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忠琦专利>正文

复合式踏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9193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1: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复合式踏板,包括踏板、底座、后支架、前支架、卡圈式弹簧和中轴,踏板两侧三角板的底部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踏板可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其中,还包括后传动杆、后限位片、前传动杆和前限位片,后支架和前支架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后支架和前支架可分别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踏板顺时针转动时,踏板后端下压使后支架顺时针转动,踏板逆时针转动时,踏板前端下压使前支架逆时针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将油门和刹车的踏板复合为一个踏板,有效地改变了现有车辆油门和刹车分离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Compound pedal

The utility model is a compound pedal, which comprises a pedal, a base, a rear bracket, a front support, a ring type spring and a middle shaft. The bottom of the triangular plate on both sides of the pedal is hinged on the middle shaft supporting part of the base through a middle shaft. The pedal can rotate clockwise or counter clockwise around the middle axis, and the rear transmission rod, the rear limit piece, and the front are also included. The rear support and front bracket are hinged on the middle shaft supporting part of the base through the middle shaft. The rear support and the front support can rotate clockwise or counter clockwise around the middle axis. When the pedal is clockwise, the rear end of the pedal is pressed to turn the rear support clockwise. When the pedal is reversed, the front end of the pedal is pressed down to the front branch. Counter clockwise rotation.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mpounding the accelerator pedal and the brake pedal into a pedal, which effectively changes the safety hidden danger existing in the separation of the existing vehicle throttle and the bra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式踏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踏板,用于汽车及新能源车辆的动力和制动系统的控制结构,尤其是应用于自动档车辆的一种全新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在我国车辆日益已成为大众交通代步工具的今天,交通安全已成为一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外,都不时有关于车辆驾驶员误将油门当刹车踩而造成的惨剧。专利技术人从安全系统工程及人体工程角度,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细致研究。通常情况下,手动档车辆设计为左脚控制离合器,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自动档车辆问世后,只是取消了离合器,油门和刹车仍沿用了手动档的设计。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根据路况的变化,驾驶员要不断的在油门和刹车两个位置反复切换。这就要求驾驶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感知右脚所处的位置。然而,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路况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尤其是驾驶员过度紧张或经受长时间驾驶的疲惫时,很可能会瞬间丧失对于右脚所处位置的感知,而误将油门当刹车踩,造成惨烈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手动档车辆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其危害程度一般会小于自动档车辆,因为手动档急刹车时,人们会本能踩下离合器,即使误踩油门,车辆也只是出于惯性行驶中;而自动档车辆则是会处于全力加速状态,危害可能更大。