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器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230897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27 18:05
由散热器(13)使从液体喷射器(12)流出的制冷剂散热,使由散热器(13)散热后的液相制冷剂向液体喷射器(12)的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流入。并且,使吸入从低压侧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的压缩机(11)的排出制冷剂向液体喷射器(12)的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流入。此外,作为液体喷射器(12),采用如下的结构:从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向气液混合部(122d)喷射的喷射制冷剂被喷射到从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流入气液混合部(122d)的流入制冷剂的外周侧。由此,能够充分地提高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

Liquid ejector and ejector type refrigeration cycle

A refrigerant (12) from the liquid ejector (12) is cooled by the heat sink (13), so that the liquid refrigerant discharged from the heat sink (13) flows into the refrigerant path (122a) of the liquid ejector (2). In addition, a refrigerant discharged from a refrigerant (11) which is sucked from the low-pressure side evaporator (17) is fed into the inlet refrigerant path (121a) of the liquid ejector (12). In addition, as a liquid injector (12), with the following structure: from the ejector pathway (122a) to the Department of gas-liquid mixture (122d) jet ejector is injected into the refrigerant from the inflow pathway (121a) into the gas-liquid mixing department (122d) into the peripheral side of the refrigerant. Thus, it is possible to fully improve the ejector efficiency of the liquid ej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在2014年9月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79773和在2015年2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031458为基础,通过参照将该公开内容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体喷射器以及具有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作为具有喷射器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并且,作为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喷射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喷射器:使从喷嘴部喷射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气相状态的吸引制冷剂混合,通过扩散部(升压部)使气液二相状态的混合制冷剂升压。在像这样通过扩散部使气液二相状态的混合制冷剂升压的二相流喷射器中,由于以比较高的速度流动的混合制冷剂与扩散部的壁面的摩擦而产生的壁面粘性损失等能量损失变大,因此喷射器效率容易降低。另外,喷射器效率是指将喷射器所回收的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时的能量转换效率。与此相对,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形成于喷嘴部的喷射制冷剂通路喷射出加速到音速以上的液相制冷剂的液体喷射器、以及具有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在该非专利文献1的液体喷射器中,通过气液混合部使从喷射制冷剂通路喷射的液相状态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外部流入的气相状态的流入制冷剂混合,而使喷射制冷剂与流入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到亚音速。并且,使用在混合制冷剂从超音速状态转移到亚音速状态时所产生的冲击波,以比较短的距离使混合制冷剂升压,并且使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冷凝。由此,在非专利文献1的液体喷射器中,可抑制上述的壁面粘性损失等能量损失,实现喷射器效率的提高。专利文献1:专利第3690030号公报非专利文献1:马克J·伯格翰德(MarkJ.Bergander)其他3名,制冷循环与喷射器的第二步压缩,国际制冷和空调会议,普渡,(美国),国际制冷和空调会议(RefrigerationCycleWithEjectorforSecondStepCompression、InternationalRefrigerationandAirConditioningConferenceatPurdue、(US)、InternationalRefrigerationandAirConditioningConference),2010年7月12-15日,2211,第1-8页,[平成26年8月1日检索],互联网<URL:http://docs.lib.purdue.edu/iracc/1053/>然而,本专利技术者们在实际上确认了非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之后,判断出与理论上得到的喷射器效率相比无法得到充分的效率提高效果。其结果为,判断出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也无法得到充分的成绩系数(COP)提高效果。因此,在本专利技术者们调查了其原因之后,判断出是因为在非专利文献1的液体喷射器中,在混合部中混合得到的混合制冷剂无法成为气相制冷剂的较细的颗粒均匀地混合在液相制冷剂中的理想的气液混合状态。我们认为其理由是因为当混合制冷剂不成为理想的混合状态时,较大的颗粒的一部分的气相制冷剂的冷凝会产生延迟,无法充分地抑制能量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充分地提高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高具有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成绩系数。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充分地提高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有液体喷射器、散热器、压送装置、减压装置、低压侧蒸发器以及压缩机。液体喷射器具有流入通路形成部和液体喷射用主体部,其中,该流入通路形成部具有使制冷剂从外部流入的流入制冷剂通路,该液体喷射用主体部具有使从喷射制冷剂通路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流入制冷剂通路流入的流入制冷剂混合的气液混合部,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使液相制冷剂减压并喷射。散热器使从液体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散热。压送装置对由散热器散热后的液相制冷剂进行压送。减压装置使散热器下游侧的制冷剂减压。