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3885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0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下毛刷系统、同步夹紧旋转系统、上毛刷系统等所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使用中能够去除车轮冒口、上轮缘、中心孔以及法兰盘边缘的毛刺;同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先进、通用性强、性能安全稳定的特点。

A wheel deburr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heel deburring dev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a lower brush system, a synchronous clamping and rotating system and an upper brush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move the burr of the wheel riser, the upper rim, the center hole and the flange of the flange in us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utomation, advanced technology, strong generality, and safe and stable perform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去毛刺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
技术介绍
在铝合金车轮的机加工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限制往往会在车轮的冒口、上轮缘、中心孔以及法兰盘边缘处产生接刀棱,这些接刀棱的存在会使这些部位形成毛刺,如果不及时去除,会严重影响后序的涂装效果。因此,需要一种自动化的设备,能够在线实现这些部位毛刺的去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它在使用中能够去除车轮冒口、上轮缘、中心孔以及法兰盘边缘的毛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机架、导柱Ⅰ、导套Ⅰ、气缸Ⅰ、下固定板、旋转接头、花键轴、带轮Ⅰ、同步带Ⅰ、带轮Ⅱ、轴Ⅰ、轴承座Ⅰ、花键套、轴承座Ⅱ、轴承座Ⅲ、轴Ⅱ、齿圈、齿轮Ⅰ、毛刷头、毛刷盘、上固定板、齿轮Ⅱ、齿条、导轨Ⅰ、左滑板、左轴、左轴承座、V型滚轮、带轮Ⅲ、摆臂、毛刷带、固定架、带轮Ⅳ、轴Ⅲ、轴承座Ⅳ、滑动架、伺服电机Ⅰ、导轨Ⅱ、上升降板、导柱Ⅱ、导套Ⅱ、气缸Ⅱ、气缸Ⅲ、带轮Ⅴ、右轴、右轴承座、右滑板、伺服电机Ⅱ、气缸Ⅳ、下升降板、带轮Ⅵ、同步带Ⅱ、带轮Ⅶ、伺服电机Ⅲ、气缸Ⅴ、翻转轴、伺服电机Ⅳ以及伺服电机Ⅴ等所组成。