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4252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8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纵梁,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纵梁受到正面撞击时纵梁根部无法实现稳定的折弯变形的问题。本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和前围板支撑段,所述纵梁本体根部的内表面上具有可诱导纵梁本体折弯的弱化结构,所述前围板支撑段的外表面上固连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延伸至纵梁本体的根部且该端的端面与纵梁本体的根部在弱化结构处折弯形成的折线相靠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纵梁本体受到撞击时能够在根部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减小正向撞击载荷的能量,避免正向撞击载荷直接传递至乘员舱的搁脚区域,减少前围板搁脚区域的侵入量,有利于对乘员的保护。

A car longitudinal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纵梁
本技术属于汽车
,特别是一种汽车纵梁。
技术介绍
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会产生大量的能量,前机舱纵梁作为车辆前部最主要的变形吸能和传力结构,用于吸收碰撞能量、分解并降低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载荷。目前,中国专利网公开了一种汽车外轮罩处的加强连接结构(授权公告号:CN205952084U),它包括纵向设置的纵梁和斜向上设置的前围板斜支撑,所述加强连接结构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纵梁的上表面固连,所述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围板斜支撑的侧面固连。上述通过加强板将纵梁与前围板斜支撑连接起来,有效的改善在碰撞过程中纵梁根部侧向折弯的可能性,但是在车辆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发生撞击时,该纵梁无法在根部实现折弯变形,使得正向撞击载荷直接传递至前围板上,导致乘员舱搁脚区直接承受来自纵梁传递过来的撞击载荷,致使前围板搁脚区域的侵入量大,不利于对乘员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纵梁加强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当纵梁受到正面撞击时,纵梁的根部能够实现稳定的折弯变形。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和前围板支撑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本体根部的内表面上具有可诱导纵梁本体折弯的弱化结构,所述前围板支撑段的外表面上固连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一端延伸至纵梁本体的根部且该端的端面与纵梁本体的根部在弱化结构处折弯形成的折线相靠近。纵梁本体的根部与前围板支撑段之间本身就具有拐角,该拐角在纵梁受到撞击时具有引导纵梁本体折弯的效果,通过将弱化结构设置在纵梁本体的根部,进一步弱化纵梁本体根部的强度,而加强板设置在前围板支撑段的外表面上来增加前围板支撑段的强度,且加强板的一端延伸至纵梁本体的根部且该端的端面与纵梁本体的根部在弱化结构处折弯形成的折线相靠近,当纵梁本体受到正向发生碰撞时,使得纵梁本体的根部不先发生折弯,保证纵梁折弯由前至后有序折弯,待碰撞载荷传递至纵梁本体的根部后,应力集中在纵梁本体根部的弱化结构上,使得纵梁本体在根部能够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进而正向撞击载荷传递方向发生变化,减小正向撞击载荷的能量,并且纵梁本体在折弯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而且通过设置加强板来增加前围板支撑段的强度,使得前围板支撑段能够抵御较大的碰撞载荷,减小前围板支撑段的侵入量,有利于对乘员的保护。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中,所述加强板包括固定在折弯处外表面上的主板,所述主板外表面上的前后侧均设有副板,前后侧的副板之间通过横梁连接。通过在主板上设置副板和横梁使得加强板的整体结构强度较高,对前围板支撑段的结构强化效果较好,能够抵御较大的碰撞载荷。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中,所述前围板支撑段的外端向前围板支撑段的内表面方向弯折形成能够连接汽车A柱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前围板支撑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在实际装配中,前围板支撑段通过连接部与汽车A柱的下立柱连接,在纵梁发生碰撞过程中,一部分撞击力通过连接部传递至汽车A柱,当于分解传递至乘员舱搁脚区域的碰撞力,减小前围板支撑段搁脚区域的侵入量。