低压侧蒸发器使由减压装置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压缩机吸入从低压侧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喷射制冷剂通路具有使从压送装置压送来的液相制冷剂流入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口以及向气液混合部内喷射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口。流入制冷剂通路具有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口以及使流入制冷剂向气液混合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制冷剂喷射口在与喷射制冷剂的喷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圆环形状。制冷剂流出口配置于制冷剂喷射口的内周侧。在液体喷射器中,喷射制冷剂被向气液混合部喷射时,喷射制冷剂被喷射到向气液混合部流入的流入制冷剂的外周侧。由此,由于喷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喷射口具有圆环形状,流入通路形成部的制冷剂流出口配置于制冷剂喷射口的内周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制冷剂流出口的水力直径设定为比制冷剂喷射口的水力直径小。因此,与将制冷剂流出口形成为圆环状、将制冷剂喷射口配置于制冷剂流出口的内周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从制冷剂流出口流入气液混合部的流入制冷剂的流速增速。并且,通过使流入制冷剂的流速增速,能够使气液混合部中的每单位时间的喷射制冷剂与流入制冷剂的接触面积增加,在气液混合部中容易使喷射制冷剂和流入制冷剂混合。其结果为,能够在气液混合部中使喷射制冷剂与流入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接近理想的气液混合状态,能够充分地提高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即,能够提供能够充分地提高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此外,能够通过液体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的提高而降低压缩机的排出制冷剂压力,因此能够提高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成绩系数(COP)。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有液体喷射器、散热器、压送装置、低压侧喷射器、减压装置、低压侧蒸发器以及压缩机。液体喷射器具有流入通路形成部和液体喷射用主体部,其中,该流入通路形成部具有使制冷剂从外部流入的流入制冷剂通路,该液体喷射用主体部具有使从喷射制冷剂通路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流入制冷剂通路流入的流入制冷剂混合的气液混合部,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使液相制冷剂减压并喷射。散热器使从液体喷射器流出的制冷剂散热。压送装置对由散热器散热后的液相制冷剂进行压送。低压侧喷射器借助从低压侧喷嘴部喷射的低压侧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从低压侧制冷剂吸引口吸引制冷剂,所述低压侧喷嘴部使从所述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且所述低压侧喷射器具有使低压侧喷射制冷剂与从低压侧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低压侧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的低压侧升压部。减压装置使散热器下游侧的制冷剂减压。低压侧蒸发器使由减压装置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压缩机吸入从低压侧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喷射制冷剂通路具有使从压送装置压送来的液相制冷剂流入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口以及向气液混合部内喷射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口。流入制冷剂通路具有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口以及使流入制冷剂向气液混合部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制冷剂喷射口在与喷射制冷剂的喷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圆环形状。制冷剂流出口配置于制冷剂喷射口的内周侧。在液体喷射器中,在喷射制冷剂被向气液混合部喷射时,喷射制冷剂被喷射到向气液混合部流入的流入制冷剂的外周侧。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液体喷射器(12),该液体喷射器(12)具有流入通路形成部(121)和液体喷射用主体部(122),其中,该流入通路形成部(121)具有使制冷剂从外部流入的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该液体喷射用主体部(122)具有使从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流入的流入制冷剂混合的气液混合部(122d),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使液相制冷剂减压并喷射;散热器(13),该散热器(13)使从所述液体喷射器(12)流出的制冷剂散热;压送装置(15),该压送装置(15)对由所述散热器(13)散热后的液相制冷剂进行压送;减压装置(16),该减压装置(16)使所述散热器(13)下游侧的制冷剂减压;低压侧蒸发器(17),该低压侧蒸发器(17)使由所述减压装置(16)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以及压缩机(11),该压缩机(11)吸入从所述低压侧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具有:使从所述压送装置(15)压送来的液相制冷剂流入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口(122b)、以及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内喷射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口(122c),所述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具有: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口(121b)、以及使所述流入制冷剂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121c),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22c)在与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喷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圆环形状,所述制冷剂流出口(121c)配置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22c)的内周侧,在所述液体喷射器(12)中,在所述喷射制冷剂被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喷射时,所述喷射制冷剂被喷射到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流入的所述流入制冷剂的外周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9.04 JP 2014-179773;2015.02.20 JP 2015-031451.