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转化器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31309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7:40
一种催化转化器及其组装方法,所述催化转化器包括外壳和载体;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外壳内;在所述载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对所述液态物质进行硬化处理以形成固态衬垫,所述固态衬垫与所述外壳和载体均为接触密封。本技术方案的催化转化器的组装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催化转化器中外壳与载体之间的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催化转化器及其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催化转化器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介绍
催化转换器又称触媒转化器(catalyticconverter)、触媒转换器,安装于汽车废气排放系统中,是利用催化剂的作用将排气中的CO、HC和NOx转换为对人体无害的气体的一种排气净化装置,也称作催化净化转换器。一般的催化转化器包括:外壳及位于外壳内的载体,载体一般采用蜂窝状陶瓷材料,也有少数采用金属(不锈钢)材料。在载体孔道壁面上涂有一层非常疏松的活性层,即催化剂涂层,在涂层表面散布着作为活性材料的贵金属,贵金属作为触媒,利用催化机制将有害气体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气体。在催化转换器的组装时,载体装入外壳内,需要载体与外壳之间基本无间隙,否则废气会从间隙中排出。现有技术为消除装配间隙,通常会在组装之前,在载体外表面包裹一层膜,之后再将包裹膜的载体装入外壳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间隙产生。但是,在组装的过程中,膜受到外壳挤压会发生局部变形,例如被皱缩在一起,造成膜在沿环绕载体的周向上厚度不均匀,导致外壳与载体之间在局部位置存在间隙,造成废气泄露。因此,如何更有效消除外壳与载体之间的间隙,成为业界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有效消除催化转化器中外壳与载体之间的间隙。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催化转化器。催化转化器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载体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与载体之间的衬垫,所述衬垫与所述外壳和载体均为接触密封;所述衬垫为呈螺旋地缠绕在所述载体上的线;或者,所述衬垫是所述外壳和载体之间间隙内的液态物质硬化而成的固态衬垫。可选地,所述线的材料为耐高温材料,所述耐高温材料适于在汽车排放的废气通过所述载体时保持物质形态。可选地,所述固态衬垫中掺杂有耐高温材料,所述耐高温材料适于在汽车排放的废气通过所述载体时保持物质形态。可选地于,所述耐高温材料为陶瓷纤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催化转化器的组装方法,所述催化转化器包括外壳和载体;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外壳内;在所述载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对所述液态物质进行硬化处理以形成固态衬垫,所述固态衬垫与所述外壳和载体均为接触密封。可选地,所述液态物质中掺杂有陶瓷纤维,所述硬化处理的方法为加热。可选地,在所述载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的方法包括:提供软袋,所述软袋具有溶液入口;在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外壳之前,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软袋内;将装有所述载体的软袋放入所述壳体内;从所述溶液入口向所述软袋内注入液态物质,以使所述软袋膨胀至沿所述载体的周向与所述外壳接触密封;在所述加热的过程中,所述软袋熔化并融入所述固态衬垫。可选地,所述软袋具有侧壁及底部,所述侧壁和底部连接以定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来容纳所述载体;在所述容纳空间外设有输液接头,所述输液接头具有输液流道,所述输液流道具有流道入口和流道出口;所述流道入口作为所述溶液入口;所述流道出口穿过所述侧壁,以连通所述容纳空间。可选地,沿自身深度方向,所述软袋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底部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输液接头设于所述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端设有排气口。可选地,在所述载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的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内设有第一通道;在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外壳之后,在所述外壳沿自身深度方向的一端,将所述第一接头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壳与载体之间且所述第一接头的另一端伸入液态物质中;从所述外壳沿自身深度方向的另一端进行抽气,使液态物质经所述第一通道流入所述外壳与载体之间。可选地,在抽气过程中,所述深度方向平行于液态物质的重力方向,从下往上进行抽气。可选地,在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外壳之后,还在所述外壳的另一端,在所述外壳和载体之间插入具有第二通道的第二接头,之后通过所述第二接头抽气。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包括内筒及套在内筒外的外筒,相应的通道形成于所述内筒与外筒之间;在相应接头插入所述外壳与载体之间时,所述内筒环绕所述载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催化转化器包括外壳及位于外壳内的载体。在催化转化器的一种组装过程中,可以在载体和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对液态物质进行硬化处理以形成固态衬垫,该固态衬垫与外壳和载体均为接触密封。