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弹簧助力系统,包括固定机构、运动机构以及设置于固定机构与运动机构之间的弹簧;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底板以及设置于底板上的筒体和弧形板Ⅰ,所述弧形板Ⅰ设置有竖槽;所述运动机构包括面板以及设置于面板上的转筒和弧形板Ⅱ,所述转筒设置有通孔,所述弧形板Ⅱ设置有卡口;所述筒体上依次套设有可转动的弹簧和转筒;所述弹簧设置有运动端Ⅰ和运动端Ⅱ,所述运动端Ⅰ可转动的设置于通孔内,所述运动端Ⅱ可滑动的设置于竖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控制弹簧在运动机构和固定机构之间移动,来实现调控不同行程段内弹簧的位置、受力与否和受力大小,从而可快速有效的优化运行机构的受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空调领域,涉及汽车空调HVAC中的运行机构部件,特别的是一种可变弹簧助力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汽车空调HVAC使用弹簧来调整传动机构的受力,具体的原理是将弹簧与传动机构连接,当传动机构运行时,弹簧也随之运行,通过弹簧压缩和弹开时的力来调整传动机构的受力情况(助力或阻力)。然而,在传动机构整个运行行程内,弹簧作为一种辅助力结构常用于解决操作力过大的问题,正是由于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将会导致部分行程段操作力偏大而其它段行程操作力正常的情况发生;目前的常用设计中,采用较为简单的方式直接将弹簧与受力部分连接,该设计方案中弹簧作用力一直施力于传动机构,导致机构在某一行程段受到弹簧的助力,而在另一行程段内受到弹簧的阻力,无法针对操作力大的行程段调整传动机构,反而有可能会引起原本操作力不大的行程段操作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弹簧助力系统,采用设计简单的卡口和竖槽,使弹簧在不同行程段内处于不同的位置,再来控制弹簧在不同行程段的受力,从而实现灵活调整运行机构的受力情况。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变弹簧助力系统,包括固定机构(I)、可转动的设置于固定机构(I)上的运动机构(2)以及设置于固定机构(I)与运动机构(2)之间的弹簧(3);其中:所述固定机构(I)包括底板(101)以及设置于底板(101)上的筒体(102)和弧形板I (103),所述筒体(102)与弧形板I (103)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弧形板I (103)的上方设置有竖槽(104);所述运动机构(2)包括面板(201)以及设置于面板(201)上的转筒(202)和弧形板II (203),所述转筒(202)与弧形板II (203)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转筒(202)的侧面设置有圆形通孔(204),所述弧形板II (203)的下方设置有卡口 ;所述弹簧(3)设置有运动端I (301)和运动端II (302);所述筒体(102)上依次套设有可转动的弹簧(3)和转筒(202),所述弹簧(3)设置于转筒(202)的下方,所述弧形板II (203)设置于弧形板I (103)的内侧;所述弹簧(3)的运动端I (301)可转动的设置于通孔(204)内,其运动端II (302)可滑动的设置于竖槽(104)内。进一步,所述固定机构(I)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01)上用于固定和加强筒体(102)的筋板(105)。进一步,所述固定机构(I)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01)上用于固定弧形板I (103)的筋条(106),所述弧形板I (103)的下方设有与所述筋条(106)卡合连接的凹槽。进一步,所述筒体(102)内设置有用于运动机构(I)转动的圆筒(107),所述圆筒(107)与筒体(102)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圆筒(107)的连接板(108)。进一步,所述转筒(202)上的侧面设置有V形结构的支架(206),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支架(206)的顶端侧面上。进一步,所述卡口包括沿左上方倾斜设置用于所述弹簧(3)运动端II (302)导向的斜槽(205)和与所述斜槽(205)下部的进口端连通用于所述弹簧(3)运动端II (302)限位的水平开口 ;所述水平开口位于斜槽(205)的进口端右侧。进一步,所述斜槽(205)的倾斜角度取值范围为120°?180°。