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5682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5: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在轴承盖内设有润滑油通道,所述润滑油通道由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径向出油段和轴向出油段构成;轴向出油段的下端口部构成所述润滑油通道出口;其中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沿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的圆心与轴承体圆心同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轴承盖内部设置小间隙、大面积的过流面,润滑油通入后和轴承盖充分接触,轴承盖上设置散热片将热量散发出去,冷却后的润滑油再冷却轴承,轴承冷却散热好、寿命长,保证设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增加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
本技术涉及轴承结构改进,具体涉及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
技术介绍
轴承结构是很多转动部件上需要用到的结构。轴承结构主要由轴承体1、轴承座2和轴承盖3组成,轴承体1位于轴承座2内并通过轴承盖3将轴承体1端面封盖。为了保证轴承体转动可靠灵活,现有技术在轴承盖上设有润滑油通道4,润滑油通道4径向设置并在内部转向90°沿轴向延伸,轴向通道出口朝向轴承体滚珠5位置,其结构见图1。润滑油通过通道进口进入,通过出口流出的时候正好进入轴承体滚珠位置,随滚珠滚动而到达轴承体各个部位,由此实现轴承体的润滑。由于转轴的高速旋转,轴承体很容易产生高温高热。现有轴承结构,在外部冷却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常因通入轴承体的润滑油温较高,轴承得不到充分的冷却,出现轴承发热、轴承寿命短等问题,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缩短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本轴承结构可有效实现自身各部件及润滑油的冷却降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包括轴承体、轴承座和轴承盖,轴承体位于轴承座内并通过轴承盖将轴承体端面封盖;在轴承盖内设有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道出口朝向轴承体滚珠位置;所述润滑油通道由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径向出油段和轴向出油段构成;轴向出油段的下端口部构成所述润滑油通道出口;其中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沿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的圆心与轴承体圆心同心。本技术将原来流经区域较小的润滑油通道设计得更长,且涉及的轴承盖区域更广,这样利于润滑油散热冷却,降低轴承温度。优选地,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连线两边的弧形散油段均由同心的多段构成。这样润滑油流过的面积更大,散热面也更大,散热效果更好。更进一步地,所述轴承盖由内盖和外盖两部分构成,所述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径向出油段形成于内盖和外盖结合面之间;所述轴向出油段设置在内盖中。所述外盖内表面设有一圈环形槽,内盖具有和环形槽对应的环形结合部;环形槽底部设有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沟槽、弧形散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其中径向进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沟槽沿径向进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且每边的弧形散油沟槽均为同心的多道;相邻两弧形散油沟槽之间形成弧形隔断,内盖的环形结合部嵌装在外盖的环形槽内并抵在弧形隔断上,由此将环形槽底部的径向进油沟槽、弧形散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封盖以形成所述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和径向出油段。沟槽也可以设置在内盖上,既环形结合部正对环形槽底部的端面设有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沟槽、弧形散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其中径向进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沟槽沿径向进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且每边的弧形散油沟槽均为同心的多道;相邻两弧形散油沟槽之间形成弧形隔断,内盖的环形结合部嵌装在外盖的环形槽内并抵在环形槽底部,由此通过环形槽底部将环形结合部上的径向进油沟槽、弧形散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封盖以形成所述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和径向出油段;所述轴向出油段入口位于径向出油沟槽槽底。鉴于直接在轴承盖内加工异形拐弯的润滑油通道比较困难,故将轴承盖设计为内盖和外盖两部分,这样外盖的环形槽底部和内盖环形结合部均具有完全敞口的平整表面,方便加工相应沟槽,在两者组合时自然形成所述润滑油通道,加工方便容易。为了更好地散热,所述轴承盖外表面设有散热片,散热片径向设置并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一圈。当轴承盖由内盖和外盖构成时,该散热片即设于外盖外表面即可。通过散热片,可以使轴承产生的高温高热快速散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盖,安装到轴承体中,其内部设置小间隙、大面积的过流面,润滑油通入后和轴承盖充分接触,轴承盖上设置散热片将热量散发出去,冷却后的润滑油再冷却轴承,轴承冷却散热好、寿命长,保证设备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增加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本技术轴承盖外盖环形槽底部沟槽结构图。