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舱传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02929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1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身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前舱传力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前围横梁、座椅前横梁、左侧A柱、右侧A柱、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右纵梁、左鹅颈连接板及右鹅颈连接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舱传力结构,左、右中通道纵梁与周边件形成连续的搭接,左鹅颈结构及右鹅颈结构处的强度增加,在发生前部碰撞时可减小前围侵入量,降低对乘员造成的伤害。

Front cabin force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body structure, relates to a front cabin force transmission structure, including a front collision beam, a lef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 righ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 left upper longitudinal beam, a right upper girders, a front beam, a left A column, a right A column, a middle passage Zuo Zongliang, a right longitudinal beam in the middle passage, a left gooseneck connection board and a right gooseneck. Board. The force structure of the front cabin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carried out. The longitudinal beam of the left and right middle channel forms a continuous lap with the surrounding parts, the strength of the left gooseneck structure and the right gooseneck structure increases, which reduces the invasion of the front circumference and reduces the damage to the crew in the front of the colli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舱传力结构
本技术属于车身结构
,特别是涉及一种前舱传力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日益重视和碰撞安全法规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厂家对汽车的安全性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前舱骨架结构作为汽车碰撞的主要承载结构,应当具备通过合理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和耗散碰撞力的功能,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的目的。因此,前舱骨架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成为影响汽车碰撞安全的重要因素。目前常见的前舱骨架结构中,通常由吸能盒、前机舱纵梁、前地板纵梁、地板小纵梁、门槛梁、上纵梁和车身A柱等组成。随着碰撞法规的完善,上纵梁在前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中小型车由于受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和成本的限制,使得上纵梁孤立且X向(车长方向)短小,Z向(竖直方向)与前纵梁阶差大且无主要受力件连接,在前碰中受力或传力作用小。并且,前围骨架的零件多或尺寸小,位置布置影响人机空间。鹅颈处结构复杂,角度和截面尺寸选择、加强板结构及理想位置之间没有相互关联,CO2焊接(二氧化碳保护焊)质量不稳定及密封性不良,前机舱与前地板搭接处涂装密封胶无空间。另外,中通道纵梁与周件搭接不连续,即,中通道纵梁与前围横梁及鹅颈结构均没有连接。由此使得现有的前舱骨架结构存在碰撞力传力通道不连续及乘员舱变形量过大等问题,容易给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前舱传力结构存在碰撞力传力通道不连续及乘员舱变形量过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前舱传力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前舱传力结构,包括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前围横梁、座椅前横梁、左侧A柱、右侧A柱、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右纵梁、左鹅颈连接板及右鹅颈连接板,其中,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形成左鹅颈结构,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形成右鹅颈结构;所述中通道左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左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上;所述左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与所述左侧A柱之间,所述右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与所述右侧A柱之间。可选地,所述前围横梁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侧A柱的中部,所述前围横梁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侧A柱的中部,所述座椅前横梁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的后端,所述座椅前横梁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的后端。可选地,所述前舱传力结构还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及前风挡下横梁;所述左支撑板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左上纵梁的前端,所述左支撑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上,所述左上纵梁的后端以及所述左侧A柱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前风挡下横梁的左端,所述右支撑板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右上纵梁的前端,所述右支撑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上,所述右上纵梁的后端以及所述右侧A柱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前风挡下横梁的右端。可选地,所述左上纵梁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左前纵梁的外侧,所述左支撑板向外侧倾斜;所述右上纵梁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右前纵梁的外侧,所述右支撑板向外侧倾斜。可选地,所述前舱传力结构还包括副车架左安装板及副车架右安装板,所述副车架左安装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与所述中通道左纵梁之间,所述副车架右安装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与所述中通道右纵梁之间。