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中,所述纵梁本体与前围板支撑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将纵梁本体与前围板支撑段之间的夹角设置为钝角有利于纵梁本体根部的折弯,能够为纵梁本体的折弯变形提供足够的空间,提高碰撞吸能效果。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中,所述弱化结构包括对称设置在纵梁本体根部的内表面上相对两侧的两个凹槽。通过在纵梁本体根部的内表面相对的两侧上均设置凹槽,纵梁本体的根部为强度薄弱位置,方便纵梁受到撞击时,纵梁本体能够在根部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纵梁中,所述弱化结构包括对称设置在纵梁本体根部的内表面上相对两侧的两个通孔。通过在纵梁本体根部的内表面相对的两侧上均设置通孔,纵梁本体的根部为强度薄弱位置,方便纵梁受到撞击时,纵梁本体能够在根部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汽车纵梁具有以下优点:当纵梁本体受到正向发生碰撞时,使得纵梁本体的根部不先发生折弯,保证纵梁折弯由前至后有序折弯,待碰撞载荷传递至纵梁本体的根部后,应力集中在纵梁本体根部的弱化结构上,使得纵梁本体在根部能够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进而正向撞击载荷传递方向发生变化,减小正向撞击载荷的能量,并且纵梁本体在折弯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而且通过设置加强板来增加前围板支撑段的强度,使得前围板支撑段能够抵御较大的碰撞载荷,减小前围板支撑段的侵入量,有利于对乘员的保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纵梁本体;2、前围板支撑段;21、连接部;3、弱化结构;31、凹槽;4、加强板;41、主板;42、副板;43、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包括纵梁本体1和前围板支撑段2,纵梁本体1与前围板支撑段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纵梁本体1根部的内表面上具有可诱导纵梁本体1折弯的弱化结构3,前围板支撑段2的外表面上固连有加强板4,加强板4的一端延伸至纵梁本体1的根部且该端的端面与纵梁本体1的根部在弱化结构3处折弯形成的折线相靠近,前围板支撑段2的外端向前围板支撑段2的内表面方向弯折形成能够连接汽车A柱的连接部21,所述连接部21与前围板支撑段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纵梁本体1与前围板支撑段2的交界处连接在前围板上,纵梁发生正向撞击时,纵梁本体1的根部不先发生折弯,待碰撞载荷传递至纵梁本体1的根部后,应力集中在纵梁本体1根部的弱化结构3上,纵梁本体1在其根部位置发生稳定的折弯变形,使得正向撞击力的传递路径发生改变,通过设置加强板4使得前围板支撑段2能够抵御较大的碰撞载荷,除此之外,由于前围板支撑段2通过连接部21与汽车A柱连接,使得一部分撞击力通过连接部21传递至汽车A柱上,因此上述纵梁在受到撞击时能够吸收大量的碰撞能量,使得正向撞击产生的能量传递至乘员舱的搁脚区域大大减少,减少前围板支撑段搁脚区域的侵入量,有利于对乘员的保护。进一步具体的说,如图3所示,加强板4包括固定在前围板支撑段2的外表面上的主板41,所述主板41外表面上的前后侧均设有副板42,前后侧的副板42之间通过横梁43连接。如图2所示,弱化结构3包括对称设置在纵梁本体1根部的内表面上相对两侧的两个凹槽31。实施例2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内容基本相同,区别内容在于:弱化结构3包括对称设置在纵梁本体1根部的内表面上相对两侧的两个。本实施例通过通孔来替换凹槽31的结构,同样能达到实施例1中凹槽31在纵梁本体1根部起到的弱化效果。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纵梁本体1、前围板支撑段2、连接部21、弱化结构3、凹槽31、加强板4、主板41、副板42、横梁4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汽车纵梁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1)和前围板支撑段(2),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本体(1)根部的内表面上具有可诱导纵梁本体(1)折弯的弱化结构(3),所述前围板支撑段(2)的外表面上固连有加强板(4),所述加强板(4)的一端延伸至纵梁本体(1)的根部且该端的端面与纵梁本体(1)的根部在弱化结构(3)处折弯形成的折线相靠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纵梁,包括纵梁本体(1)和前围板支撑段(2),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本体(1)根部的内表面上具有可诱导纵梁本体(1)折弯的弱化结构(3),所述前围板支撑段(2)的外表面上固连有加强板(4),所述加强板(4)的一端延伸至纵梁本体(1)的根部且该端的端面与纵梁本体(1)的根部在弱化结构(3)处折弯形成的折线相靠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包括固定在前围板支撑段(2)的外表面上的主板(41),所述主板(41)外表面上的前后侧均设有副板(42),前后侧的副板(42)之间通过横梁(4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磊磊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