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线、制造方法及其用于该方法的喷嘴技术

技术编号:1847997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缝纫线,该缝纫线具有优秀的高速可缝性,以及对自动缝纫机的适应性。特别是,该缝纫线由对具有初捻的多条纱进行终捻而形成,而该纱为由2条以上的复丝所构成的包覆构造纱。该包覆构造纱的一部从纱线表面作为毛圈而突出。在该毛圈的分布上,长度在0.7mm以上和1.2mm以下的毛圈数为50~300个/m,而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数为10个以下。并且,该缝纫线的强度为4~6cN/dtex。(*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具有毛圈(ル一プ)的合成纤维复丝(マルチフイうメント)所构成的、容易进行高速缝纫的。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由复丝所构成的缝纫线,与由短纤维所构成的缝纫线相比,由于具有高的强度和耐磨损性、且均一性优秀,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已提出的一些方案中,为了提高可缝性,也有通过对长丝(フイうメント系条)进行流体加工,而形成为具有毛圈的、象细纱那样的长丝加工纱线。在“特开昭62-25743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流体涡流处理装置,使产生丝长差,并形成毛圈的缝纫线。但是,由于使用了流体涡流处理装置,所以该缝纫线的加工成本很高;而且,由于存在很多不均一的细小毛圈,在捻纱工艺和缝纫工艺中,会发生解舒不良(不易分开)等现象,所以存在工艺的通过性低下、和使强度显著降低等问题。这是因为,作为毛圈的形态,由于是通过对单纤维长丝的1根进行扭曲而形成的,并使该毛圈从纱线的表面刚性(直)地突出着,所以对提高纱线的强度难以会有帮助,而且在纱线解舒(分开/退绕)时,还会产生很强的系固(紧)效果。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缺点,所以作为缝纫线并没有得到实用化。又,在“特开平5-106134”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通过利用具有自动伸长性的长丝和不具有自动伸长性的复丝之间的伸长率的差,而形成毛圈和松弛下垂的复合缝纫线。但是,由于毛圈和松弛下垂的尺寸很小,毛圈的数量数不胜数,所以,所产生的伴随气流效果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抑制效果都很小,不足以得到高速可缝性。另一方面,作为历来的棉纱,由于其具有优秀的可缝性,所以作为家庭用缝纫线和工业用缝纫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棉纱不仅强度比较差,而且其染色的坚固度也不是足够好。而且,棉纱还存在容易受到尺寸变化的影响,使接缝的缝纫美观性受到损害等缺点。另一方面,作为在缝纫线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的聚脂细纱,具有与棉纱相近的可缝性,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强度、染色的坚固度、和尺寸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它是经纺纱工艺而制成的,所以其粗细和强度差异很大,而且还存在很多的接头等,这对定长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会带来问题。因此,对高级衣料的缝纫,由于会降低其外观的品味,所以难以得到应用。又,作为一种弥补了棉纱和聚脂细纱的缺点的缝纫线,由蚕丝、聚酯、或聚酰胺的长丝所制成的缝纫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现有的长丝缝纫线,是通过将多条经过初捻的单丝并齐,然后进行终捻而制成的。所以,可以得到与其单丝的纤度和缝纫线的总纤维纤度相应的物理特性,具有稳定的质量。但是,作为现有的长丝缝纫线,在进行通常的缝纫,即,当进行在平缝机上的前进缝纫时,可以无问题地进行缝纫。但在进行后退缝纫时,由于在沿着缝纫线的终捻被解捻的方向上会受到力的作用,所以会发生捻回破损而导致断线。所以,存在不能被应用在需要频繁地进行后退缝纫的自动机缝纫上这一致命的缺点。又,当在工业用缝纫机上进行高速缝纫时,由于长丝缝纫线的侧面的摩擦阻力很大,所以由于缝纫针上产生的热和对缝料的贯穿阻力,容易发生断线。这种情况就相当于根本就不存在对上述的缝纫针热温度的抑制效果。因此,作为对这些现有的细纱缝纫线和长丝缝纫线的缺点进行改善的缝纫线,在一些提案中被提到。在“特开昭63-3977”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由长丝和细纱的包覆构造而形成的包芯缝纫线。在“特开平2-33341”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由细纱和长丝的交捻而形成的、使缝纫性得到了改进的缝纫线。