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吉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串联式变螺距井下流体电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64494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5 0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串联式变螺距井下流体电加热器,第一接线腔、一级加热器、第二接线腔、二级加热器、第三接线腔、三级加热器和封隔器组成,一级加热器、二级加热器和三级加热器依次相连接,封隔器设置在三级加热器上,第一接线腔设置在一级加热器上,第二接线腔设置在一级加热器和二级加热器之间,第三接线腔设置在二级加热器和三级加热器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降低了大长度螺旋折流板的制造难度,克服了高温工况下大长度螺旋折流板易产生热力破坏的缺点,加热流体时流体的压力损失小,传热系数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地层的过热蒸汽开采、热气体开采,该加热器经优化后也可用于开采可燃冰、油页岩、稠油等储层。

A series type variable pitch underground fluid electric he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串联式变螺距井下流体电加热器
本技术涉及油页岩原位转化井下注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串联式变螺距井下流体电加热器。
技术介绍
油页岩开发技术分为地表干馏技术和地下干馏技术。地表干馏技术是目前我国利用油页岩的主要技术手段,但地表干馏技术存在采矿成本高,矿渣堆放危险性高;大气及地下水污染大,用水量大;不适合深部油页岩开采等缺点。地下干馏技术又叫原位转化技术,原位转化技术是指在油页岩矿层对油页岩层进行原位热处理,使干酪根裂解为页岩油气的技术手段。原位转化技术具有不破坏地表,对环境无污染,适合深部油页岩层开发等优点。油页岩原位转化加热方法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热传导加热方法是将电阻加热器置于井眼中直接加热目标层,如美国专利US2548360描述了一种置于井眼粘性油中的电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将粘性油加热并稀释,使油的粘度降低,从而将其泵至地表;专利CN1676870A描述了一种对流加热方法,该技术将高温蒸汽注入油页岩层,使干酪根裂解为页岩油气;美国专利US6023554描述了一种位于套管中的电加热元件,该加热元件通过热辐射加热套管,并通过套管加热填充在套管与地层之间的填料,进而加热油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串联式变螺距井下流体电加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串联式变螺距井下流体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是由第一接线腔(1)、一级加热器(2)、第二接线腔(3)、二级加热器(4)、第三接线腔(5)、三级加热器(6)和封隔器(7)组成,一级加热器(2)、二级加热器(4)和三级加热器(6)依次相连接,封隔器(7)设置在三级加热器(6)上,第一接线腔(1)设置在一级加热器(2)上,第二接线腔(3)设置在一级加热器(2)和二级加热器(4)之间,第三接线腔(5)设置在二级加热器(4)和三级加热器(6)之间;所述电加热器的第一线缆通道(25)、第二线缆通道(45)、第三线缆通道(65)由两个半圆形管道和中心隔板焊接而成,形成两个封闭的通道;第一接线腔(1)包括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串联式变螺距井下流体电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是由第一接线腔(1)、一级加热器(2)、第二接线腔(3)、二级加热器(4)、第三接线腔(5)、三级加热器(6)和封隔器(7)组成,一级加热器(2)、二级加热器(4)和三级加热器(6)依次相连接,封隔器(7)设置在三级加热器(6)上,第一接线腔(1)设置在一级加热器(2)上,第二接线腔(3)设置在一级加热器(2)和二级加热器(4)之间,第三接线腔(5)设置在二级加热器(4)和三级加热器(6)之间;所述电加热器的第一线缆通道(25)、第二线缆通道(45)、第三线缆通道(65)由两个半圆形管道和中心隔板焊接而成,形成两个封闭的通道;第一接线腔(1)包括起吊锁止环(11)、第一接线罩(12)、第一线缆管(13)、第一接线软管(14)、