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252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纵梁本体上末段的折弯段强度不足,在发生碰撞时该折弯段不能在弱化结构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的问题。本汽车纵梁加强结构,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和前围板支撑段,加强结构包括纵梁内板,所述纵梁内板的一端具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连在靠近前围板支撑段的折弯段的上表面上,所述加强板上相对的两端的端面分别延伸至该折弯段对应的弱化结构处。通过在折弯段上设置加强板来提高折弯段的强度,该折弯段能够承受巨大的撞击载荷且折弯段自身不易发生折弯或压溃变形,该折弯段能够在对应的两个弱化结构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有效吸收撞击能量,避免了正向撞击载荷直接传递至前围板上。

A reinforced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longitudinal bea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utomobile longitudinal beam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which belongs to the automotive technical field. It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bending section of the end member of the existing longitudinal beam is not enough strength, and the bending section can not weaken the structure's buckling deformation when it collides. To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of the automobile frame, including automobile carling carling body and the cowl panel supporting section, longitudinal reinforcing structure includes inner plate, one end of the beam in the plate with reinforcing plate, the reinforcing plate is fixed on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ending section of cowl panel near the supporting section, the weakening of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face plate the opposite ends are respectively extended to the bending sec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By reinforcing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bending section to improve the bending strength of the bending section, section can bear huge impact load and the bending section itself is not prone to bending or crushing deformation, the bending section in two weakened structures corresponding to stable bending deformation, effectively absorb impact energy, avoid the positive impact direct transfer to the cow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汽车纵梁,特别是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前机舱纵梁作为车辆前部最主要的变形吸能和传力结构,用于吸收碰撞能量、分解并降低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载荷。目前,中国专利网公开了一种发舱纵梁(授权公告号:CN204488936U),它包括纵梁本体,该纵梁本体上固装有第一悬置安装架和第二悬置安装架,所述纵梁本体上、位于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纵梁本体的长度延伸方向,所述纵梁本体上、位于该纵梁本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纵梁本体的长度延伸方向,纵梁本体上、位于该纵梁本体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之间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三凹槽,该第三凹槽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纵梁本体的长度延伸方向。上述纵梁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沿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处发生弯折变形形成四个折弯段,从而可以达到溃缩吸能的作用,进而提升了发舱纵梁的碰撞性能,并对座舱内人员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但是纵梁在车速较快的情况下发生碰撞时,折弯段的结构强度不足以承受巨大的撞击载荷,折弯段自身容易发生折弯或压溃变形,特别是靠近前围板的折弯段如果不能发生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的话,就会导致撞击载荷直接传递至前围板上,使得前围板的侵入量大,不利于乘员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得纵梁在发生碰撞时,靠近纵梁根部的折弯段能够在弱化结构处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和前围板支撑段,所述纵梁本体上由前之后具有两个以上当纵梁本体碰撞后诱导其折弯的弱化结构,相邻的两弱化结构之间为纵梁本体的折弯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纵梁内板,所述纵梁内板的一端具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固连在靠近前围板支撑段的折弯段的上表面上,所述加强板上相对的两端的端面分别延伸至该折弯段对应的弱化结构处,所述纵梁内板的另一端可固定在汽车底板上。