下毛刷系统包括:四个导套Ⅰ固定在下固定板上,与其配合的四根导柱Ⅰ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下方;两个气缸Ⅴ也固定在下固定板的下方,其输出端与下升降板的下方铰接;轴承座Ⅱ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上方,置于中间位置;花键套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Ⅱ的内部;花键轴与花键套的内壁配合;花键轴的上端固定有毛刷头,下端与旋转接头的上端连接;气缸Ⅰ通过过渡法兰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下方,其输出端与旋转接头的下方连接;带轮Ⅰ和带轮Ⅵ都固定在花键套的下方,且带轮Ⅰ置于带轮Ⅵ的下方;轴承座Ⅲ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上方,与轴承座Ⅱ同心;轴Ⅱ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Ⅲ的外侧;齿圈固定在轴Ⅱ的外侧;毛刷盘固定在轴Ⅱ的顶端;轴承座Ⅰ固定在下升降板上,置于轴Ⅱ的左侧;轴Ⅰ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Ⅰ内部;齿轮Ⅰ固定在轴Ⅰ的顶端,并且于齿圈啮合;带轮Ⅱ固定在轴Ⅰ的下方;带轮Ⅰ和带轮Ⅱ通过同步带Ⅰ连接;伺服电机Ⅲ通过过渡法兰固定在下升降板的下方的右侧,其输出端固定有带轮Ⅶ;带轮Ⅵ和带轮Ⅶ通过同步带Ⅱ连接。同步夹紧旋转系统包括:齿轮Ⅱ固定在上固定板上方;左滑板通过导轨Ⅰ安装在上固定板上方;两个左轴承座固定在左滑板上方;两根左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左轴承座内部;两根左轴的上方分别固定有两个V型滚轮;右滑板通过导轨Ⅰ安装在上固定板上方;两个右轴承座固定在右滑板上方;两根右轴通过轴承安装在右轴承座内部;两根右轴的上方分别固定有两个V型滚轮;齿条分别固定在左滑板和右滑板的下方,同时与齿轮Ⅱ啮合;伺服电机Ⅱ固定在右滑板的下方,其输出端与其中的一根右轴连接;气缸Ⅳ固定在机架的右侧,其输出端与右滑板相连。上毛刷系统包括:带轮Ⅳ和带轮Ⅴ通过销轴安装在固定架的上方;摆臂的上方通过翻转轴安装在固定架上;伺服电机Ⅳ固定在固定架的侧面,其输出端与翻转轴的一侧相连;带轮Ⅲ安装在摆臂的下方;伺服电机Ⅴ固定在固定架的侧面,其输出端与带轮Ⅴ连接;带轮Ⅳ、带轮Ⅴ以及带轮Ⅲ通过毛刷带相连接;轴承座Ⅳ固定在滑动架的底板下方;轴Ⅲ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Ⅳ内部,轴Ⅲ的下方固定有固定架;伺服电机Ⅰ固定在滑动架的底板上方,其输出端与轴Ⅲ的顶端相连;滑动架的顶端通过导轨Ⅱ安装在上升降板的下方;气缸Ⅲ固定在上升降板下方的右侧,其输出端与滑动架连接;四根导柱Ⅱ固定在上升降板的上方,与其配合的四个导套Ⅱ固定在机架的顶端;两个气缸Ⅱ也固定在机架的顶端,其输出端与上升降板的上方铰接。实际使用时,气缸Ⅳ通过齿轮Ⅱ、齿条以及导轨Ⅰ使四个V型滚轮将车轮同步夹紧,伺服电机Ⅱ通过右轴驱动车轮旋转;气缸Ⅲ通过导轨Ⅱ使带轮Ⅲ处于车轮冒口正上方,伺服电机Ⅴ带动毛刷带转动;同时,伺服电机Ⅰ通过轴Ⅲ带动毛刷带圆周方向转动;气缸Ⅱ通过导柱Ⅱ使带轮Ⅲ下降,当接触到车轮冒口时即可将此处毛刺去除;通过伺服电机Ⅳ调整摆臂和带轮Ⅲ的角度,即可将上轮缘处毛刺去除;伺服电机Ⅲ通过同步带Ⅱ带动花键轴、花键套以及带轮Ⅰ转动,从而带动毛刷头转动,通过气缸Ⅰ可实现毛刷头的升降;通过同步带Ⅰ和带轮Ⅱ可带动齿轮Ⅰ转动,通过与齿圈的啮合,可带动轴Ⅱ及毛刷盘转动;气缸Ⅴ通过导柱Ⅰ可实现毛刷盘的升降运动,当接触到车轮法兰盘边缘时即可将此处毛刺去除。本技术在使用中能够去除车轮冒口、上轮缘、中心孔以及法兰盘边缘的毛刺;同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先进、通用性强、性能安全稳定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去除上轮缘毛刺时的主视图。