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的排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41613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6 23:55
一种轴承的排油结构,其具备:至少一个轴承(21),其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轴(9);圆筒状的轴承壳体(27),其设置于所述轴承的径向外侧来容纳所述轴承;油回收腔(39),其设置于所述轴承壳体的径向外方来对供给至所述轴承的润滑油进行回收、以及排油通道(47),其沿径向贯通所述轴承壳体(27)的周壁(29)来从所述轴承向所述油回收腔(39)排出润滑油,在所述轴承的排油结构中,在所述排油通道(47)中设置在周向上对该排油通道进行分割的隔壁(5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轴承的排油结构相关申请本申请要求2014年6月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16010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内容以参照的方式引入,作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轴的轴承的排油结构。
技术介绍
在具备高速旋转的旋转轴的装置,例如燃气涡轮发动机中,一般将供给至用于支承旋转轴的轴承的润滑油经由与容纳轴承的轴承壳体外周部连接的排油管向装置外排出。另一方面,轴承壳体内的润滑油受到旋转轴旋转的影响,在轴承周边、尤其是外周侧高速回旋。因此,在如上所述的排油结构中,形成回旋流的润滑油容易在排油路径的途中滞留,排油性能降低。因此,为了抑制这样的在轴承壳体内的润滑油回旋,例如提出了一种在轴承壳体的内壁设置突起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0-2659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轴承壳体内设置有突起的情况下,润滑油的流动会在旋转方向上的突起的后方产生紊乱,因此无法充分提升排油性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的排油结构,其通过抑制从轴承排出的润滑油的回旋,能够确保良好排油性能。(二)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轴承的排油结构具备:至少一个轴承,其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轴;圆筒状的轴承壳体,其设置于所述轴承的径向外侧来容纳所述轴承;油回收腔,其设置于所述轴承壳体的径向外方来对供给至所述轴承的润滑油进行回收;以及排油通道,其沿径向贯通所述轴承壳体的周壁来从所述轴承向所述油回收腔排出润滑油,在所述排油通道中设置有在周向上对该排油通道进行分割的隔壁。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用于从轴承向油回收腔排出润滑油的排油通道中,设置在周向、即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对该排出通道进行分割的隔壁,从而形成了回旋流的润滑油与隔壁碰撞,有效地抑制回旋,因此,油回收腔内的润滑油的滞留得以抑制,排油性能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排油通道的由隔壁分割出的各分割排油通道形成为其截面形状是在周向上具有长径的长圆形的长圆孔。根据该结构,通过较大地设定排油通道的周向尺寸,能够将轴承内回旋的润滑油切实地导入排油通道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排油通道向油导出口的方向倾斜,该油导出口用于将排出至所述油回收腔的润滑油向外部导出。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排油通道排出至油回收腔的润滑油会被整流至导出方向,因此排油性能会进一步提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作为所述至少一个轴承,具备推力轴承。对于大径的推力轴承,由于在轴承外周附近润滑油特别高速地回旋,因此通过抑制润滑油的回旋来提高排油性能的效果极其良好。所述轴承的排油结构可以适用于例如燃气涡轮发动机。即,本专利技术的燃气涡轮发动机具备所述轴承的排油结构,所述旋转轴是将该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压缩机和涡轮连结的转子,所述轴承是支承所述转子的轴承。在该情况下,优选地,所述轴承以及所述油回收腔配置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通道的径向内方。根据上述轴承的排油结构,可确保良好的排油性能,从而能够实现排油结构的小型化,尤其是油回收腔的小型化。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在轴承附近配置的压缩机的吸气通道的面积。权利要求书和/或说明书和/或附图所公开的至少两种结构的任意组合都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中。尤其是权利要求书中两项以上权利要求的任意组合都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中。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对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实施方式及附图仅用于图示及说明,不应用于确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确定。在附图中,多张附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的排油结构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设置于图1的吸气通道内径侧的轴承附近的纵截面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油回收腔及油导出路的俯视图。