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控制弹簧在运行机构和固定安装机构之间的移动,来实现调控不同行程段内弹簧的位置和受力与否,同时,对于注重操作力和操作手感的运行机构而言,本技术还可以快速有效的优化运行机构的受力,从而满足客户的严格的要求;技术结构简单易行,其操作方便、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运动机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运作行程示意图;附图标记:1_固定机构,101-底板,102-筒体,103-弧形板I,104-竖槽,105-筋板,106-筋条,107-圆筒,108-连接板;2_运动机构,201-面板,202-转筒,203-弧形板II,204-孔槽,205-斜槽,206-支架;3_弹簧,301-运动端I,302-运动端II。【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变弹簧助力系统,包括固定机构1、可转动的设置于固定机构I上的运动机构2以及设置于固定机构I与运动机构2之间的弹簧3 ;其中:所述固定机构I包括底板101以及设置于底板101上的筒体102和弧形板I 103,所述筒体102与弧形板I 103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弧形板I 103的上方设置有竖槽104 ;所述运动机构2包括面板201以及设置于面板201上的转筒202和弧形板II 203,所述转筒202与弧形板II 203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转筒202的侧面设置有圆形通孔204,所述弧形板II 203的下方设置有卡口 ;所述弹簧3设置有运动端I 301和运动端II 302 ;所述筒体102上依次套设有可转动的弹簧3和转筒202,所述弹簧3设置于转筒202的下方,所述弧形板II 203设置于弧形板I 103的内侧;所述弹簧3的运动端I 301可转动的设置于通孔204内,其运动端II 302可滑动的设置于竖槽104内。具体的,将弹簧3可转动的套设在固定机构I的筒体102上,再将运动机构2的转筒202可转动的套设在该筒体102上,使弹簧3位于转筒202的下方;当然,弹簧3也可设置于转筒202内部,本实施例中采用前者;同时将弹簧3的运动端I 301可转动的设置于运动机构2的通孔204内,运动端II 302可滑动的设置于固定机构I的竖槽内,并使运动机构2上的弧形板II 203设置于固定机构I上的弧形板I 103的内侧并紧靠弧形板I 103布置;在运转过程中,所述运动机构I可以实现以固定机构2的轴线转动,并在其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弹簧3随之转动,同时通过运动机构2下端面的卡口进行限位和导向作用,使弹簧3的运动端II 302在运动机构I与固定机构2之间切换;由于运动机构2和弹簧3之间存在相互转动,所以弹簧对运动机构存在作用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该作用力为动力或阻力),即本技术通过控制弹簧在运行机构和固定安装机构之间的移动,来实现调控不同行程段内弹簧的位置、受力与否和受力大小,同时,对于注重操作力和操作手感的运行机构而言,本技术还可以快速有效的优化运行机构的受力,从而满足客户的严格的要求。需要特别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弹簧助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1)、可转动的设置于固定机构(1)上的运动机构(2)以及设置于固定机构(1)与运动机构(2)之间的弹簧(3);其中:所述固定机构(1)包括底板(101)以及设置于底板(101)上的筒体(102)和弧形板Ⅰ(103),所述筒体(102)与弧形板Ⅰ(103)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弧形板Ⅰ(103)的上方设置有竖槽(104);所述运动机构(2)包括面板(201)以及设置于面板(201)上的转筒(202)和弧形板Ⅱ(203),所述转筒(202)与弧形板Ⅱ(203)之间设置有间隔空间;所述转筒(202)的侧面设置有圆形通孔(204),所述弧形板Ⅱ(203)的下方设置有卡口;所述弹簧(3)设置有运动端Ⅰ(301)和运动端Ⅱ(302);所述筒体(102)上依次套设有可转动的弹簧(3)和转筒(202),所述弹簧(3)设置于转筒(202)的下方,所述弧形板Ⅱ(203)设置于弧形板Ⅰ(103)的内侧;所述弹簧(3)的运动端Ⅰ(301)可转动的设置于通孔(204)内,其运动端Ⅱ(302)可滑动的设置于竖槽(104)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强,张继鑫,袁月,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英特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