图中,1-机架、2-导柱Ⅰ、3-导套Ⅰ、4-气缸Ⅰ、5-下固定板、6-旋转接头、7-花键轴、8-带轮Ⅰ、9-同步带Ⅰ、10-带轮Ⅱ、11-轴Ⅰ、12-轴承座Ⅰ、13-花键套、14-轴承座Ⅱ、15-轴承座Ⅲ、16-轴Ⅱ、17-齿圈、18-齿轮Ⅰ、19-毛刷头、20-毛刷盘、21-上固定板、22-齿轮Ⅱ、23-齿条、24-导轨Ⅰ、25-左滑板、26-左轴、27-左轴承座、28-V型滚轮、29-带轮Ⅲ、30-摆臂、31-毛刷带、32-固定架、33-带轮Ⅳ、34-轴Ⅲ、35-轴承座Ⅳ、36-滑动架、37-伺服电机Ⅰ、38-导轨Ⅱ、39-上升降板、40-导柱Ⅱ、41-导套Ⅱ、42-气缸Ⅱ、43-气缸Ⅲ、44-带轮Ⅴ、45-右轴、46-右轴承座、47-右滑板、48-伺服电机Ⅱ、49-气缸Ⅳ、50-下升降板、51-带轮Ⅵ、52-同步带Ⅱ、53-带轮Ⅶ、54-伺服电机Ⅲ、55-气缸Ⅴ、56-翻转轴、57-伺服电机Ⅳ、58-伺服电机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和工作情况。该装置由机架1、导柱Ⅰ2、导套Ⅰ3、气缸Ⅰ4、下固定板5、旋转接头6、花键轴7、带轮Ⅰ8、同步带Ⅰ9、带轮Ⅱ10、轴Ⅰ11、轴承座Ⅰ12、花键套13、轴承座Ⅱ14、轴承座Ⅲ15、轴Ⅱ16、齿圈17、齿轮Ⅰ18、毛刷头19、毛刷盘20、上固定板21、齿轮Ⅱ22、齿条23、导轨Ⅰ24、左滑板25、左轴26、左轴承座27、V型滚轮28、带轮Ⅲ29、摆臂30、毛刷带31、固定架32、带轮Ⅳ33、轴Ⅲ34、轴承座Ⅳ35、滑动架36、伺服电机Ⅰ37、导轨Ⅱ38、上升降板39、导柱Ⅱ40、导套Ⅱ41、气缸Ⅱ42、气缸Ⅲ43、带轮Ⅴ44、右轴45、右轴承座46、右滑板47、伺服电机Ⅱ48、气缸Ⅳ49、下升降板50、带轮Ⅵ51、同步带Ⅱ52、带轮Ⅶ53、伺服电机Ⅲ54、气缸Ⅴ55、翻转轴56、伺服电机Ⅳ57以及伺服电机Ⅴ58等所组成。下毛刷系统包括:四个导套Ⅰ3固定在下固定板5上,与其配合的四根导柱Ⅰ2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下方;两个气缸Ⅴ55也固定在下固定板5的下方,其输出端与下升降板50的下方铰接;轴承座Ⅱ14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上方,置于中间位置;花键套13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Ⅱ14的内部;花键轴7与花键套13的内壁配合;花键轴7的上端固定有毛刷头19,下端与旋转接头6的上端连接;气缸Ⅰ4通过过渡法兰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下方,其输出端与旋转接头6的下方连接;带轮Ⅰ8和带轮Ⅵ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机架(1)、导柱Ⅰ(2)、导套Ⅰ(3)、气缸Ⅰ(4)、下固定板(5)、旋转接头(6)、花键轴(7)、带轮Ⅰ(8)、同步带Ⅰ(9)、带轮Ⅱ(10)、轴Ⅰ(11)、轴承座Ⅰ(12)、花键套(13)、轴承座Ⅱ(14)、轴承座Ⅲ(15)、轴Ⅱ(16)、齿圈(17)、齿轮Ⅰ(18)、毛刷头(19)、毛刷盘(20)、上固定板(21)、齿轮Ⅱ(22)、齿条(23)、导轨Ⅰ(24)、左滑板(25)、左轴(26)、左轴承座(27)、V型滚轮(28)、带轮Ⅲ(29)、摆臂(30)、毛刷带(31)、固定架(32)、带轮Ⅳ(33)、轴Ⅲ(34)、轴承座Ⅳ(35)、滑动架(36)、伺服电机Ⅰ(37)、导轨Ⅱ(38)、上升降板(39)、导柱Ⅱ(40)、导套Ⅱ(41)、气缸Ⅱ(42