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的截面图。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排油通道的通道截面形状一例的截面图。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排油通道的通道截面形状一例的截面图。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排油通道的通道截面形状一例的截面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的排油通道的倾斜角度的纵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图1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轴承的排油结构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以下简称为燃气轮机)GT的示意结构。燃气轮机GT利用压缩机1将导入的空气A压缩后导向燃烧器3,将燃料喷射至燃烧器3内使其与空气A共同燃烧,利用通过该燃烧获得的高温高压燃烧气体来驱动涡轮5。涡轮5经由作为旋转轴的转子9与压缩机1连结,利用涡轮5来驱动压缩机1。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燃气轮机GT的轴心C方向上的压缩机1侧称为“前侧”,将涡轮5侧称为“后侧”。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使用的是轴流式。在压缩机1中,在构成燃气轮机GT的旋转轴的转子9的前部的外周面配置有多个动叶,且在发动机罩13的内周面配置有多个静叶。压缩机1通过这些动叶与静叶的组合,对从吸气通道17吸入的空气A进行压缩。转子9整体通过在轴向上分离配置的多个轴承部可旋转地支承于发动机罩13。下面将对在压缩机1的吸气通道17的径向内方配置的轴承部19的排油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轴承部19具备推力轴承21及向心轴承23。推力轴承21及向心轴承23沿转子9的轴心方向C排列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推力轴承21配置于前方,向心轴承23配置于后方。推力轴承21介由从转子9的外周面向径向突出的圆盘状的推力环25,承受转子9的轴向载荷的同时,可旋转地支承转子9。向心轴承23介由转子9的外周面来承受转子9的径向载荷的同时,可旋转地支承转子9。在这些轴承21、23的径向外方设置有圆筒状的轴承壳体27。推力轴承21及向心轴承23介由轴承壳体27支承于发动机罩13。在轴承壳体27的周壁29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形成有对推力轴承21及向心轴承23供给润滑油OL的给油路31。在轴承壳体27的周壁29上形成的给油路31,从前方连接有导油管33。润滑油OL从油箱35经由导油管33导入给油路31。向给油路31导入的润滑油OL经过分支给油路37供给至各轴承21、23,该分支给油路37从形成于轴承壳体27内的给油路31在径向上分支而成的。在轴承壳体27的径向外方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与形成有给油路31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不同的周向部分),设置有对供给至轴承21、23的润滑油OL进行回收的油回收腔39。油回收腔39位于将空气A吸入压缩机1内的通道、即吸气通道17的径向内方。在油回收腔39的油导出口40连接有油导出管43,该油导出管43形成将被回收的润滑油OL向外部(此例中为油箱35)导出的油导出路41。在图示的例子中,油导出口40为设置于油回收腔39前方的开口。另外,油导出路41将润滑油OL从油回收腔39向前方,沿大致与作为旋转轴的转子9的旋转方向R垂直的方向导出。换言之,如图3示意性所示,油导出路41在俯视视角下与轴心C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油导出路41以从轴心C方向向前方外径侧倾斜的方式设置。作为轴承壳体27内方空间的轴承腔45与油回收腔39,介由在轴承壳体27的周壁29周向上的一部分(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轴承的排油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轴承的排油结构,其具备:至少一个轴承,其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轴;圆筒状的轴承壳体,其设置于所述轴承的径向外侧来容纳所述轴承;油回收腔,其设置于所述轴承壳体的径向外方来对供给至所述轴承的润滑油进行回收;以及排油通道,其沿径向贯通所述轴承壳体的周壁来从所述轴承向所述油回收腔排出润滑油,在所述排油通道中设置有在周向上对该排油通道进行分割的隔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04 JP 2014-1160101.一种轴承的排油结构,其具备:至少一个轴承,其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轴;圆筒状的轴承壳体,其设置于所述轴承的径向外侧来容纳所述轴承;油回收腔,其设置于所述轴承壳体的径向外方来对供给至所述轴承的润滑油进行回收;以及排油通道,其沿径向贯通所述轴承壳体的周壁来从所述轴承向所述油回收腔排出润滑油,在所述排油通道中设置有在周向上对该排油通道进行分割的隔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的排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油通道的由隔壁分割出的各分割排油通道形成为其截面形状是在周向上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筱原善哉有泽秀则山下诚二田中胜也吉田毅
申请(专利权)人: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