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拉手盒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87511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4: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拉手盒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车用拉手盒设在门内饰板上,所述车用拉手盒包括:拉手背板,所述拉手背板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拉手背板与所述门内饰板之间设有吸能结构;肘靠骨架,所述肘靠骨架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肘靠骨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拉手背板卡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通过拉手背板与肘靠骨架相卡接,不仅实现拉手背板牢固安装的目的,还可以消除两件相对运动,从而实现消除噪音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吸能结构使肘靠骨架在受到侧碰时有一定吸能变形,不会影响肘靠骨架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拉手盒和具有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车用拉手盒和具有该车用拉手盒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内饰造型越来越前卫,对门内饰板而言,门板分块也越来越多,如何实现各分块之间的固定,成为内饰工程师首先需要考虑的事情。其中,敞开式拉手具有造型新颖和操作舒适等优点,但历来存在按压异响的问题,即肘靠骨架与拉手背板连接在一起后,无法保证两个零件之间无相对运动,因此在使用时,拉手背板受力,拉手背板与肘靠骨架产生相对运动,发出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车用拉手盒。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该车用拉手盒的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所述车用拉手盒设在门内饰板上,所述车用拉手盒包括:拉手背板,所述拉手背板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拉手背板与所述门内饰板之间设有吸能结构;肘靠骨架,所述肘靠骨架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肘靠骨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拉手背板卡接。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背板上设有至少一个螺钉座,所述螺钉座上设有所述吸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背板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螺钉座,每个所述螺钉座上分别设有所述吸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结构大致形成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在其轴向上形成为台阶状。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结构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多个镂空槽。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结构的一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门内饰板通过螺栓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背板上设有卡脚,所述肘靠骨架上设有与所述卡脚相对应的卡钩,所述卡脚与所述卡钩卡接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背板上设有限位柱,所述肘靠骨架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柱相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柱插接在所述限位槽内。进一步地,所述拉手背板上设有导向柱,所述肘靠骨架上设有与所述导向柱相对应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柱插接在所述导向槽内。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用拉手盒。本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通过在拉手背板上设有卡脚,肘靠骨架上设有与卡脚卡接相连的卡钩,拉手背板上还设有限位柱和导向柱,肘靠骨架上设有与限位柱相对应的限位槽和与导向柱相对应的导向槽,可以实现将拉手背板牢固安装的目的,从而消除拉手背板和肘靠骨架之间的相对运动,实现消除噪音的目的;拉手背板和肘靠骨架之间还设有吸能结构,通过吸能结构使肘靠骨架在侧碰时有一定吸能变形,同时不会影响肘靠骨架的整体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和车身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线A-A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的拉手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的肘靠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的拉手背板和肘靠骨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线B-B的剖面图;图7为图5中线C-C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车用拉手盒100;拉手背板10;螺钉座11;卡脚12;限位柱13;导向柱14;加强筋15;肘靠骨架20;卡钩21;限位槽22;导向槽23;BOSS柱24;吸能结构30;弧形板31;镂空槽32;连接板33;安装孔34;门内饰板20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100。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100,车用拉手盒100设在门内饰板200上,车用拉手盒100包括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具体而言,拉手背板10设于门内饰板200,拉手背板10与门内饰板200之间设有吸能结构30,肘靠骨架20设于门内饰板200,肘靠骨架20的至少一部分与拉手背板10卡接。换言之,车用拉手盒100主要包括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均设于门内饰板200,肘靠骨架20的至少一部分与拉手背板10卡接,可以保证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之间的牢固连接,从而减少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而消除两者之间由于相对运动造成的噪音。为了确保肘靠骨架20在受到侧碰时有一定的吸能变形,拉手背板10与门内饰板200之间设有吸能结构30。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用拉手盒100,通过肘靠骨架20与拉手背板10卡接,可以达到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之间的牢固连接,消除两者之间由于相对运动造成的噪音,通过在拉手背板10与门内饰板200之间设有吸能结构30,确保了肘靠骨架20在受到侧碰时有一定的吸能变形,使肘靠骨架20在侧碰受力时具有一定的变形量。进一步,拉手背板10上可设有至少一个螺钉座11,螺钉座11上设有吸能结构30,在保证肘靠骨架20具有一定变形量的同时不会影响肘靠骨架20的整体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在肘靠骨架20上还可以设有BOSS柱24,BOSS柱24与螺钉座11相配合,可以实现螺钉座11的固定。如图3所示,拉手背板10的两端分别设有螺钉座11,每个螺钉座11上分别设有吸能结构30,延长了肘靠骨架20的使用寿命。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吸能结构30大致形成为弧形板31,弧形板31在其轴向上形成为台阶状。需要说明的是,吸能结构30可以是四分之一圆弧板,不仅可以降低吸能结构30的重量,还可以提高吸能结构30的缓冲冲击能力。进一步,吸能结构30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多个镂空槽32,提高了吸能结构30的吸能效率。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吸能结构30的一端设有连接板33,连接板33上设有安装孔34,连接板33与门内饰板200通过螺栓连接,安装迅速,提高安装效率。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拉手背板10上可以设有卡脚12,肘靠骨架20上可以设有卡钩21。具体地,卡脚12的数量可以是3个,且2个卡脚12在拉手背板10上呈三角形分布,卡钩21与卡脚12相对应,卡脚12与卡钩21卡接相连,不仅安装方便,而且可以使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之间牢固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卡钩21也可以设于拉手背板10上,相配合的卡脚12也可以设于肘靠骨架20上。进一步,拉手背板10上可设有限位柱13,肘靠骨架20上可设有限位槽22。具体地,限位槽22与限位柱13相对应,限位柱13插接在限位槽22内,不仅防止安装时装反了,而且可以使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快速对准,提高安装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限位柱13的数量可以为5个,中间的限位柱13为主限位柱,主限位柱两侧分别设有2个辅助限位柱,可以提高拉手背板10和肘靠骨架20之间的安装效率,而且在拉手背板10上还可以设有加强筋15,加强筋15可设于限位柱13外侧且可与限位柱13相连。限位柱13也可以设在肘靠骨架20上,相配合的限位槽22也可以设在拉手背板10上。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拉手背板10上设有导向柱14,肘靠骨架20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车用拉手盒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用拉手盒,所述车用拉手盒设在门内饰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拉手盒包括:拉手背板,所述拉手背板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拉手背板与所述门内饰板之间设有吸能结构;肘靠骨架,所述肘靠骨架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肘靠骨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拉手背板卡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拉手盒,所述车用拉手盒设在门内饰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拉手盒包括:拉手背板,所述拉手背板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拉手背板与所述门内饰板之间设有吸能结构;肘靠骨架,所述肘靠骨架设于所述门内饰板,所述肘靠骨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拉手背板卡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拉手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背板上设有至少一个螺钉座,所述螺钉座上设有所述吸能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拉手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背板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螺钉座,每个所述螺钉座上分别设有所述吸能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拉手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大致形成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在其轴向上形成为台阶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拉手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结构上设有沿其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启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