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108415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5:31
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包括:排气歧管,被构造成连接至内燃机的气缸;排气管,设置在来自排气歧管的废气流的下游侧;连接构件,包括将排气管和排气歧管彼此连接的凸缘部分以及设置成与凸缘部分成一体且固定至所述排气管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凸台部分;传感器,连接至凸台部分并且被构造成检测废气的成分;以及净化装置,连接至排气管的下游端并且布置在相对于排气管与所述凸台部分相对的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紧凑地布置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的排气系统结构、一种设置在净化装置与排气歧管之间的排气管以及一种附接到排气管的传感器。
技术介绍
通常,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包括连接到气缸的排气歧管以及设置在排气歧管的废气流下游侧的净化装置。另外,在将排气歧管与净化装置彼此连接的排气管中,设置有检测例如排气空燃比或NOx浓度(在下文中,称为“废气成分”)的传感器,并且由该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用于控制内燃机。在如上所述的排气系统结构中,由于从多个排气端口流出的废气在流过排气歧管的过程中汇合并在排气管中彼此混合以流入净化装置,所以当废气更接近净化装置时,流动的方式可能是复杂的。因此,当传感器的位置位于排气管的下游侧(即,更接近净化装置)时,废气撞击传感器的方式可能变化,并且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可能降低。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使用连通通道将排气歧管的每个分支连接到共用废气传感器,并基于由废气传感器检测到的每个气缸的废气的空燃比来控制内燃机的空燃比。根据该技术,由于废气传感器设置在相应连通通道的下游端聚集的一个点处,所以可以认为可以抑制废气撞击废气传感器的方式的变化。相关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A-2006-17081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其目的是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并实现节省空间。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目的,并且其另一个目的还在于展现出从下面将要描述的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每个构造导出的并且不能通过现有技术获得的操作效果。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其包括:排气歧管,被构造成连接至内燃机的气缸;排气管,设置在来自排气歧管的废气流的下游侧;连接构件,包括将排气管和排气歧管彼此连接的凸缘部分以及设置成与凸缘部分成一体且固定至排气管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凸台部分;传感器,连接至凸台部分并且被构造成检测废气的成分;以及净化装置,连接至排气管的下游端并且布置在相对于排气管与凸台部分相对的一侧。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排气系统结构连同内燃机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的排气系统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保护构件相对于连接构件的附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3的连接构件的前视图(从附接有排气管的一侧观察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排气系统结构的布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用于将来自排气歧管的每个分支的废气引导至共用废气传感器的连通通道与排气歧管和净化装置之间的排气管分开设置,所以用于安装连通通道的空间是必要的。因此,需要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并抑制排气系统结构以紧凑的新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并且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实现空间节省。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目的,并且其另一个目的还在于展现出从下面将要描述的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示的每个构造中导出的且不能通过现有技术获得的操作效果。将参考附图,描述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作为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仅仅是示例,且并非旨在排除未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明确描述的各种修改和技术的应用。[1、构造][1-1.发动机]根据本实施例的排气系统结构适用于图1所示的发动机(内燃机)40。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0是安装在车辆(未示出)上的多缸发动机。在以下描述中,在发动机40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中,限定发动机40的方向。换言之,参考安装有发动机40的车辆来确定其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另外,重力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下,并且与之相反的方向被定义为向上。