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300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05: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其可以包括:侧构件,其前端表面结合至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外部盖体,其前表面的上边缘部和外边缘部结合至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以及挡泥板构件,其布置在所述侧构件的外侧,在所述挡泥板构件的前侧的上端部处形成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上部的上结合部和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后表面的下部的下结合部,以及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所述盖体倾斜表面的倾斜结合部。

Body reinforced structure adapted to small overlap collisio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ody reinforced structure adapted to small overlap collision, which can include: a side member, the front surface of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rear surface of the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box support; the outer cover, the upper edge part of the front surface and the outer edge part are combined with the rear surface of the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box support; and the mudguard member is arrang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side member, the upper end of the front side of the fender member forms a lower binding part combined with the upper binding part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outer cover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rear surface that is combined with the external cover, and the inclined joint part of the leaning surface of the cover that is combined with the external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在2016年12月1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号No.10-2016-0171855的优先权,并通过引用将其全文纳入本文以用于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加强结构;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车身的前侧位于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前侧,以作为车辆形成发动机室的框架结构,包括:形成发动机室的前侧的前端模块,冷却模块和前照灯安装在其中;形成发动机室的左右两侧部的前挡泥板构件,悬架系统安装在其中,并且其中设置有布置车轮的部分;以及位于发动机室后侧以将乘客间与发动机室隔开的前围板。此外,在发动机室的下部,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前侧构件布置在左右两侧,以加强车身前侧的结构刚度,并且以安装和支撑设置在发动机室中的悬架系统以及发动机和变速器,副车架布置在前侧构件的下部。前挡泥板构件的第一端布置并接合至前侧构件的在长度方向的预定部分的上部,并且前挡泥板构件的第二端与前垫板(filler)接合。在前侧构件的前侧的前端部,为了改善车辆的与碰撞相适应的性能,安装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当具有上述结构的前车身的车辆在行驶时向前与障碍物或另一车辆碰撞时,保险杠梁吸收冲击能量,同时优先接收冲击并变形,冲击能量通过保险杠梁被均匀地传递到前侧构件,前侧构件在接收冲击和变形的同时吸收冲击能量,并且将未被前侧构件吸收的冲击能量分配并吸收到车身的其他部分(如前挡泥板构件或与前侧构件连接的前垫板)。然而,由于传统的前侧车身结构具有这样一种连接结构,在连接结构中前挡泥板构件前侧的前端部简单地布置并接合至根据前侧构件的长度方向的预定部的上部,因此前侧构件和前挡泥板构件的连接较弱。因此,由于传递到前侧构件的冲击能量没有适当地分配到前挡泥板构件和车身的其他部分,所以前侧构件接收大部分冲击能并且过度地变形和损坏。此外,由于前侧构件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后侧的前端部与前围板连接(前围板分隔发动机室和乘客间),因此冲击能量通过前侧构件过度地传递到前围板,并且前围板接收冲击能量,前围板在朝向乘客间过度地变形的同时,对乘坐在乘客间的乘客的安全产生威胁。公开于本专利技术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专利技术的一般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以当发生前侧小重叠碰撞时,改善与小重叠障碍物碰撞时的碰撞性能。本专利技术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其包括:侧构件,其布置在车身的前侧的两侧,并且所述侧构件的前端表面结合至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外部盖体,其前表面的上边缘部和外边缘部结合至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在所述外部盖体中在其后表面从上边缘部到下侧形成从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向后倾斜的盖体倾斜表面,并且所述外部盖体的内边缘部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外侧;以及挡泥板构件,其布置在所述侧构件的外侧,在所述挡泥板构件的前侧的上端部形成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上部的上结合部和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后表面的下部的下结合部,以及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所述盖体倾斜表面的倾斜结合部。优选地,所述车身加强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螺栓上支架,其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下部的外侧表面;螺栓下支架,其布置在所述螺栓上支架的下部;以及安装螺栓,其下端部与所述螺栓下支架接合,其上端部与所述螺栓上支架接合,所述安装螺栓与副车架接合。优选地,所述外部盖体的内侧表面可以结合至所述螺栓上支架和所述螺栓下支架。优选地,所述螺栓下支架的前表面和所述螺栓上支架的前表面可以结合至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的下部。优选地,所述螺栓下支架的后表面可以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下部的前表面。