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液压起拨道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2081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便携式液压起拨道器,由底盘、拨杆、起道轮、工作缸、油箱、阀体、双柱塞组成。在拨杆的凸台后侧有一凹形槽,使在拨道作业中,钢轨始终顶在起道轮侧,拨杆凸台始终卡抵在钢轨底部,以消除“跳轨”现象。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底盘的后铰点轴的轴孔耳上设有一对凸耳,用以安装后走行轮,从而缩短杆件长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在底盘后铰点处的后插套与阀体之间,设有加强拉筋,又在底盘后段上设置一凹形拉筋,以提高机械强度。(*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铁道线路起拨道作业机械,特别是指一种小型便携式起拨道器。铁道线路上的钢轨,在机车车辆运行和路基变形等外力的作用下,经常产生垂直和水平方向的位移,影响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为恢复铁道钢轨的正常状态,一般通过起拨道作业对钢轨进行调整。中国专利CN85105828B公开了一种由底盘、拨杆和工作缸等部件组成的三铰点、四连杆机构的液压起拨道器;CN88104478A公开了一种由前底盘、后底盘、拨杆和工作缸等组成的四铰点、五连杆机构的液压起拨道器,这两种起拨道器在工作中不但会出现“跳轨”现象,也就是当钢轨被拨到一定高度时,会突然下降一定距离,影响线路拨道质量,增加机器损坏,而且,其机器杆件也都比较长,阀体、油箱等部件结构复杂,造成整体结构不紧凑,重量大,强度低,工艺难度大制造困难,又因为没有前轮,机器移动也不方便。鉴于已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小型便携式起拨道机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其拨杆上具有凹形槽,使拨道作业中,拨杆上的凸台始终卡在钢轨底部,从而不发生“跳轨”现象的便携式液压起拨道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了油缸和后走行轮安装结构,从而缩短了底盘杆件长度的便携式液压起拨道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大了后插套及底盘构件的强度,从而避免其损坏变形的便携式液压起拨道器。本专利技术起拨道器主要由底盘、拨杆、起道轮、工作缸、油箱、阀体、双柱塞泵组成;底盘、工作缸、拨杆互相铰接成平面三铰点四连杆、或四铰点五连杆、或五铰点六连杆机构;拨杆与工作缸铰接处(B)安装着起道轮,在拨杆靠近起道轮一侧有一顶起钢轨的凸台;工作缸一侧安装着阀体,阀体上安装有油箱,油箱内设置着双柱塞泵,其特征在于在拨杆的凸台后侧有一凹形槽,使在拨道作业中,钢轨始终顶在起道轮侧,拨杆凸台始终卡抵在钢轨底部,以消除“跳轨”现象;本专利技术在底盘的后铰点轴的轴孔耳上设有一对凸耳,用以安装后走行轮,从而缩短杆件长度;本专利技术还在于底盘后铰点处的后插套与阀体之间;设有加强拉筋,又在底盘后段上设置一凹形拉筋,以提高机械强度。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机结构示意图。图2a、2b、2c分别为本专利技术三铰点四连杆、四铰点五连杆、五铰点六连杆机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拨杆工作状态示意图。图4为已有技术拨杆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阀体结构正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阀体结构侧视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底盘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铰点轴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油箱正视剖面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油箱侧视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工作缸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液压起拨道器,如图1所示,主要由底盘1、拨杆2、起道轮3、工作缸4、油箱5、阀体6、双柱塞泵7组成;其中,底盘1可以是刚性整体件,也可由二节、三节铰接而成,与拨杆2和工作缸4组成三铰点四连杆、四铰点五连杆或五铰点六连杆结构,如图2a、2b、2c