从人、机、料、法、环五大安全要素上讲,人的安全行为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人是会犯错误的,一旦出现错误,下一单“安全防火墙”就是要求机的可靠性。基于这个理念,自动刹车装置应运而生,欧洲多国也都以立法形式要求新生产车辆必须配置自动刹车装置,其原理是当车辆前方近距离一旦出现障碍物,车辆会自动刹车。该装置在车辆低速行驶时,效果较好;但当车辆高速行驶时,由于自动刹车的判断距离不够,往往只能轻微减轻车祸的危害程度。在人体工程学中,人们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时,都会产生本能的应激反应。如从事电工作业的人员,如需确认裸露线头是否断电,要求作业人员用手指背面去触碰。因为如果线头一旦带电,手指会本能的蜷缩,如果用手指的内表面碰触,很可能会使作业人员本能的紧握线头,导致持续触电。由此可见,人体本能的应急自我防护意识,是有迹可寻的。综上所述,专利技术人将油门和刹车的踏板复合为一个踏板,将油门设计为后踏动作,刹车设计为前踩动作,使现有的油门和刹车切换,从原有的右脚的左右位置切换,改变为位置不变的前踩后踏式切换。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人体会本能地伸直双腿双脚,右脚自动前踩刹车,有效地改变了现有车辆油门和刹车分离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踏板,将油门和刹车的踏板复合为一个踏板,有效地改变了现有车辆油门和刹车分离而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复合式踏板,包括踏板、底座、后支架、前支架、卡圈式弹簧和中轴,踏板两侧三角板的底部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踏板可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其中,还包括后传动杆、后限位片、前传动杆和前限位片,后支架和前支架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后支架和前支架可分别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踏板顺时针转动时,踏板后端下压使后支架顺时针转动,踏板逆时针转动时,踏板前端下压使前支架逆时针转动;后支架从后至前依序设有后支架传动槽、后支架限位槽、后芯轴固定部和后支架弹簧槽,后传动杆上端为后传动杆固定部,下端为后传动杆连接部,后传动杆固定部横截面半径大于后传动杆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后调节螺栓固定在后支架传动槽内,后调节螺栓配有相对应的后紧固螺钉,后传动杆连接部与车辆动力控制装置相连接,后限位片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后芯轴支撑部上,上半部开有后限位片限位槽,后芯轴穿过后限位片限位槽固定在后支架的后芯轴固定部内,当后支架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后芯轴可以在后限位片限位槽有限地上下移动,后限位片上端随之在后支架限位槽内左右摆动,卡圈式弹簧后端卡入后支架弹簧槽内;前支架从前至后依序设有前支架传动槽、前支架限位槽、前芯轴固定部和前支架弹簧槽,前传动杆上端为前传动杆固定部,下端为前传动杆连接部,前传动杆固定部横截面半径大于前传动杆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前调节螺栓固定在前支架传动槽内,前调节螺栓配有相对应的前紧固螺钉,前传动杆连接部与车辆制动控制装置相连接,前限位片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前芯轴支撑部上,上半部开有前限位片限位槽,前芯轴穿过前限位片限位槽固定在前支架的前芯轴固定部内,当前支架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前芯轴可以在前限位片限位槽有限地上下移动,前限位片上端随之在前支架限位槽内左右摆动,卡圈式弹簧前端卡入前支架弹簧槽内。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踏板与后支架和前支架之间有一定空隙,空隙间距H为3~5mm。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后传动杆固定部为圆球状,后调节螺栓抵顶部的楔形面与后传动杆固定部为动配合固定,后传动杆可在后支架传动槽万向转动,方便和不同车辆的动力系统相互配合。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前传动杆固定部为圆球状,前调节螺栓抵顶部的楔形面与前传动杆固定部为动配合固定,前传动杆可在前支架传动槽万向转动,方便和不同车辆的制动系统相互配合。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前、后传动杆连接部制有外螺纹。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中轴两侧设有弹簧卡圈。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将油门和刹车的踏板复合为一个踏板,有效地改变了现有车辆油门和刹车分离而存在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的A-A剖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踏板;2——后支架;21——后支架传动槽;22——后支架限位槽;23——后芯轴固定部;24——后支架弹簧槽;3——后传动杆;31——后传动杆固定部;32——后传动杆连接部;4——后限位片;41——后限位片限位槽;51、52——左、右卡圈式弹簧;6——底座;61、62——左、右中轴支撑部;63——后芯轴支撑部;64——前芯轴支撑部;7——前限位片;71——前限位片限位槽;8——前传动杆;81——前传动杆固定部;82——前传动杆连接部;9——前支架;91——前支架传动槽;92——前支架限位槽;93——前芯轴固定部;94——前支架弹簧槽;10——中轴;111、112——左、右弹簧卡圈;121——后芯轴;122——前芯轴;131、132——左、右后调节螺栓;133、134——左、右前调节螺栓;141、142——左、右后紧固螺钉;143、144——左、右前紧固螺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应指出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技术的理解,而不对其起任何限定作用。