优选地,所述车身加强结构可以进一步包括内部盖体,其上部的外侧表面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前端部的下部,所述内部盖体的后侧的下部的内侧表面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内侧的边缘部的下部,并且所述内部盖体的前表面结合至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优选地,所述内部盖体的下端部的内侧表面结合至所述螺栓下支架。优选地,在所挡泥板构件的前端部,所述挡泥板构件的内侧表面可以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外侧表面。优选地,所述外部盖体的内边缘部的内侧表面可以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外侧表面,所述外部盖体的内边缘部的外侧表面可以结合至所述挡泥板构件的内侧表面。优选地,所述侧构件可以包括:侧部内构件,其布置在车身的内侧;以及侧部外构件,其结合至所述侧部内构件的外侧。优选地,所述挡泥板构件可以包括:挡泥板内部构件,其布置在车身的内侧并且结合至所述侧构件;以及挡泥板外部构件,其结合至所述挡泥板内部构件的外侧。优选地,所述安装螺栓连接至副车架,发动机布置在所述副车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前述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下面对于本专利技术中的术语进行定义,其中:小重叠碰撞,指的是车辆与其他车辆或者物体发生的、碰撞部位覆盖车辆保险杠的25%的碰撞。前方(前),指的是车辆运行方向,即指向车头的方向。后方(后),指的是与车辆运行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指向车尾的方向。内侧方向(内),指的是指向车身内部的方向。外侧方向(外),指的是指向车身外部的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用于实现这种目的,利用在前挡泥板构件与前侧构件之间的改善的连接加强件来提高车辆的前侧碰撞适应的性能以及冲击能量的分配性能,当车辆的前侧碰撞事故发生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身加强结构可以有效地适应小重叠碰撞而更加安全地保护乘客。在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案中,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楚或得以更为具体地阐明。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的局部立体分解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的整体立体分解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的侧视图。应理解的是,附图呈现了描述本专利技术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的一定程度的简化表示,从而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本文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的特定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尺寸、定向、位置以及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意图的应用以及使用环境所确定。在这些图中,对于附图的多幅图,附图标记指代本专利技术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具体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专利技术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专利技术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是相反,本专利技术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同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中。在以下描述中,包括构成元件名称中所述使用的第一和第二的术语用于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构成元件,而并不限制其顺序。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该车身加强结构可以应用于汽车或者其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所述车身加强结构包括:侧构件,其布置在车身前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侧构件的前端表面结合至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外部盖体,其前表面的上边缘部和外边缘部结合至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在所述外部盖体中在其后表面从上边缘部到下侧形成从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向后倾斜的盖体倾斜表面,并且所述外部盖体的内边缘部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外侧;以及挡泥板构件,其布置在所述侧构件的外侧,在所述挡泥板构件的前侧的端部处形成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上部的上结合部和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后表面的下部的下结合部,以及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所述盖体倾斜表面的倾斜结合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15 KR 10-2016-01718551.一种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所述车身加强结构包括:侧构件,其布置在车身前侧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侧构件的前端表面结合至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外部盖体,其前表面的上边缘部和外边缘部结合至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在所述外部盖体中在其后表面从上边缘部到下侧形成从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向后倾斜的盖体倾斜表面,并且所述外部盖体的内边缘部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外侧;以及挡泥板构件,其布置在所述侧构件的外侧,在所述挡泥板构件的前侧的端部处形成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上部的上结合部和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后表面的下部的下结合部,以及结合至所述外部盖体的所述盖体倾斜表面的倾斜结合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螺栓上支架,其结合至所述侧构件的下部的外侧表面;螺栓下支架,其布置在所述螺栓上支架的下部;以及安装螺栓,其下端部与所述螺栓下支架接合,其上端部与所述螺栓上支架接合,并且所述安装螺栓与副车架接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外部盖体的内侧表面结合至所述螺栓上支架和所述螺栓下支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构,其中,所述螺栓下支架的前表面和所述螺栓上支架的前表面结合至所述碰撞吸能盒支架的后表面的下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应小重叠碰撞的车身加强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智雄张先翼朱载甲宋宗燮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