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32229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4 0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灯连接复杂、密封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塑壳,塑壳的前端外壁上设有卡块和支撑环,支撑环位于卡块的后侧,支撑环上均匀设有转动板,塑壳后端面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隔板,塑壳的后端设有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线束插接壳,线束插接壳内设有第二隔板、左芯板和右芯板,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相对应,左芯板和右芯板分别穿过线束插接壳的后端面伸入塑壳内,左芯板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左侧,右芯板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右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复杂的安装过程分解成线束接、注塑两道工序,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保障了质量同时降低安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制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件
,特别是指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
技术介绍
汽车是现在生活、办公重要的交通工具。车灯是汽车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车灯连接是通过穿过支撑壳的线束直接与灯线连接,并通过胶堵密封,操作复杂,工作效率低且密封效果差,户外使用时,阴雨天气缝隙渗水会影响灯具的使用寿命,甚至会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现有连接方式易产生连电现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汽车灯连接复杂、工作效率低、密封效果差、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包括塑壳,塑壳的前端外壁上设有卡块和支撑环,支撑环位于卡块的后侧,支撑环上均匀设有转动板,塑壳后端面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隔板,塑壳的后端设有安装台,安装台上设有线束插接壳,线束插接壳内设有第二隔板、左芯板和右芯板,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相对应,左芯板和右芯板分别穿过线束插接壳的后端面伸入塑壳内,左芯板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左侧,右芯板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右侧。所述塑壳的内部的后端面上设有支撑台和连接槽,连接槽位于支撑台的上方,且连接槽对称设置在第一隔板的两侧,线束插接壳的内部后端面上设有插接槽,插接槽对称设置在第二隔板的两侧,插接槽与连接槽相对应。所述左芯板的一端通过插接槽伸进线束插接壳内、另一端通过连接槽伸进塑壳内;右芯板的一端通过插接槽伸进线束插接壳内、另一端通过连接槽伸进塑壳内。所述左芯板和右芯板均为L型板,L型板的竖板伸进线束插接壳内,L型板的横板伸进塑壳内;L型板的竖板上对称设有定位翼板,两个定位翼板之间设有长孔,L型板的横板上设有圆孔。所述支撑环上设有四个转动板,转动板的一端与支撑环相连接、另一端与塑壳的后端面的外表面相连接,支撑环上部的两个转动板倾斜设置,支撑环下部的两个转动板平行设置。所述支撑环上部的两个倾斜设置的转动板之间的角度为60°~120°。所述线束插接壳与塑壳垂直设置。本技术采用一体式壳体连接,通过塑壳和线束插接壳将线束上的端子和灯线上的端子连通,并通过注塑可以有效的将端子和壳体融为一体,密封效果极佳,提高了使用寿命。塑壳和线束插接壳内部均设有隔板将端子隔开,能有效的杜绝连电,安全系数大大提高。本技术将以前的复杂的安装过程分解成线束接、注塑两道工序,可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质量的控制,同时降低了安装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制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仰视图。图4为本技术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右芯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包括塑壳1,塑壳1的前端外壁上设有卡块2和支撑环3,卡块用于塑壳与灯壳的卡接,支撑环3位于卡块2的后侧,支撑环均匀设置在塑壳的外圆周上,既用于加固塑壳,又可定位塑壳的安装位置,支撑环3上均匀设有转动板4,转动板为手拧动塑壳提供支撑点,通过扭动转动板带动塑壳转动,实现卡块与灯壳的连接。塑壳1后端面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隔板5,塑壳1的后端设有安装台6,安装台6上设有线束插接壳7,线束插接壳7上设有卡槽,用于与线束卡接,线束插接壳7与塑壳1垂直设置,便于线束的顺利插接,同时保证塑壳与灯壳的快速连接。线束插接壳7内设有第二隔板8、左芯板9和右芯板10,第二隔板8与第一隔板5相对应,第二隔板8与第一隔板5位于同一直线上,左芯板9和右芯板10分别穿过线束插接壳7的后端面伸入塑壳1内,左芯板9位于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8的左侧,右芯板10位于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8的右侧,第一隔板将壳体内部的左芯板和右芯板隔开,第二隔板将线束插接壳内部的左芯板和右芯板隔开,有效地起到防连电的作用。实施例2:如图2-6所示,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所述塑壳1的内部的后端面上设有支撑台11和连接槽12,连接槽12位于支撑台11的上方,且连接槽12对称设置在第一隔板5的两侧,线束插接壳7的内部后端面上设有插接槽13,插接槽13对称设置在第二隔板8的两侧,插接槽13与连接槽12相对应。所述左芯板9的一端通过插接槽13伸进线束插接壳7内、另一端通过连接槽12伸进塑壳1内;右芯板10的一端通过插接槽13伸进线束插接壳7内、另一端通过连接槽12伸进塑壳1内。所述左芯板9和右芯板10均为L型板,L型板的竖板伸进线束插接壳7内,L型板的横板伸进塑壳1内;L型板的竖板上对称设有定位翼板14,定位翼板的总长度大于插接槽的宽度,用于定位L型板,两个定位翼板14之间设有长孔15,L型板的横板上设有圆孔16。进一步,所述支撑环3上设有四个转动板4,转动板4的一端与支撑环3相连接、另一端与塑壳1的后端面的外表面相连接,支撑环3上部的两个转动板4倾斜设置,支撑环3下部的两个转动板4平行设置,便于手持,同时在各方向上给壳体支撑。所述支撑环3上部的两个倾斜设置的转动板4之间的角度为60°或90°或120°。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壳(1),塑壳(1)的前端外壁上设有卡块(2)和支撑环(3),支撑环(3)位于卡块(2)的后侧,支撑环(3)上均匀设有转动板(4),塑壳(1)后端面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隔板(5),塑壳(1)的后端设有安装台(6),安装台(6)上设有线束插接壳(7),线束插接壳(7)内设有第二隔板(8)、左芯板(9)和右芯板(10),第二隔板(8)与第一隔板(5)相对应,左芯板(9)和右芯板(10)分别穿过线束插接壳(7)的后端面伸入塑壳(1)内,左芯板(9)位于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8)的左侧,右芯板(10)位于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8)的右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前灯后端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壳(1),塑壳(1)的前端外壁上设有卡块(2)和支撑环(3),支撑环(3)位于卡块(2)的后侧,支撑环(3)上均匀设有转动板(4),塑壳(1)后端面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隔板(5),塑壳(1)的后端设有安装台(6),安装台(6)上设有线束插接壳(7),线束插接壳(7)内设有第二隔板(8)、左芯板(9)和右芯板(10),第二隔板(8)与第一隔板(5)相对应,左芯板(9)和右芯板(10)分别穿过线束插接壳(7)的后端面伸入塑壳(1)内,左芯板(9)位于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8)的左侧,右芯板(10)位于第一隔板(5)和第二隔板(8)的右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前灯后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壳(1)的内部的后端面上设有支撑台(11)和连接槽(12),连接槽(12)位于支撑台(11)的上方,且连接槽(12)对称设置在第一隔板(5)的两侧,线束插接壳(7)的内部后端面上设有插接槽(13),插接槽(13)对称设置在第二隔板(8)的两侧,插接槽(13)与连接槽(12)相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前灯后端盖,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家驹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虹光精工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