所示,底盘1的前端与拨杆2铰接于A点、后端与阀体6铰接于C点,底盘1若分二节、三节,则具有铰点D或D加E;所述阀体6靠螺纹与工作缸4连接,内有一密封垫8以保证密封;工作缸4内装设一活塞9,内有一至二道密封圈10用以密封,活塞9的端部有一连接座11置于活塞9的空腔内;连接座11与起道轮3和拨杆2通过轴12铰接于B点;工作缸4的另一端上通过外螺纹连接一缸帽13,所述拨杆2在靠近起道轮3一侧具有一高约3~15mm的凸台14,如图3所示在该凸台14与铰点B之间有一弧形凹槽15,用以防止“跳轨”现象,该凹槽15的尺寸与起道轮3的大小有关,一般其深度H(自凸台14的台顶至凹槽15最低点)为10~25mm,如起道轮3直径为54mm,可选凸台高6mm,凹槽深度为14mm,这样的结构使得当拨杆2以铰点A为轴向上抬起时,使钢轨始终坐落在凸台14之上,并卡抵在起道轮3之侧,当拨杆2转动到最终位置时(α终=55°),除凸台14外,其凹槽部分15不接触钢轨轨底,从而平稳地使钢轧产生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的位移。本专利技术为了缩短杆件长度,在结构上做了如下改进在阀体6的铰接点C的转轴套筒16上两侧制有一对凸耳17,凸耳17中装有轴18,用以安装后走行轮19;同时,在转轴套筒16上可整体铸造出与该套筒16垂直相连的多用后插套20,这一结构与CN85105828所公开的结构相比,明显地缩短了杆件机构的长度,此外,工作缸2与缸帽13的配合方式改为工作缸2以外螺纹与缸帽13螺接,也进一步缩短了杆件的长度。另外,如图6所示,在所述后插套20和阀体6之间还固连一加强筋21,因此,该后插套20除具有插入手柄以使工作缸活塞回位和推动起拨道器在钢轨上移动的功能之外,还增强了轴套筒16的机械强度如图7所示,在底盘1铰接C点轴孔16的一侧,距铰点C30~50mm处,设置一加强筋22,以增强底盘强度使其不变形。图11给出了工作缸的结构示意图,工作缸4在与阀体6连接的一侧外壁上具有一定位环23,环上有凹槽,可用来在组装工作缸4和阀体6时作为拧紧之用,同时起到定位的作用,该定位环23的尺寸可为宽5-15mm,高2-5mm。在底盘1的A、C两铰点处,在其轴套上各设有一与垂直方向呈10~30°角的螺钉孔,用以固定铰接轴;在两铰接轴24和25上,各开有一宽3~8mm,深1~3mm的弧形凹槽26,与上述螺钉孔对应,用于铰接轴的锁定。此外,在铰接轴24上,还安装有一前走行轮27(图7),以便起拨道器的推解。本专利技术的油箱5用螺栓28固定在阀体6上。油箱5的结构如图1、9、10所示,有一加油孔29兼做排气阀,油箱5两侧壁上开有支架孔30,用来固定花键轴31;油箱5内有两个柱塞泵7,柱塞泵7由摇臂32带动拉杆33,拉杆33通过销轴24与柱塞杆35相连,柱塞杆35置于柱塞泵7内,柱塞泵7通过螺纹在阀体6连接,用密封垫、密封圈保持密封;在油箱5的外侧,于花键轴31的一端安装有一把套36。阀体6上,还安装有回油阀37、四个单向阀38、39,还有溢流阀40,起过载保护作用。本专利技术起拨道器的结构尺寸可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例如,当起拨道器为三铰点四连杆机构时,各杆件的参数为;(mm),CB初=160-280,CB终=180-375,AB=170-270,AC=360-470,最佳值为CB初=208,CB终=320,AB=198,AC=398。当起拨道器为四铰点五连杆机构时,CB初=160-280,CB终=180-375,AB=170-270,AD=70-180,DC=180-280,最佳值为CB初=208,CB终=320,AB=198,AD=135,DC=263。本专利技术液压起拨道器的工作过程如下将起拨道器插入轨底,搬动插入把套36的手柄,使双柱塞泵7产生高压油并进入工作缸4,迫使活塞9伸出,活塞9和拨杆2产生绕铰点B不同方向的旋转,使处于铰点B处的起道轮3在旋转中向上升起,并沿以A为中心,拨杆2长度为半径的圆弧轨迹运动,从而使起道轮3既有垂直位移又有水平位移,在作业过程中,起道轮3轮侧始终卡置在轧底侧边,同时拨杆凸台14始终托住轨底,从而无“跳轨”现象而平稳地完成起拨道作业。本专利技术起拨道器的系统溢流压力为40~45MPa,最大拨道量85mm,最大起道量120mm,最大拨道力13500kg,最大起道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液压起拨道器,主要由底盘、拨杆、起道轮、工作缸、油箱、阀体、双柱塞泵组成;底盘、工作缸、拨杆互相铰接成平面三铰点四连杆、或四铰点五连杆、或五铰点六连杆机构;拨杆与工作缸铰接处(B)安装着起道轮,在拨杆靠近起道轮一侧有一顶起钢轨的凸台;工作缸一侧安装着阀体,阀体上安装有油箱,油箱内设置着双柱塞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杆在其凸台与铰接处(B)之间有一弧形凹槽,凹槽的深度为10~25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勉海
申请(专利权)人:牡丹江铁路分局林口液压起拨道机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