可选地,所述前舱传力结构还包括左门槛内连接板及右门槛内连接板,所述左门槛内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左侧A柱的下端与所述左鹅颈结构的后端之间,所述右门槛内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右侧A柱的下端与所述右鹅颈结构的后端之间。可选地,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舱传力结构,中通道左纵梁及中通道右纵梁的前端连接在前围横梁上,中通道左纵梁及中通道右纵梁的后端连接在座椅前横梁上,左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左鹅颈结构与左侧A柱之间,右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右鹅颈结构与右侧A柱之间。这样,前围横梁、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右纵梁、左鹅颈结构及右鹅颈结构相互连接,即左、右中通道纵梁与周边件形成连续的搭接,左鹅颈结构及右鹅颈结构处的强度增加,在发生前部碰撞时可减小前围侵入量,降低对乘员造成的伤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传力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传力结构在100%正面碰撞时的传力路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传力结构在40%偏置碰撞时的传力路径示意图。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前防撞梁;2、左前纵梁;201、左鹅颈结构;3、右前纵梁;301、右鹅颈结构;4、左上纵梁;5、右上纵梁;6、左支撑板;7、右支撑板;8、前风挡下横梁;9、前围横梁;10、座椅前横梁;11、左侧A柱;12、右侧A柱;13、中通道左纵梁;14、中通道右纵梁;15、左鹅颈连接板;16、右鹅颈连接板;17、副车架左安装板;18、副车架右安装板;19、左门槛内连接板;20、右门槛内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传力结构,包括前防撞梁1、左前纵梁2、右前纵梁3、左上纵梁4、右上纵梁5、左支撑板6、右支撑板7、前风挡下横梁8、前围横梁9、座椅前横梁10、左侧A柱11、右侧A柱12、中通道左纵梁13、中通道右纵梁14、左鹅颈连接板15及右鹅颈连接板16。如图1所示,所述左前纵梁2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左端,所述右前纵梁3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1的右端,所述左前纵梁2的后端形成左鹅颈结构201,所述右前纵梁3的后端形成右鹅颈结构301。所述左支撑板6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左上纵梁4的前端,所述左支撑板6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2上,所述左上纵梁4的后端以及所述左侧A柱11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前风挡下横梁8的左端,所述右支撑板7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右上纵梁5的前端,所述右支撑板7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右前纵梁3上,所述右上纵梁5的后端以及所述右侧A柱12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前风挡下横梁8的右端。所述前围横梁9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侧A柱11的中部,所述前围横梁9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侧A柱12的中部,所述座椅前横梁10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201的后端,所述座椅前横梁10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301的后端。这样,前围横梁9和前风挡下横梁8一起连接左侧A柱11及右侧A柱12,形成封闭框架结构,提高整车扭转刚度和分散碰撞力。所述中通道左纵梁13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9上,所述中通道左纵梁13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10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14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9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14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10上。所述左鹅颈连接板15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201与所述左侧A柱11之间,所述右鹅颈连接板16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301与所述右侧A柱12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前舱传力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前围横梁、座椅前横梁、左侧A柱、右侧A柱、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右纵梁、左鹅颈连接板及右鹅颈连接板,其中,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形成左鹅颈结构,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形成右鹅颈结构;所述中通道左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左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上;所述左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与所述左侧A柱之间,所述右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与所述右侧A柱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左前纵梁、右前纵梁、左上纵梁、右上纵梁、前围横梁、座椅前横梁、左侧A柱、右侧A柱、中通道左纵梁、中通道右纵梁、左鹅颈连接板及右鹅颈连接板,其中,所述左前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左端,所述右前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的右端,所述左前纵梁的后端形成左鹅颈结构,所述右前纵梁的后端形成右鹅颈结构;所述中通道左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左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前围横梁上,所述中通道右纵梁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座椅前横梁上;所述左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与所述左侧A柱之间,所述右鹅颈连接板沿车宽方向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与所述右侧A柱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横梁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侧A柱的中部,所述前围横梁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侧A柱的中部,所述座椅前横梁的左端连接在所述左鹅颈结构的后端,所述座椅前横梁的右端连接在所述右鹅颈结构的后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舱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传力结构还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及前风挡下横梁;所述左支撑板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左上纵梁的前端,所述左支撑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勇黄涌潘汉钦罗培锋杨金秀杨万庆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