制冷剂循环;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至少控制所述压缩机;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收容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负载单元,所述负载单元收容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所述热源单元与所述负载单元之间经由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液相配管及气相配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具备第一运转模式和从所述压缩机流出的油的流量比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少的第二运转模式,并构成为基于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和外部空气温度,切换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及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能够基于液相配管及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和外部空气温度,适当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压缩机中的油枯竭。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是示出一般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的延长配管的配管长度与冷冻机油的适当油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图3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4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图5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8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9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另一例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1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3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5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3-1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6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7是示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结构构件的尺寸的关系、形状等有时与实际的情况不同。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0。制冷剂回路10具有将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减压装置13及负载侧热交换器14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成环状的结构。另外,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热源单元40,所述热源单元40收容压缩机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及减压装置13;以及负载单元50,所述负载单元50收容负载侧热交换器14。热源单元40例如设置在室外,负载单元50例如设置在室内。热源单元40与负载单元50之间经由作为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液相配管21及气相配管22连接。液相配管21是在热源单元40与负载单元50之间主要使液体制冷剂或二相制冷剂流通的配管。气相配管22是在热源单元40与负载单元50之间主要使气体制冷剂流通的配管。液相配管21及气相配管22有时称为延长配管、连接配管或联络配管等。液相配管21及气相配管22具有与安装制冷循环装置100时的热源单元40与负载单元50之间的距离相应的规定的配管长度。即,实际的液相配管21及气相配管22的配管长度在安装制冷循环装置100之前的阶段(例如,产品出厂阶段)还未确定。液相配管21的配管长度与气相配管22的配管长度为相同程度。另外,液相配管21及气相配管22各自的管内径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00的规格而被指定。即,液相配管21及气相配管22各自的管内径在安装制冷循环装置100之前的阶段确定。压缩机11是对吸入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而将其作为高压制冷剂排出的流体机械。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由后述的控制装置30可变地控制。热源侧热交换器12是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高压侧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外部流体(例如,由送风风扇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13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装置13,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式线性膨胀阀等。减压装置13的开度由后述的控制装置30控制。负载侧热交换器14是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低压侧的热交换器。在负载侧热交换器14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外部流体(例如,由送风风扇输送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此外,在图1中,例示了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且负载侧热交换器14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制冷剂回路10,但制冷剂回路10也可以是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且负载侧热交换器14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的结构。另外,制冷剂回路10也可以具备切换制冷剂的流路的四通阀。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四通阀来切换制冷剂的流路,从而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及负载侧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并使制冷剂循环;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至少控制所述压缩机;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收容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负载单元,所述负载单元收容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所述热源单元与所述负载单元之间经由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液相配管及气相配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具备第一运转模式和从所述压缩机流出的油的流量比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少的第二运转模式,并构成为基于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和外部空气温度,切换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及所述第二运转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及负载侧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并使制冷剂循环;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至少控制所述压缩机;热源单元,所述热源单元收容所述压缩机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以及负载单元,所述负载单元收容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所述热源单元与所述负载单元之间经由作为所述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的液相配管及气相配管连接,所述控制装置具备第一运转模式和从所述压缩机流出的油的流量比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少的第二运转模式,并构成为基于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和外部空气温度,切换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及所述第二运转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基于所述液相配管的所述热源单元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或压力和所述液相配管的所述负载单元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或压力算出所述液相配管的压力损失,或者基于所述气相配管的所述热源单元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或压力和所述气相配管的所述负载单元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或压力算出所述气相配管的压力损失,并且,基于算出的所述液相配管或所述气相配管的压力损失、和所述液相配管或所述气相配管的配管长度为规定配管长度的情况下的压力损失与配管内容积的关系,推定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实际的配管内容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及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的位置的位置检测部,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基于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及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的位置信息、和所述液相配管或所述气相配管的配管长度为规定配管长度的情况下的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及所述负载侧热交换器的位置信息与配管内容积的关系,推定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实际的配管内容积。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小于阈值容积的情况下,或者在外部空气温度为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在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为阈值容积以上且外部空气温度小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运转模式。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具备使滞留于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油返回到所述压缩机的第三运转模式,并构成为在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配管中的至少一方的配管内容积小于阈值容积的情况下,与所述液相配管及所述气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山宗希岛津裕辅加藤央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