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08749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0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嵌合结构具备:环状的密封部件(17);第一嵌合部件,其具有筒状的第一筒状嵌合部(21)、从轴向一端侧与上述密封部件(17)抵接的第一夹持部(22)以及设置于与上述第一夹持部(22)不同的位置的第一限制部(24);以及第二嵌合部件,其具有从轴向另一端侧相对于上述第一筒状嵌合部(21)嵌合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嵌合部(31)、从轴向另一端侧与上述密封部件(17)抵接的第二夹持部(32)以及在上述密封部件(17)在上述第一夹持部(22)与上述第二夹持部(32)之间被压缩规定量的状态下从轴向另一端侧与上述第一限制部(24)抵接的第二限制部(36)。

A chimeric structure and a steering device with the chimeric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车辆用的转向装置,存在利用齿轮齿条机构将伴随着转向操作的旋转转换为齿条轴的往复直线运动来变更转向轮的转向角的转向装置。在这种转向装置中,在齿条壳体中的收纳小齿轮轴的筒状部嵌合有孔盖,转向装置在被固定于车辆的悬架梁的状态下,经由孔盖被按压于车辆的仪表板外侧。这样,由于转向装置设置于车室外,所以容易附着来自路面的雨水、灰尘等。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1504的转向装置中,通过在齿条壳体的筒状部与孔盖之间夹设密封部件,防止雨水等侵入齿条壳体内。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2006-1504的结构中,密封部件在形成于齿条壳体的筒状部的凸缘与孔盖的轴向端面之间在轴向被压缩,齿条壳体(筒状部)的向车辆上侧(孔盖侧)的位移经由密封部件以及孔盖被仪表板限制。因此,例如在因伴随着车辆的行驶的路面反作用力等向车辆上侧上推齿条壳体的外力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作用于齿条壳体的筒状部与孔盖之间的轴向的全部负载会保持原样地作用于密封部件。其结果是,密封部件在筒状部与孔盖之间被过度压缩,容易劣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抑制密封部件的劣化加速的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嵌合结构具备:环状的密封部件;第一嵌合部件,其具有筒状的第一筒状嵌合部、从轴向一端侧与上述密封部件抵接的第一夹持部以及设置于与上述第一夹持部不同的位置的第一限制部;以及第二嵌合部件,其具有从轴向另一端侧相对于上述第一筒状嵌合部嵌合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嵌合部、从轴向另一端侧与上述密封部件抵接的第二夹持部以及在上述密封部件在上述第一夹持部与上述第二夹持部之间被压缩规定量的状态下从轴向另一端侧与上述第一限制部抵接的第二限制部。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向第二嵌合部件接近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第一嵌合部件的情况下,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相互抵接从而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限制部间基于外力的轴向负载被支承。这样,通过第一限制部与第二限制部相互抵接承受轴向负载,能够防止密封部件超过规定量地被压缩,因此能够抑制该密封部件被过度压缩从而劣化加速。在上述方式的嵌合结构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一限制部设置于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中的比上述第一夹持部靠轴向另一端侧,上述第二限制部设置于上述第二嵌合部件中的比上述第二夹持部靠轴向另一端侧。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限制部设置为比第二夹持部更从第二嵌合部件中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分离,所以第二嵌合部件通过从轴向一端侧的开口分离的部位支承轴向负载。因此,与通过第二嵌合部件中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附近承受轴向负载的情况相比,该第二嵌合部件难以变形,能够减少在承受该轴向负载时对第二夹持部造成的影响。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密封部件被过度压缩。在上述方式的嵌合结构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二嵌合部件具有向轴向一端侧延伸的臂部以及从该臂部的前端向径向突出的爪部,上述第一嵌合部件具有上述爪部能够卡合的被卡合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爪部卡合于被卡合部,第二嵌合部件向轴向另一端侧移动从第一嵌合部件分离被限制,所以例如在使第一嵌合部件与第二嵌合部件嵌合的状态下进行输送等时,能够抑制第二嵌合部件脱落。在上述方式的嵌合结构中,也可以为上述第二嵌合部件通过上述第二筒状嵌合部间隙配合于上述第一筒状嵌合部而被嵌合于上述第一嵌合部件,上述第一筒状嵌合部与上述第二筒状嵌合部的嵌合部分的轴向长度被设定为,在上述第二筒状嵌合部相对于上述第一筒状嵌合部最倾斜的状态下,上述第一夹持部与上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上述密封部件的压缩被保持。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筒状嵌合部间隙配合于第一筒状嵌合部,所以与压入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在嵌合状态下作用于第一以及第二嵌合部件的应力,例如在配置于高温下等的苛刻环境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一以及第二嵌合部件的劣化加速。另一方面,在通过间隙配合嵌合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第二嵌合部件相对于第一嵌合部件的倾斜。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结构中,由于以在第二筒状嵌合部相对于第一筒状嵌合部最倾斜的状态下密封部件的压缩也被保持的方式设定第一筒状嵌合部与第二筒状嵌合部的嵌合部分的轴向长度,所以即使通过间隙配合嵌合第一嵌合部件与第二嵌合部件,也能够确保密封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的转向装置具备上述第一方式的嵌合结构,将以局部突出的方式收纳构成齿轮齿条机构的小齿轮轴的壳体作为上述第一嵌合部件,将在上述壳体与车辆的仪表板之间覆盖上述小齿轮轴的孔盖作为上述第二嵌合部件。