在图1中,以简化的方式示出了发动机40的气缸盖41和气缸体42。发动机40具有彼此固定的气缸盖41和气缸体42。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气缸盖41设置在气缸体42上方并且曲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情况。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发动机40是气缸盖41和气缸体42平行布置的方向为上下方向的横置型发动机。严格地,气缸盖41和气缸体42平行布置的方向和曲轴的延伸方向可以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每一个均不一致,并且例如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具有微小角度。在发动机40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平行地设置有多个气缸。形成排气通道的排气歧管2连接至这些气缸中的每一个。排气歧管2具有这样的形状:其中,废气流的上游侧分支成多个分支,并且其下游侧聚集成一个。从每个气缸排出的废气在流过排气歧管2期间集中在一处。本实施例的排气歧管2内置于气缸盖41。具体而言,排气歧管2内置于在气缸盖41的位于排气侧的侧表面向外凸起的悬伸部分41a。本实施例的气缸盖41被设置成使得悬伸部分41a向后凸起。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排气歧管2位于发动机40的气缸的后面。在排气歧管2的下游端处的开口2h(在下文中,称为排气端口2h)形成在气缸盖41的悬伸部分41a的侧表面上(在该实施例中,朝向后方的外表面)。另外,在排气端口2h周围形成有与废气流动方向垂直的平面附接表面41b。本实施例的附接表面41b设置为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展开的表面。在附接表面41b上形成有多个紧固孔41h,紧固件(未示出)紧固到该紧固孔。在该实施例中,四个紧固孔41h在排气端口2h的周向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布置。[1-2、排气系统结构]根据本实施例的排气系统结构包括:净化装置3,其净化废气;上述排气歧管2;排气管4,其将排气从排气歧管2引导至净化装置3;以及连接构件1,其设置在排气歧管2与排气管4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排气系统结构还包括:传感器5,其经由连接构件1附接到排气管4;传感器盖6,用于包围传感器5的外周界以阻挡热量;以及热保护器8(保护构件,参见图3),其覆盖排气管4和净化装置3。净化装置3包含捕集排气中的颗粒物的过滤器(未示出)以及在壳体3A中使排气中的预定成分氧化或减少的催化剂(未示出)。本实施例的壳体3A由形成为大致柱形的主体部分3c以及分别固定到主体部分3c的两端的入口部分3b和出口部分3d构造成。主体部分3c是用于保持催化剂等的部分。另外,入口部分3b是在净化装置3中形成排气的入口的部分。入口部分3b形成为直径朝向上游侧逐渐减小的中空形状。入口部分3b的上游端连接到排气管4。另一方面,出口部分3d是在净化装置3中形成排气的出口的部分。出口部分3d形成为直径朝向下游侧逐渐减小的中空形状。出口部分3d的下游端连接到与另一净化装置(未示出)连接的管7。排气管4形成排气歧管2与净化装置3之间的排气通道。换言之,排气管4设置在排气歧管2的废气流的下游侧和相对于净化装置3的废气流的上游侧。排气管4形成为弯曲的形状,使得其两端的开口的方向基本彼此垂直。本实施例的排气管4设置成使排气管从排气端口2h向后延伸然后向下弯曲的姿态。换言之,排气管4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上游端和朝下开口的下游端。排气管4的直径在废气流方向上基本均匀。排气管4的上游端经由连接构件1连接到排气歧管2,以与排气端口2h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排气管4的上游端经由连接构件1连接到气缸盖41的附接表面41b。另外,净化装置3的壳体3A的入口部分3b例如通过焊接固定到排气管4的下游端。如图2所示,排气管4具有用于使传感器5的尖端突出到排气管4内的孔部分4h。孔部分4h形成在排气管4的上游端附近,并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包括:排气歧管,被构造成连接至所述内燃机的气缸;排气管,设置在来自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流的下游侧;连接构件,包括凸缘部分和凸台部分,所述凸缘部分将所述排气管和所述排气歧管彼此连接,所述凸台部分设置成与所述凸缘部分成一体且固定至所述排气管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以及传感器,附接至所述凸台部分并且被构造成检测废气的成分;以及净化装置,连接至所述排气管的下游端并且布置在相对于排气管与所述凸台部分相对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25 JP 2016-2292641.一种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包括:排气歧管,被构造成连接至所述内燃机的气缸;排气管,设置在来自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流的下游侧;连接构件,包括凸缘部分和凸台部分,所述凸缘部分将所述排气管和所述排气歧管彼此连接,所述凸台部分设置成与所述凸缘部分成一体且固定至所述排气管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以及传感器,附接至所述凸台部分并且被构造成检测废气的成分;以及净化装置,连接至所述排气管的下游端并且布置在相对于排气管与所述凸台部分相对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排气系统结构,其中,所述凸台部分具有柱形形状,所述凸台部分具有与平行地布置所述内燃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上展弘木户祐辅堀澄人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