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6012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3:58
提供一种可防止带接触传动箱的结合部,能够确保传动箱主体和传动箱罩的形状自由度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主体周壁部(134g)的主体末端部(134h)和罩周壁部(135g)的罩末端部(135h)被设置在曲轴(33)的轴向上的带(174)的可动区域的范围(可动范围M)内,并且沿着连结曲轴(33)的轴线与从动轴的轴线的直线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向离开带(174)的方向凹陷的主体上凹部(134s)、主体下凹部(134t)、罩上凹部(135s)和罩下凹部(135t)。

Transmission box construction of power unit for saddle-mounted vehicle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joint part of a drive box which can prevent the contact of the drive box, and ensur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ower unit for saddle-mounted vehicles with the shape freedom degre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drive box and the cover of the drive box. The main end part (134h) of the main body peripheral wall (134g) and the cover end part (135h) of the cover peripheral wall (135g) are set within the movable area (movable range M) of the belt (174) on the axis of the crankshaft (33), and along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straight line connecting the axis of the crankshaft (33) and the axis of the driven axis, the direction of leaving the belt (174) is formed. The main upper concave (134s), the main lower concave (134t), the cover upper concave (135s) and the cover lower concave (135t) of the depres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已知一体设置于内燃机且配置在后轮的侧方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传动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传动箱具有:从内燃机延伸到后轮的侧方且在与后轮相反的一侧开放的传动箱主体;以及与该传动箱主体一起形成变速器室且以封堵传动箱主体的开放端的方式与传动箱主体结合的传动箱罩。在变速器室内设置有凭借内燃机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以及为了向后轮传递动力而设置于后轮侧的传动轴,在安装于驱动轴的驱动带轮和安装于传动轴的从动带轮上卷绕有环状的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570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具有专利文献1那样的传动箱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中,特别在进行加速或减速时,带容易向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振动,由于该振动有时会使得带接触到传动箱的内壁面。传动箱主体与传动箱罩的结合部在结合时由于尺寸误差等而相互存在少许位置偏差,此外,结合端面一般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因而需要使结合部的位置相对于带在轴向上离开,以使带不接触结合部。因此,结合部的位置会受到制约,存在难以确保传动箱主体和传动箱罩的形状自由度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防止带接触传动箱的结合部,能够确保传动箱主体和传动箱罩的形状自由度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中,一体设置于内燃机(31)且配置在后轮(13)的侧方的传动箱(72)具有:传动箱主体(34D),其从所述内燃机(31)延伸到所述后轮(13)的侧方并在与所述后轮(13)相反的一侧开放;以及传动箱罩(35),其与该传动箱主体(34D)一起形成变速器室(86)并且以封堵所述传动箱主体(34D)的开放端的方式与所述传动箱主体(34D)结合,所述传动箱主体(34D)具有:位于所述后轮(13)的侧方的底部(134f);以及从该底部(134f)立起且末端部开放的第1周壁部(134g),所述传动箱罩(35)具有与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结合的第2周壁部(135g),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与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末端部被结合起来,从而在所述传动箱主体(34D)与所述传动箱罩(35)之间形成所述变速器室(86),并且在所述变速器室(86)中收纳有如下部件:驱动带轮(171),其被安装在通过所述内燃机(31)所产生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33)上;从动带轮(173),其被安装在为了向所述后轮(13)传递动力而设置于所述后轮(13)侧的传动轴(172)上;以及环状的带(174),其被卷绕在所述驱动带轮(171)和所述从动带轮(173)上,该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末端部被设置在所述驱动轴(33)的轴向上的所述带(174)的可动区域的范围内,并且沿连结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与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的直线(205)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向离开所述带(174)的方向凹陷的凹部(134s、134t、135s、135t)。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凹部(134s、134t、135s、135t)连续形成在所述第1周壁部(134g)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各末端部,并且所述第1周壁部(134g)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各内周面(134r、135r)与所述凹部(134s、134t、135s、135t)通过曲面部(134y、134u、135y、135u)而被连接起来。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构成为,在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凹部(134s、134t、135s、135t)形成在所述第1周壁部(134g)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各末端部上的至少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与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之间的范围内。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构成为,在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周壁部(134g)具有:覆盖比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靠前方的部位的前部周壁部(134m);覆盖比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靠后方的部位的后部周壁部(134n);以及将所述前部周壁部(134m)和所述后部周壁部(134n)分别连结起来的上部周壁部(134p)和下部周壁部(134q),所述凹部(134s、134t)仅形成在所述上部周壁部(134p)和所述下部周壁部(134q)。