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的A-A剖面示意图,一种复合式踏板,包括踏板1、底座6、后支架2、前支架9、左、右卡圈式弹簧51、52和中轴10,踏板1两侧三角板的底部通过中轴10铰接在底座6的左、右中轴支撑部61、62上,中轴10两侧设有左、右弹簧卡圈111、112,踏板1可绕中轴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其中,还包括后传动杆3、后限位片4、前传动杆8和前限位片7,后支架2和前支架9通过中轴10铰接在底座6的左、右中轴支撑部61、62上,后支架2和前支架9可分别绕中轴10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踏板1顺时针转动时,踏板1后端下压使后支架2顺时针转动,踏板1逆时针转动时,踏板1前端下压使前支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复合式踏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式踏板,包括踏板、底座、后支架、前支架、卡圈式弹簧和中轴,踏板两侧三角板的底部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踏板可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传动杆、后限位片、前传动杆和前限位片,后支架和前支架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后支架和前支架可分别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踏板顺时针转动时,踏板后端下压使后支架顺时针转动,踏板逆时针转动时,踏板前端下压使前支架逆时针转动;后支架从后至前依序设有后支架传动槽、后支架限位槽、后芯轴固定部和后支架弹簧槽,后传动杆上端为后传动杆固定部,下端为后传动杆连接部,后传动杆固定部横截面半径大于后传动杆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后调节螺栓固定在后支架传动槽内,后调节螺栓配有相对应的后紧固螺钉,后传动杆连接部与车辆动力控制装置相连接,后限位片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后芯轴支撑部上,上半部开有后限位片限位槽,后芯轴穿过后限位片限位槽固定在后支架的后芯轴固定部内,当后支架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后芯轴可以在后限位片限位槽有限地上下移动,后限位片上端随之在后支架限位槽内左右摆动,卡圈式弹簧后端卡入后支架弹簧槽内;前支架从前至后依序设有前支架传动槽、前支架限位槽、前芯轴固定部和前支架弹簧槽,前传动杆上端为前传动杆固定部,下端为前传动杆连接部,前传动杆固定部横截面半径大于前传动杆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前调节螺栓固定在前支架传动槽内,前调节螺栓配有相对应的前紧固螺钉,前传动杆连接部与车辆制动控制装置相连接,前限位片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前芯轴支撑部上,上半部开有前限位片限位槽,前芯轴穿过前限位片限位槽固定在前支架的前芯轴固定部内,当前支架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前芯轴可以在前限位片限位槽有限地上下移动,前限位上端随之在前支架限位槽内左右摆动,卡圈式弹簧前端卡入前支架弹簧槽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式踏板,包括踏板、底座、后支架、前支架、卡圈式弹簧和中轴,踏板两侧三角板的底部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踏板可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传动杆、后限位片、前传动杆和前限位片,后支架和前支架通过中轴铰接在底座的中轴支撑部上,后支架和前支架可分别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踏板顺时针转动时,踏板后端下压使后支架顺时针转动,踏板逆时针转动时,踏板前端下压使前支架逆时针转动;后支架从后至前依序设有后支架传动槽、后支架限位槽、后芯轴固定部和后支架弹簧槽,后传动杆上端为后传动杆固定部,下端为后传动杆连接部,后传动杆固定部横截面半径大于后传动杆主体半径,通过抵顶部为楔形的后调节螺栓固定在后支架传动槽内,后调节螺栓配有相对应的后紧固螺钉,后传动杆连接部与车辆动力控制装置相连接,后限位片下端铰接在底座的后芯轴支撑部上,上半部开有后限位片限位槽,后芯轴穿过后限位片限位槽固定在后支架的后芯轴固定部内,当后支架绕中轴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后芯轴可以在后限位片限位槽有限地上下移动,后限位片上端随之在后支架限位槽内左右摆动,卡圈式弹簧后端卡入后支架弹簧槽内;前支架从前至后依序设有前支架传动槽、前支架限位槽、前芯轴固定部和前支架弹簧槽,前传动杆上端为前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忠琦
申请(专利权)人:孙忠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