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液体喷射器(12),该液体喷射器(12)具有流入通路形成部(121)和液体喷射用主体部(122),其中,该流入通路形成部(121)具有使制冷剂从外部流入的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该液体喷射用主体部(122)具有使从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流入的流入制冷剂混合的气液混合部(122d),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使液相制冷剂减压并喷射;散热器(13),该散热器(13)使从所述液体喷射器(12)流出的制冷剂散热;压送装置(15),该压送装置(15)对由所述散热器(13)散热后的液相制冷剂进行压送;减压装置(16),该减压装置(16)使所述散热器(13)下游侧的制冷剂减压;低压侧蒸发器(17),该低压侧蒸发器(17)使由所述减压装置(16)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以及压缩机(11),该压缩机(11)吸入从所述低压侧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具有:使从所述压送装置(15)压送来的液相制冷剂流入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口(122b)、以及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内喷射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口(122c),所述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具有: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口(121b)、以及使所述流入制冷剂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121c),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22c)在与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喷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圆环形状,所述制冷剂流出口(121c)配置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22c)的内周侧,在所述液体喷射器(12)中,在所述喷射制冷剂被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喷射时,所述喷射制冷剂被喷射到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流入的所述流入制冷剂的外周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高压侧蒸发器(19),该高压侧蒸发器(19)使由所述散热器(13)散热后的液相制冷剂蒸发,而向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口(121b)侧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高压侧喷射器(20),该高压侧喷射器(20)借助从高压侧喷嘴部(20a)喷射的高压侧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从高压侧制冷剂吸引口(20c)吸引制冷剂,所述高压侧喷嘴部(20a)使从所述高压侧蒸发器(19)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且所述高压侧喷射器(20)具有使所述高压侧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高压侧制冷剂吸引口(20c)吸引的高压侧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的高压侧升压部(20d),所述压缩机(11)的排出口与所述高压侧制冷剂吸引口(20c)连接,所述高压侧升压部(20d)的出口侧与所述液体喷射器(12)的所述第二制冷剂流入口(121b)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向所述高压侧喷嘴部(20a)流入的制冷剂是气相制冷剂,向所述高压侧制冷剂吸引口(20c)流入的制冷剂是气相制冷剂。5.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液体喷射器(12),该液体喷射器(12)具有流入通路形成部(121)和液体喷射用主体部(122),其中,该流入通路形成部(121)具有使制冷剂从外部流入的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该液体喷射用主体部(122)具有使从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流入的流入制冷剂混合的气液混合部(122d),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使液相制冷剂减压并喷射;散热器(13),该散热器(13)使从所述液体喷射器(12)流出的制冷剂散热;压送装置(15),该压送装置(15)对由所述散热器(13)散热后的液相制冷剂进行压送;低压侧喷射器(21),该低压侧喷射器(21)借助从低压侧喷嘴部(21a)喷射的低压侧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从低压侧制冷剂吸引口(21c)吸引制冷剂,所述低压侧喷嘴部(21a)使从所述散热器(13)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且所述低压侧喷射器(21)具有使所述低压侧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低压侧制冷剂吸引口(21c)吸引的低压侧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的低压侧升压部(21d);减压装置(23),该减压装置(23)使所述散热器(13)下游侧的制冷剂减压;低压侧蒸发器(17),该低压侧蒸发器(17)使由所述减压装置(23)减压后的制冷剂蒸发;以及压缩机(11),该压缩机(11)吸入从所述低压侧升压部(21d)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所述喷射制冷剂通路(122a)具有:使从所述压送装置(15)压送来的液相制冷剂流入的第一制冷剂流入口(122b)、以及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内喷射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口(122c),所述流入制冷剂通路(121a)具有: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的第二制冷剂流入口(121b)、以及使所述流入制冷剂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流出的制冷剂流出口(121c),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22c)在与所述喷射制冷剂的喷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具有圆环形状,所述制冷剂流出口(121c)配置于所述制冷剂喷射口(122c)的内周侧,在所述液体喷射器(12)中,在所述喷射制冷剂被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喷射时,所述喷射制冷剂被喷射到向所述气液混合部(122d)流入的所述流入制冷剂的外周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气液分离装置(22),该气液分离装置(22)对从所述低压侧喷射器(21)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所述减压装置(23)使由所述气液分离装置(22)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减压。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分支部(24),该分支部(24)对从所述散热器(13)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分支,所述分支部(24)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与所述低压侧喷嘴部(21a)的入口侧连接,所述分支部(24)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与所述减压装置(23)的入口侧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嶋春幸尾形豪太高野义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