)、气缸Ⅲ(43)、带轮Ⅴ(44)、右轴(45)、右轴承座(46)、右滑板(47)、伺服电机Ⅱ(48)、气缸Ⅳ(49)、下升降板(50)、带轮Ⅵ(51)、同步带Ⅱ(52)、带轮Ⅶ(53)、伺服电机Ⅲ(54)、气缸Ⅴ(55)、翻转轴(56)、伺服电机Ⅳ(57)以及伺服电机Ⅴ(58)组成,其特征在于:下毛刷系统包括:四个导套Ⅰ(3)固定在下固定板(5)上,与其配合的四根导柱Ⅰ(2)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下方;两个气缸Ⅴ(55)也固定在下固定板(5)的下方,其输出端与下升降板(50)的下方铰接;轴承座Ⅱ(14)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上方,置于中间位置;花键套(13)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Ⅱ(14)的内部;花键轴(7)与花键套(13)的内壁配合;花键轴(7)的上端固定有毛刷头(19),下端与旋转接头(6)的上端连接;气缸Ⅰ(4)通过过渡法兰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下方,其输出端与旋转接头(6)的下方连接;带轮Ⅰ(8)和带轮Ⅵ(51)都固定在花键套(13)的下方,且带轮Ⅰ(8)置于带轮Ⅵ(51)的下方;轴承座Ⅲ(15)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上方,与轴承座Ⅱ(14)同心;轴Ⅱ(16)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Ⅲ(15)的外侧;齿圈(17)固定在轴Ⅱ(16)的外侧;毛刷盘(20)固定在轴Ⅱ(16)的顶端;轴承座Ⅰ(12)固定在下升降板(50)上,置于轴Ⅱ(16)的左侧;轴Ⅰ(11)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Ⅰ(12)内部;齿轮Ⅰ(18)固定在轴Ⅰ(11)的顶端,并且于齿圈(17)啮合;带轮Ⅱ(10)固定在轴Ⅰ(11)的下方;带轮Ⅰ(8)和带轮Ⅱ(10)通过同步带Ⅰ(9)连接;伺服电机Ⅲ(54)通过过渡法兰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下方的右侧,其输出端固定有带轮Ⅶ(53);带轮Ⅵ(51)和带轮Ⅶ(53)通过同步带Ⅱ(52)连接;同步夹紧旋转系统包括:齿轮Ⅱ(22)固定在上固定板(21)上方;左滑板(25)通过导轨Ⅰ(24)安装在上固定板(21)上方;两个左轴承座(27)固定在左滑板(25)上方;两根左轴(26)通过轴承安装在左轴承座(27)内部;两根左轴(26)的上方分别固定有两个V型滚轮(28);右滑板(47)通过导轨Ⅰ(24)安装在上固定板(21)上方;两个右轴承座(46)固定在右滑板(47)上方;两根右轴(45)通过轴承安装在右轴承座(46)内部;两根右轴(45)的上方分别固定有两个V型滚轮(28);齿条(23)分别固定在左滑板(25)和右滑板(47)的下方,同时与齿轮Ⅱ(22)啮合;伺服电机Ⅱ(48)固定在右滑板(47)的下方,其输出端与其中的一根右轴(45)连接;气缸Ⅳ(49)固定在机架(1)的右侧,其输出端与右滑板(47)相连;上毛刷系统包括:带轮Ⅳ(33)和带轮Ⅴ(44)通过销轴安装在固定架(32)的上方;摆臂(30)的上方通过翻转轴(56)安装在固定架(32)上;伺服电机Ⅳ(57)固定在固定架(32)的侧面,其输出端与翻转轴(56)的一侧相连;带轮Ⅲ(29)安装在摆臂(30)的下方;伺服电机Ⅴ(58)固定在固定架(32)的侧面,其输出端与带轮Ⅴ(44)连接;带轮Ⅳ(33)、带轮Ⅴ(44)以及带轮Ⅲ(29)通过毛刷带(31