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在因路面反作用力等较大的外力作用于齿条壳体的情况下等,能够抑制密封部件被过度压缩,因此能够抑制密封部件的劣化加速。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密封部件的劣化加速。附图说明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与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图1是转向装置的简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齿条壳体的筒状部与孔盖的嵌合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齿条壳体的筒状部与孔盖的嵌合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说明嵌合结构以及转向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具备转向操纵机构5,上述转向操纵机构5具有供方向盘2固定的转向轴3与相应于转向轴3的旋转在轴向往复移动的齿条轴4。另外,转向装置1具备作为供齿条轴4能够往复移动地插入的壳体的齿条壳体6。此外,转向轴3通过从方向盘2侧依次连结柱轴7、中间轴8以及小齿轮轴9而构成。齿条轴4与小齿轮轴9在齿条壳体6内具有规定的交叉角地配置,并且通过形成于齿条轴4的齿条齿与形成于小齿轮轴9的小齿轮齿啮合构成齿轮齿条机构10。另外,齿条轴4的两端经由未图示的横拉杆连结于组装有转向轮的转向节。因此,在转向装置1中,转向轴3的伴随着转向操作的旋转通过齿轮齿条机构10被转换为齿条轴4的轴向移动,通过将该轴向移动经由横拉杆传递至转向节,变更转向轮的转向角,即变更车辆的行进方向。齿条壳体6具有在齿条轴4的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壳体主体11和与壳体主体11一体形成并且在小齿轮轴9的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2。此外,齿条壳体6由铝等金属材料构成。在壳体主体11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具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贯通孔13的安装部14。小齿轮轴9从筒状部12突出延伸至仪表板D的内侧(车室内),并且连结于中间轴8。仪表板D将发动机舱与车室间隔开。在作为第一嵌合部件的齿条壳体6的筒状部12嵌合有作为在筒状部12与仪表板D之间覆盖小齿轮轴9的第二嵌合部件的孔盖15。此外,在孔盖15与仪表板D之间夹设有未图示的密封部件。而且,转向装置1通过在经由孔盖15被按压于车辆的仪表板D的状态下将齿条壳体6经由插通于贯通孔13的螺栓连结于车辆的悬架梁(都省略图示),由此转向装置1被安装于车辆主体。接下来,对筒状部12与孔盖15的嵌合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孔盖15通过在其与筒状部12之间从轴向夹入形成为圆环状的填料等的密封部件17而被嵌合于筒状部12,从而防止来自路面的雨水、灰尘等侵入筒状部12与孔盖15之间。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车辆下侧设为轴向一端侧,将车辆上侧设为轴向另一端侧。筒状部12具有在轴向另一端侧开口的圆筒状的第一筒状嵌合部21、从第一筒状嵌合部21的轴向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嵌合结构以及具备该嵌合结构的转向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嵌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7);第一嵌合部件,其具有筒状的第一筒状嵌合部(21)、从轴向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17)抵接的第一夹持部(22)以及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2)不同的位置的第一限制部(24);以及第二嵌合部件,其具有从轴向另一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一筒状嵌合部(21)嵌合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嵌合部(31)、从轴向另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17)抵接的第二夹持部(32)以及在所述密封部件(17)在所述第一夹持部(22)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2)之间被压缩了规定量的状态下从轴向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一限制部(24)抵接的第二限制部(36)。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9.12 JP 2016-1779371.一种嵌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7);第一嵌合部件,其具有筒状的第一筒状嵌合部(21)、从轴向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17)抵接的第一夹持部(22)以及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夹持部(22)不同的位置的第一限制部(24);以及第二嵌合部件,其具有从轴向另一端侧相对于所述第一筒状嵌合部(21)嵌合的筒状的第二筒状嵌合部(31)、从轴向另一端侧与所述密封部件(17)抵接的第二夹持部(32)以及在所述密封部件(17)在所述第一夹持部(22)与所述第二夹持部(32)之间被压缩了规定量的状态下从轴向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一限制部(24)抵接的第二限制部(3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限制部(24)设置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件中的比所述第一夹持部(22)靠轴向另一端侧,所述第二限制部(36)设置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件中的比所述第二夹持部(32)靠轴向另一端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合结构,其中,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泉佳明大皿敏之泷泽常春宫胁诚今冈创介藤田翔平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丸五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