液态物质具有良好的间隙填充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载体和外壳的表面形成良好粘合,液态物质可以沿周向覆盖载体和外壳的表面,有效消除载体和外壳之间的间隙。之后,液态物质待硬化后为固态衬垫,固态衬垫能够与载体和外壳均保持密切地接触密封。因此,本技术方案的催化转化器能够有效消除催化转化器中外壳与载体之间的间隙。在另一种组装过程中,载体与外壳之间的衬垫为螺旋地缠绕在载体的线。在组装过程中,先沿着载体的外表面进行绕线缠绕以形成衬垫;之后,可以绕衬垫的螺旋轴旋转载体,使线与外壳的内壁的摩擦力沿着线的螺旋方向分布,这能够很好地避免线在组装过程中出现周向褶皱,从而造成间隙。因此,有别于现有技术中在载体外包裹整层膜,本技术方案中衬垫为螺旋绕线,可以更有效解决载体与外壳之间形成间隙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催化转化器的组装方法的流程图;图2-图4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催化转化器在组装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催化转化器在组装过程中的第一接头的立体图;图6-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催化转化器在组装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催化转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第一实施例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催化转化器的组装方法,参照图1,该组装方法包括:执行步骤S1并结合图2,提供载体1和外壳2,并将载体1装入外壳2内,此时载体1与外壳2之间存在间隙;执行步骤S2并结合图3,在载体1和外壳2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液态物质沿箭头C流动;执行步骤S3并结合图4,对液态物质进行硬化处理以形成固态衬垫3,该固态衬垫3与外壳2和载体1均为接触密封。相比于直接在载体外面包裹膜,液态物质具有良好的间隙填充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载体1和外壳2的表面形成良好粘合,液态物质可以覆盖载体1和外壳2的表面,有效消除载体1和外壳2之间的间隙。之后,液态物质待硬化后为固态衬垫3,固态衬垫3能够与载体1和外壳2均保持密切地接触密封。因此,本技术方案的催化转化器能够有效消除催化转化器中外壳2与载体1之间的间隙。在执行步骤S1时,将载体1装入外壳2内,载体1和外壳2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由相应的定位夹具来保持。载体1和外壳2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有利于填充液态物质。液态物质的成分可以包括水、凝胶,并在其中掺杂有耐高温材料。这里的凝胶在与水混合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使得混合液流向各个位置的间隙内流动,能够非常好地消除各个区域的间隙。汽车排放废气的温度较高,耐高温材料应适于在汽车排放废气通过载体1时保持物质形态,不发生物态变化。因此,可以根据排放废气的温度选择合适的耐高温材料。例如,耐高温材料可以选择陶瓷纤维,陶瓷纤维可以是一种纤维状轻质耐火材料,具有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在液态物质中掺杂陶瓷纤维,在硬化后,陶瓷纤维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催化转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载体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与载体之间的衬垫,所述衬垫与所述外壳和载体均为接触密封;所述衬垫为呈螺旋地缠绕在所述载体上的线;或者,所述衬垫是所述外壳和载体之间间隙内的液态物质硬化而成的固态衬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催化转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位于所述外壳内的载体以及位于所述外壳与载体之间的衬垫,所述衬垫与所述外壳和载体均为接触密封;所述衬垫为呈螺旋地缠绕在所述载体上的线;或者,所述衬垫是所述外壳和载体之间间隙内的液态物质硬化而成的固态衬垫。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转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的材料为耐高温材料,所述耐高温材料适于在汽车排放的废气通过所述载体时保持物质形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转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衬垫中掺杂有耐高温材料,所述耐高温材料适于在汽车排放的废气通过所述载体时保持物质形态。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催化转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高温材料为陶瓷纤维。5.一种催化转化器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转化器包括外壳和载体;所述组装方法包括: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外壳内;在所述载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对所述液态物质进行硬化处理以形成固态衬垫,所述固态衬垫与所述外壳和载体均为接触密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物质中掺杂有陶瓷纤维,所述硬化处理的方法为加热。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体与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液态物质的方法包括:提供软袋,所述软袋具有溶液入口;在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外壳之前,将所述载体装入所述软袋内;将装有所述载体的软袋放入所述壳体内;从所述溶液入口向所述软袋内注入液态物质,以使所述软袋膨胀至沿所述载体的周向与所述外壳接触密封;在所述加热的过程中,所述软袋熔化并融入所述固态衬垫。8.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威刘旻叶敬安沈小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