)相连接;轴承座Ⅳ(35)固定在滑动架(36)的底板下方;轴Ⅲ(34)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Ⅳ(35)内部,轴Ⅲ(34)的下方固定有固定架(32);伺服电机Ⅰ(37)固定在滑动架(36)的底板上方,其输出端与轴Ⅲ(34)的顶端相连;滑动架(36)的顶端通过导轨Ⅱ(38)安装在上升降板(39)的下方;气缸Ⅲ(43)固定在上升降板(39)下方的右侧,其输出端与滑动架(36)连接;四根导柱Ⅱ(40)固定在上升降板(39)的上方,与其配合的四个导套Ⅱ(41)固定在机架(1)的顶端;两个气缸Ⅱ(42)也固定在机架(1)的顶端,其输出端与上升降板(39)的上方铰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轮去毛刺装置,由机架(1)、导柱Ⅰ(2)、导套Ⅰ(3)、气缸Ⅰ(4)、下固定板(5)、旋转接头(6)、花键轴(7)、带轮Ⅰ(8)、同步带Ⅰ(9)、带轮Ⅱ(10)、轴Ⅰ(11)、轴承座Ⅰ(12)、花键套(13)、轴承座Ⅱ(14)、轴承座Ⅲ(15)、轴Ⅱ(16)、齿圈(17)、齿轮Ⅰ(18)、毛刷头(19)、毛刷盘(20)、上固定板(21)、齿轮Ⅱ(22)、齿条(23)、导轨Ⅰ(24)、左滑板(25)、左轴(26)、左轴承座(27)、V型滚轮(28)、带轮Ⅲ(29)、摆臂(30)、毛刷带(31)、固定架(32)、带轮Ⅳ(33)、轴Ⅲ(34)、轴承座Ⅳ(35)、滑动架(36)、伺服电机Ⅰ(37)、导轨Ⅱ(38)、上升降板(39)、导柱Ⅱ(40)、导套Ⅱ(41)、气缸Ⅱ(42)、气缸Ⅲ(43)、带轮Ⅴ(44)、右轴(45)、右轴承座(46)、右滑板(47)、伺服电机Ⅱ(48)、气缸Ⅳ(49)、下升降板(50)、带轮Ⅵ(51)、同步带Ⅱ(52)、带轮Ⅶ(53)、伺服电机Ⅲ(54)、气缸Ⅴ(55)、翻转轴(56)、伺服电机Ⅳ(57)以及伺服电机Ⅴ(58)组成,其特征在于:下毛刷系统包括:四个导套Ⅰ(3)固定在下固定板(5)上,与其配合的四根导柱Ⅰ(2)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下方;两个气缸Ⅴ(55)也固定在下固定板(5)的下方,其输出端与下升降板(50)的下方铰接;轴承座Ⅱ(14)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上方,置于中间位置;花键套(13)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Ⅱ(14)的内部;花键轴(7)与花键套(13)的内壁配合;花键轴(7)的上端固定有毛刷头(19),下端与旋转接头(6)的上端连接;气缸Ⅰ(4)通过过渡法兰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下方,其输出端与旋转接头(6)的下方连接;带轮Ⅰ(8)和带轮Ⅵ(51)都固定在花键套(13)的下方,且带轮Ⅰ(8)置于带轮Ⅵ(51)的下方;轴承座Ⅲ(15)固定在下升降板(50)的上方,与轴承座Ⅱ(14)同心;轴Ⅱ(16)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Ⅲ(15)的外侧;齿圈(17)固定在轴Ⅱ(16)的外侧;毛刷盘(20)固定在轴Ⅱ(16)的顶端;轴承座Ⅰ(12)固定在下升降板(50)上,置于轴Ⅱ(16)的左侧;轴Ⅰ(11)通过轴承安装在轴承座Ⅰ(12)内部;齿轮Ⅰ(18)固定在轴Ⅰ(11)的顶端,并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薛博文张维智郭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