第一密封垫圈(15),起吊锁止环(11)通过螺纹连接设置在第一加热棒支座(21)上,并固定第一接线罩(12),第一接线罩(12)设置在起吊锁止环(11)下端,第一线缆管(13)设置在第一接线腔(1)内,并穿过第一接线罩(12),第一线缆管(13)下端与四个第一电加热棒(22)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第一线缆管(13)内侧与第一线缆通道(25)相连接,第一线缆管(13)的顶部在信号线通道侧开有信号线孔(131),动力线通道侧开有动力线孔(132),在中心隔板上方设置有通道进气口(133),第一接线软管(14)设置在第一线缆管(13)和第一电加热棒(22)之间,通过活动接头连接,第一密封垫圈(15)设置在第一接线罩(12)和第一壳体(201)之间,并密封第一接线腔(1);一级加热器(2)包括第一加热棒支座(21)、第一电加热棒(22)、第一加热棒锁紧螺母(23)、第一加热棒密封层(24)、第一线缆通道(25)、第一螺旋折流板(26)、第一中心管隔热层(27)、第一中心管(28)、第一传感器孔(29)、第一壳体(201)、第一密封圈(202),第一加热棒支座(21)设置在第一壳体(201)内侧,与第一壳体(201)通过螺纹连接,第一电加热棒(22)环形设置在第一加热棒支座(21)上,并通过第一加热棒锁紧螺母(23)固定,第一加热棒密封层(24)设置在第一电加热棒(22)与第一加热棒支座(21)之间,并由第一加热棒锁紧螺母(23)压实,第一线缆通道(25)的上端穿过第一加热棒支座(21),并与第一线缆管(13)相连接,第一线缆通道(25)下端与第二线缆通道(45)上端焊接在一起,第一中心管隔热层(27)设置在第一线缆通道(25)和第一中心管(28)之间,起到阻止热量从第一中心管(28)传递到第一线缆通道(25)的作用,第一中心管(28)设置在第一中心管隔热层(27)外环,穿过第一螺旋折流板(26)的中心管孔,与第一螺旋折流板通过电焊连接,第一中心管(28)下部与第二中心管(48)上部焊接在一起,第一螺旋折流板(26)设置在第一壳体(201)内,穿过第一中心管(28)和第一电加热棒(22),通过电焊连接,第一传感器孔(29)设置在第一中心管(28)靠近第一电加热棒(22)尾部的位置,用于穿过传感器,第一壳体(201)下端部设置有四个螺栓孔,用于连接第二连接螺栓(33);第二接线腔(3)包括第二密封垫圈(31)、第二接线罩(32)、第二连接螺栓(33)、第二连接支座(34)、第二线缆管(35)、第二连接软管(36)、第二密封垫圈(37),第二密封垫圈(31)设置在第一壳体(201)与第二连接支座(34)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螺栓(33)连接,第二接线罩(32)设置在第二连接支座(34)外侧,与第二连接支座通过螺纹连接,第二连接支座(34)设置在第一壳体(201)和第二加热棒支座(4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螺栓(33)连接,第二连接支座(34)、第一壳体(201)与第二加热棒支座(41)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垫圈(31),第二线缆管(35)下端与第二连接软管(36)上端连接,将动力线与外界隔绝,第二接线软管(36)上端与第二线缆管(35)下端相连接,第二接线软管(36)下端与第二电加热棒(42)上端相连接,第二密封圈(37)设置在第二连接支座(34)与第二加热棒支座(41)之间;二级加热器(4)包括加第二加热棒支座(41)、第二电加热棒(42)、第二加热棒锁紧螺母(43)、第二加热棒密封层(44)、第二线缆通道(45)、第二螺旋折流板(46)、第二中心管隔热层(47)、第二中心管(48)、第二传感器孔(49)、第二壳体(401)和第二密封圈(402),第二加热棒支座(41)通过螺纹连接在第二壳体(402)内,第二加热棒支座上具有四个第一加热棒孔和四个第一螺栓孔,并分别用于连接第二电加热棒(42)和第二连接螺栓(33),第二电加热棒(42)设置在第二加热棒支座(41)的第一加热棒孔上,第二加热棒锁紧螺母(43)设置在第二电加热棒(42)上端的外螺纹处,第二加热棒密封层(44)设置在第二电加热棒(42)和加热棒孔之间的环形空间内,用于对加热棒孔进行密封,第二线缆通道(45)穿过第二连接支座(34),与第二线缆管(35)连接,第二线缆通道(45)上端与第一线缆通道(25)下端焊接,第二线缆通道(45)下端与第三线缆通道(65)上端连接,第二螺旋折流板(46)设置在第二壳体(401)内,穿过第二电加热棒(42)和穿过第二中心管(48),并与第二中心管焊接,对所加热流体起导流作用,第二中心管隔热层(47)设置在第二线缆通道(45)外环,防止热量从第二中心管(48)传递至第二线缆通道(45),第二中心管(48)设置在第二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东郭威李强孙中瑾张鹏宇赵帅陈强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