图4-本技术轴承盖外表面散热片设置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润滑油流动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2-图3,从图上可以看出,本技术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包括轴承体1、轴承座2和轴承盖3,轴承体1位于轴承座2内并通过轴承盖3将轴承体1端面封盖;在轴承盖3内设有润滑油通道4,润滑油通道4出口朝向轴承体滚珠5位置。所述润滑油通道4由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段6、弧形散油段7、径向出油段8和轴向出油段9构成;轴向出油段的下端口部构成所述润滑油通道出口;其中径向进油段6和径向出油段8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7沿径向进油段6和径向出油段8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7的圆心与轴承体1圆心同心。本技术将原来流经区域较小的润滑油通道设计得更长,且涉及的轴承盖区域更广,这样利于润滑油散热冷却,降低轴承温度。优选地,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连线两边的弧形散油段7均由同心的多段构成。这样润滑油流过的面积更大,散热面也更大,散热效果更好。更进一步地,所述轴承盖3由内盖10和外盖11两部分构成,所述径向进油段6、弧形散油段7、径向出油段8形成于内盖10和外盖11结合面之间;所述轴向出油段9设置在内盖10中。继续参见图2,所述外盖11内表面设有一圈环形槽12,内盖10具有和环形槽对应的环形结合部13;同时参见图3,环形槽底部设有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沟槽14、弧形散油沟槽15和径向出油沟槽16;其中径向进油沟槽14和径向出油沟槽16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沟槽15沿径向进油沟槽14和径向出油沟槽16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且每边的弧形散油沟槽15均为同心的多道;相邻两弧形散油沟槽15之间形成弧形隔断17,内盖的环形结合部13嵌装在外盖的环形槽12内并抵在弧形隔断17上,由此将环形槽底部的径向进油沟槽14、弧形散油沟槽15和径向出油沟槽16封盖以形成所述径向进油段6、弧形散油段7和径向出油段8。沟槽也可以设置在内盖上,既环形结合部正对环形槽底部的端面设有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沟槽、弧形散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这样当内盖的环形结合部嵌装在外盖的环形槽内并抵在环形槽底部时,环形槽底部即将环形结合部上的径向进油沟槽、弧形散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封盖以形成所述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和径向出油段;所述轴向出油段入口位于径向出油沟槽槽底。鉴于直接在轴承盖内加工异形拐弯的润滑油通道比较困难,故将轴承盖设计为内盖和外盖两部分,这样外盖的环形槽底部和内盖环形结合部均具有完全敞口的平整表面,方便加工相应沟槽,在两者组合时自然形成所述润滑油通道,加工方便容易。为了增大散热面,弧形散油沟槽的宽度是弧形隔断的两倍以上。为了更好地散热,所述轴承盖3外表面设有散热片18,散热片18径向设置并沿圆周均匀分布有一圈,其结构参见图4。当轴承盖由内盖和外盖构成时,该散热片即设于外盖外表面即可。通过散热片,可以使轴承产生的高温高热快速散去。本技术集成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包括轴承体、轴承座和轴承盖,轴承体位于轴承座内并通过轴承盖将轴承体端面封盖;在轴承盖内设有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道出口朝向轴承体滚珠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通道由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径向出油段和轴向出油段构成;轴向出油段的下端口部构成所述润滑油通道出口;其中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沿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的圆心与轴承体圆心同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包括轴承体、轴承座和轴承盖,轴承体位于轴承座内并通过轴承盖将轴承体端面封盖;在轴承盖内设有润滑油通道,润滑油通道出口朝向轴承体滚珠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通道由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径向出油段和轴向出油段构成;轴向出油段的下端口部构成所述润滑油通道出口;其中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沿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连线的两边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段的圆心与轴承体圆心同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径向进油段和径向出油段连线两边的弧形散油段均由同心的多段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盖由内盖和外盖两部分构成,所述径向进油段、弧形散油段、径向出油段形成于内盖和外盖结合面之间;所述轴向出油段设置在内盖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散热功能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内表面设有一圈环形槽,内盖具有和环形槽对应的环形结合部;环形槽底部设有依次连通的径向进油沟槽、弧形散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其中径向进油沟槽和径向出油沟槽按180°对称设置;所述弧形散油沟槽沿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询赵兴英王天周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