通过在靠近前围板支撑段的折弯段上设置加强板来提高该折弯段的强度,提升该折弯段的撞击载荷承受能力,并且使得该折弯段对应的两个弱化结构与该折弯段相比具有明显的强度弱化,当纵梁发生碰撞时,该折弯段能够承受巨大的撞击载荷且折弯段自身不易发生折弯或压溃变形,该折弯段能够在对应的两个弱化结构处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有效吸收撞击能量,避免了正向撞击载荷直接传递至前围板上,减少前围板的侵入量,有利于乘员的保护。除此之外,前围板支撑段的外端与汽车A柱连接,纵梁内板的外端与汽车底板连接,撞击载荷传递至纵梁本体的根部时通过前围板支撑段和纵梁内板实现分力,并且将撞击载荷传递至汽车A柱和汽车底板,通过前围板支撑段和纵梁内板有效将纵梁轴向的撞击载荷有效的分解,减小前围板的侵入量,有利于乘员的保护。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中,所述纵梁内板与前围板支撑段分叉设置,所述纵梁内板、前围板支撑段以及纵梁本体呈Y形。前围板支撑段的外端与汽车A柱连接,纵梁内板的外端与汽车底板连接,正向撞击载荷作用在纵梁本体上,纵梁本体上的一部分撞击载荷传递至前围板支撑段上并通过前围板支撑段传递至汽车A柱上,另一不部分撞击载荷传递纵梁内板上并通过纵梁内板传递至汽车底板上,纵梁内板、前围板支撑段以及纵梁本体呈Y形能够将正向撞击载荷从前至后有效的分解,吸能效果好。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中,所述靠近前围板的折弯段的其中一个弱化结构位于纵梁本体的根部、另一个弱化结构远离纵梁本体的根部。纵梁受到撞击时,保证纵梁本体在根部实现折弯变形,减少传递至前围板上的正向撞击载荷,有利于减小前围板的侵入量。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中,位于纵梁本体根部的弱化结构为在纵梁本体根部的下表面上相对的两侧开设凹槽。通过设置凹槽使得纵梁本体根部形成一个强度薄弱位置,纵梁发生撞击时,纵梁本体能够凹槽在根部实现折弯变形。本技术方案还可以用通孔来替代凹槽实现。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中,所述纵梁本体上具有翻边,远离纵梁本体根部的弱化结构为在所述翻边上设置折弯部。当纵梁发生撞击时,翻边上的折弯部具有折弯导向的作用,使得纵梁本体在折弯部位置发生折弯变形。本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在翻边或纵梁本体上开设条形槽或条形孔来替代折弯部。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中,所述加强板包括有水平部一、竖直部以及水平部二且加强板的横截面呈Z形,所述水平部一固连在纵梁本体的外底面上,所述竖直部固连在纵梁本体的外侧面上,所述水平部二固连在纵梁本体的一翻边上。该加强板一上的水平部一、竖直部以及水平部二分别对纵梁本体的翻边、侧壁和底面,根据纵梁本体的形状对其进行由外到内的加强,对折弯段的加强效果好,保证该折弯段能够承受较大的撞击载荷而自身不发生折弯或压溃变形。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中,所述水平部一上开设有减重缺口。通过设置缺口来对加强板进行减重,实现加强板一的轻量化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汽车纵梁加强结构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在靠近前围板支撑段的折弯段上设置加强板来提高折弯段的强度,该折弯段能够承受巨大的撞击载荷且折弯段自身不易发生折弯或压溃变形,该折弯段能够在对应的两个弱化结构处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有效吸收撞击能量,避免了正向撞击载荷直接传递至前围板上,通过前围板和纵梁内板有效将纵梁轴向的撞击载荷有效的分解,减小前围板的侵入量,有利于乘员的保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仰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纵梁本体;11、折弯段;12、翻边;121、折弯部;2、前围板支撑段;3、弱化结构;4、纵梁内板;41、加强板;411、水平部一;412、竖直部;413、水平部二;5、凹槽;6、减重缺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包括纵梁本体1、前围板支撑段2以及纵梁内板4,纵梁本体1上由前至后具有两个以上能使该纵梁本体1发生碰撞后折弯的弱化结构3,相邻的两弱化结构3之间为纵梁本体1的折弯段11,纵梁内板4的一端具有加强板41,该加强板41固连在靠近前围板支撑段2的折弯段11的上表面上,该折弯段11经碰撞后折弯形成有两折线,加强板41上相对的两端的端面分别靠近对应侧的折线。该折弯段11能够承受巨大的撞击载荷且折弯段11自身不易发生折弯或压溃变形,保证该折弯段11在两个弱化结构3处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由于纵梁本体1与前围板支撑段2的交界处连接在前围板上,避免了正向撞击载荷直接传递至前围板上。进一步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靠近前围板支撑段2的折弯段11具有两个弱化结构3,其中一个弱化结构3位于纵梁本体1的根部,该弱化结构为纵梁本体1根部的后表面上相对的两侧开设有凹槽5,纵梁本体1上具有翻边12,另一个弱化结构3为在翻边12上设置折弯部121。纵梁内板4与前围板支撑段2分叉设置,纵梁内板4、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1)和前围板支撑段(2),所述纵梁本体(1)上由前至后具有两个以上弱化结构(3),相邻的两弱化结构(3)之间为纵梁本体(1)的折弯段(1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纵梁内板(4),所述纵梁内板(4)的一端具有加强板(41),所述加强板(41)固连在靠近前围板支撑段(2)的折弯段(11)的上表面上,所述加强板(41)上相对的两端的端面分别延伸至该折弯段(11)对应的弱化结构(3)处,所述纵梁内板(4)的另一端可固定在汽车底板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1)和前围板支撑段(2),所述纵梁本体(1)上由前至后具有两个以上弱化结构(3),相邻的两弱化结构(3)之间为纵梁本体(1)的折弯段(11),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纵梁内板(4),所述纵梁内板(4)的一端具有加强板(41),所述加强板(41)固连在靠近前围板支撑段(2)的折弯段(11)的上表面上,所述加强板(41)上相对的两端的端面分别延伸至该折弯段(11)对应的弱化结构(3)处,所述纵梁内板(4)的另一端可固定在汽车底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内板(4)与前围板支撑段(2)分叉设置,所述纵梁内板(4)、前围板支撑段(2)以及纵梁本体(1)呈Y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前围板支撑段(2)的折弯段(11)的其中一个弱化结构(3)位于纵梁本体(1)的根部、另一个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磊磊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