但是,对这些缝纫线,如上所述,由于也是经过纺纱工艺而形成的,所以是一种具有接头和粗细不均匀的缝纫线,存在在进行缝纫时容易发生断线这一缺点。又,为了试图对合成纤维复丝给予象细纱所具有的那种毛羽和蓬松性,有不少方案提出了通过对长丝进行毛羽加工而形成缝纫线。在“特开平3-64546”号公报、和“特开平8-337937”号公报中所提出的方案是,在进行初捻或终捻后,将长丝卷绕在导向装置上;对向着该导向装置为去(往)路侧的丝和归(複)路侧的丝进行交错,使这两条丝被抻拉,从而进行毛羽加工。但是,由这些方法所得到的缝纫线尽管具有象细纱那样的毛羽,但由于对复丝进行了交错处理,缝纫线的负荷变大,特别是使后退缝纫性能降低,而且这种缝纫线不具有足够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由使合成纤维复丝具有毛圈的加工纱线所构成的、容易进行高速缝纫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具有下列构成。即,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是由对具有初捻(上捻)的多条的纱进行终捻(下捻)而形成的线,而该纱为由2条以上的复丝所构成的包覆构造纱。该包覆构造纱的一部在纱的表面作为毛圈而突出着。在上述毛圈的构成中,其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为50~300个/m,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为10个/m以下;并且,该缝纫线的强度为4.0~6.0cN/dtex。这样,由于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占了多数,所以在进行缝纫时,位于“缝纫线—热缝纫针”之间的摩擦阻力就会降低,上述的伴随气流效果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抑制效果增大,从而可以得到容易进行高速缝纫的缝纫线。又,在该缝纫线的制造方法中,将作为芯丝的复丝的超喂率设定为0.5~5%,而将作为包缠丝的复丝的超喂率设定为3.5~25%,对这样混纤交叉缠结了的丝进行初捻处理;然后,对上述初捻纱以多条并齐的方式进行终捻处理,由此而形成缝纫线。这样,由于对经混纤交叉缠结了的加工纱线先进行初捻处理,然后再进行终捻处理,所以不仅可以对缝纫线的毛圈的尺寸大小自由地进行设计,而且还可以由交叉缠结而得到高的强度。依据本专利技术中的缝纫线,由于毛圈的长度在0.7mm以上和1.2mm以下的为50~300个/m,同时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为10个/m以下,即细小毛圈占了极大多数,并且由于该缝纫线的强度高达4.0~6.0cN/dtex,所以伴随气流和对缝纫针热温度的慢冷却效果增大,耐磨性也好,从而得到也适合高速缝纫的足够好的可缝性。又,与细纱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的强度要高;并且,由于是通过对构成着初捻纱的长丝的芯丝和包缠丝进行交叉缠结而结合成的,所以可以提高接缝的强度,具有接缝难以破损这一优点。而且,虽然该缝纫线是由长丝所构成的缝纫线,但不仅在进行自动机缝纫,即前进缝纫,而且特别是在后退缝纫时,该缝纫线是一种具有可以无问题地进行缝纫等优秀的可缝性的缝纫线。附图说明图1(A)为对本专利技术的缝纫线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模式图。图1(B)为由尚未被初捻的、2条丝构成的复丝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模式图。图2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缝纫线上,对毛圈的长度和数量间的关系进行了显示的图。图3(A)为对本专利技术的复丝的制造工艺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工艺概要图。图3(B)为对适合本专利技术的化纤用喷嘴的一例进行了显示的立体图。符号1为作为包缠丝的长丝,符号2为作为芯丝的长丝,符号3为喂纱辊,符号4为喂给辊,符号5为交叉缠结喷嘴,符号6为引纱辊,符号7为加热器,符号8为松弛辊,符号9为卷绕辊,符号10为卷装筒子纱,符号A为由1条单长丝而形成的单独的毛圈,符号B为由多条单长丝的一部分相集中而形成的毛圈,符号C为分离体,符号I为流体喷射孔,符号N为具有毛圈的缝纫线,符号Y为丝导入部,符号Y1和符号Y2为丝,符号Ye为丝排出口,符号Yt为流体处理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缝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线,其特征在于:该缝纫线由对具有初捻的多条纱进行终捻而形成,而该纱为由2条以上的复丝所构成的包覆构造纱;在缝纫线上,其包覆构造纱的一部分从纱线表面作为毛圈而突出;并且在该毛圈的分布上,其长度在0.7mm以上和不到1.2mm的毛圈数为50~300个/m,其长度在1.2mm以上的毛圈数为10个/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村晴纪木村俊彦梅田和生辻良和山贺直贵前川明弘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