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构成为,在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周壁部(134g)具有:覆盖比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靠前方的部位的前部周壁部(134m);覆盖比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靠后方的部位的后部周壁部(134n);以及将所述前部周壁部(134m)和所述后部周壁部(134n)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结起来的上部周壁部(134p)和下部周壁部(134q),所述凹部(134s、134t)形成在所述上部周壁部(134p)和所述下部周壁部(134q),形成于所述下部周壁部(134q)的所述凹部(134t)的前后长度大于形成于所述上部周壁部(134p)的所述凹部(134s)的前后长度。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构成为,在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周壁部(134g)具有:覆盖比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靠前方的部位的前部周壁部(134m);覆盖比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靠后方的部位的后部周壁部(134n);以及将所述前部周壁部(134m)和所述后部周壁部(134n)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结起来的上部周壁部(134p)和下部周壁部(134q),所述凹部(134t)形成在所述下部周壁部(134q),所述下部周壁部(134q)的所述凹部(134t)形成在相比于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更靠近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的位置处。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还可以构成为,在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第1周壁部(134g)具有:覆盖比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靠前方的部位的前部周壁部(134m);覆盖比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靠后方的部位的后部周壁部(134n);以及将所述前部周壁部(134m)和所述后部周壁部(134n)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结起来的上部周壁部(134p)和下部周壁部(134q),所述凹部(134s)形成在所述上部周壁部(134p),所述上部周壁部(134p)的所述凹部(134s)形成在相比于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更靠近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的位置处。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第1周壁部的末端部和第2周壁部的末端部设置在驱动轴的轴向上的带的可动区域的范围内,并且沿连结驱动轴的轴线与传动轴的轴线的直线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向离开带的方向凹陷的凹部,因此在将第1周壁部的末端部与第2周壁部的末端部的结合部形成于在驱动轴的轴向上与带重合的位置上时,即使在带向与其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振动而接触到传动箱的第1周壁部和第2周壁部的各内壁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带直接接触第1周壁部与第2周壁部的结合部。因此,能够确保传动箱主体与传动箱罩的结合部的位置的自由度,进而还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其中,一体设置于内燃机(31)且配置在后轮(13)的侧方的传动箱(72)具有:传动箱主体(34D),其从所述内燃机(31)延伸到所述后轮(13)的侧方并在与所述后轮(13)相反的一侧开放;以及传动箱罩(35),其与该传动箱主体(34D)一起形成变速器室(86)并且以封堵所述传动箱主体(34D)的开放端的方式与所述传动箱主体(34D)结合,所述传动箱主体(34D)具有:位于所述后轮(13)的侧方的底部(134f);以及从该底部(134f)立起且末端部开放的第1周壁部(134g),所述传动箱罩(35)具有与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结合的第2周壁部(135g),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与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末端部被结合起来,从而在所述传动箱主体(34D)与所述传动箱罩(35)之间形成所述变速器室(86),并且在所述变速器室(86)中收纳有如下部件:驱动带轮(171),其被安装在通过所述内燃机(31)所产生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33)上;从动带轮(173),其被安装在为了向所述后轮(13)传递动力而设置于所述后轮(13)侧的传动轴(172)上;以及环状的带(174),其被卷绕在所述驱动带轮(171)和所述从动带轮(173)上,该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末端部被设置在所述驱动轴(33)的轴向上的所述带(174)的可动区域的范围内,并且沿连结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与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的直线(205)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向离开所述带(174)的方向凹陷的凹部(134s、134t、135s、135t)。...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其中,一体设置于内燃机(31)且配置在后轮(13)的侧方的传动箱(72)具有:传动箱主体(34D),其从所述内燃机(31)延伸到所述后轮(13)的侧方并在与所述后轮(13)相反的一侧开放;以及传动箱罩(35),其与该传动箱主体(34D)一起形成变速器室(86)并且以封堵所述传动箱主体(34D)的开放端的方式与所述传动箱主体(34D)结合,所述传动箱主体(34D)具有:位于所述后轮(13)的侧方的底部(134f);以及从该底部(134f)立起且末端部开放的第1周壁部(134g),所述传动箱罩(35)具有与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结合的第2周壁部(135g),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与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末端部被结合起来,从而在所述传动箱主体(34D)与所述传动箱罩(35)之间形成所述变速器室(86),并且在所述变速器室(86)中收纳有如下部件:驱动带轮(171),其被安装在通过所述内燃机(31)所产生的动力而旋转的驱动轴(33)上;从动带轮(173),其被安装在为了向所述后轮(13)传递动力而设置于所述后轮(13)侧的传动轴(172)上;以及环状的带(174),其被卷绕在所述驱动带轮(171)和所述从动带轮(173)上,该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周壁部(134g)的末端部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末端部被设置在所述驱动轴(33)的轴向上的所述带(174)的可动区域的范围内,并且沿连结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与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的直线(205)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向离开所述带(174)的方向凹陷的凹部(134s、134t、135s、135t)。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134s、134t、135s、135t)连续形成在所述第1周壁部(134g)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各末端部,并且所述第1周壁部(134g)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各内周面(134r、135r)与所述凹部(134s、134t、135s、135t)通过曲面部(134y、134u、135y、135u)而被连接起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侧面观察车辆时,所述凹部(134s、134t、135s、135t)形成在所述第1周壁部(134g)和所述第2周壁部(135g)的各末端部上的至少所述驱动轴(33)的轴线(L1)与所述传动轴(172)的轴线(L5)之间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动力单元的传动箱构造,其特征在于,在侧面观察车辆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若狭秀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