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32399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24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 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包括承力盘、顶盖、推杆、第一活塞、油缸、第一导通孔、第二导通孔、外壁、次缓冲缸、第二活塞、透气孔和底座,承力盘连接在汽车座椅的底部,底座固定在汽车座椅下方的车架上,推杆、顶盖、第一活塞、油缸、外壁和第一导通孔共同构成主缓冲缸,次缓冲缸设置在外壁和油缸之间的主缓冲缸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多级缓振,能够有效的减少振动,并且结构简单,当振感不强时油液只会从油缸内部流入主缓冲缸中,振感强烈时次缓冲缸才会发生作用,通过多级缓振有效的解决了驾驶过程中车辆的振动和颠簸感,并且通过液压缓冲有效的解决了弹簧缓冲的自振和共振问题,提高了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舒适感。

A car seat damp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obile seat damping device and comprises a bearing plate, a top cover, a push rod, a first piston, cylinder, first via holes, second holes, the outer wall, a buffer cylinder, piston, second air holes and a bottom bearing plate connected to the car seat, the base is fixed on the the bottom of the car seat frame on the top cover, the first push rod, piston, cylinder,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first through holes constitute the main buffer cylinder, a buffer cylind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outer wall and the main buffer cylinder in the cylinder,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a multistage snubber, can reduce vibration effectively,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oil will only when the vibration sense is not strong from flowing into the main cylinder internal buffer cylinder, vibration sense buffer cylinder occurs strong, through the multi-stage snubber effectively solves the vibration and bumps in the process of vehicle driving, and The self vibration and resonance of the spring buffer are solved by the hydraulic buffer, and the comfort of the driver's driving vehicle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路况,在平滑的路面行驶时感觉不出颠簸,但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会有明显的颠簸和不适感,甚至在城市公路过减速带时都会感觉颠簸。在驾驶时有颠簸震动感不仅会给司机带来不舒适感,更严重的甚至还会影响司机的驾驶。现有的汽车减振主要采用弹簧减振器和带有控制单元的阻尼减振器两种,弹簧减振器由于存在自振现象,容易传递低频振动,就是当车出现振动时,人也随着不停的上下振动。所以靠弹簧减振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减振效果,会导致驾驶感觉不舒适。而带有控制单元的阻尼减振器成本较高、维护不方便,而且也是依靠弹簧来减振,弹簧本身的共振、自振现象并不能消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汽车减振器容易出现的共振和自振的现象导致驾驶员在驾驶时产生的不适感,提出了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能够有效的减缓振动和颠簸感,给驾驶员以舒适的驾车体验,并且在强振时不会有突然的颠簸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包括承力盘、顶盖、推杆、第一活塞、油缸、第一导通孔、第二导通孔、外壁、次缓冲缸、第二活塞、透气孔和底座,所述承力盘连接在汽车座椅的底部,所述底座固定在汽车座椅下方的车架上,所述承力盘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所述推杆的上端,所述推杆、顶盖、第一活塞、油缸、外壁和第一导通孔共同构成主缓冲缸,所述推杆的下端穿过顶盖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油缸内部并且第一活塞能够沿所述油缸上下运动,所述油缸套装在外壁内部且油缸和外壁的底部均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油缸底部设置有将油缸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一导通孔;所述顶盖固定在所述外壁上端且与外壁密封连接;所述次缓冲缸设置在外壁和油缸之间的主缓冲缸内,所述次缓冲缸的底部固定在底座上,所述次缓冲缸的上方设置有将次缓冲缸与主缓冲缸连通的第二导通孔,所述次缓冲缸内部设置有能够沿次缓冲缸内部上下运动的第二活塞,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次缓冲缸的下方。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下方的油缸内还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和底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的边缘与油缸内部形成密封,第一活塞在推杆的作用下沿所述油缸内部竖直地上下运动。进一步的,所述次缓冲缸内部的第二活塞与次缓冲缸内部密封连接,第二活塞下方的次缓冲缸内上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活塞与底座。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活塞的初始位置位于所述次缓冲缸的上部,所述透气孔位于所述次缓冲缸底部的底座上。进一步的,所述承力盘位于所述推杆的正上方,承力盘、推杆、油缸和外壁的轴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承力盘的边缘均布四个用于连接汽车底座的第一螺栓孔。进一步的,所述推杆穿过所述顶盖的正中间,顶盖上的通孔直径大于所述推杆,推杆与顶盖互相不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通孔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导通孔均匀分布在所述油缸的底部。进一步的,所述次缓冲缸设置有四个,四个次缓冲缸位于所述油缸和外壁之间的主缓冲缸内部,四个次缓冲缸呈圆筒形均布在所述主缓冲缸内部。进一步的,四个所述次缓冲缸均与油缸的缸筒和外壁密封连接并将所述主缓冲缸分成四个均等的缓冲区,每个所述第一导通孔将其中一个缓冲区与油缸内部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采用多级缓振,能够有效的减少振动,并且结构简单,当振感不强时油液只会从油缸内部流入主缓冲缸中,振感强烈时次缓冲缸才会发生作用,通过多级缓振有效的解决了驾驶过程中车辆的振动和颠簸感,并且通过液压缓冲有效的解决了弹簧缓冲的自振和共振问题,提高了驾驶员驾驶车辆的舒适感;本技术利用油液减振和弹簧减振相配合的方式,并且设置有两种缓冲缸,可以极大的缓解较大振动时产生的振动,有效的舒缓驾驶员的颠簸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的竖切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主缓冲缸和次缓冲缸位置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的横切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的轴测图。图中,1-承力盘、2-第一螺栓孔、3-顶盖、4-推杆、5-第一活塞、6-第一弹簧、7-油缸、8-第一导通孔、9-主缓冲缸、10-第二导通孔、11-外壁、12-次缓冲缸、13-第二活塞、14-第二弹簧、15-底座、16-第二螺栓孔、17-透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包括承力盘1、顶盖3、推杆4、第一活塞5、油缸7、第一导通孔8、第二导通孔10、外壁11、次缓冲缸12、第二活塞13、透气孔17和底座15,所述承力盘1连接在汽车座椅的底部,承力盘1的边缘均布四个用于连接汽车底座15的第一螺栓孔2,承力板1通过固定在四个第一螺栓孔2上的螺栓与汽车座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5固定在汽车座椅下方的车架上,底座15上均布有四个第二螺栓孔16,底座15通过固定在四个第二螺栓孔16上的螺栓与汽车底座下部的车架固定连接,承力板1和底座15均水平固定。所述承力盘1位于所述推杆4的正上方,承力盘1、推杆4、油缸7和外壁11的轴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推杆4穿过所述顶盖3的正中间,顶盖3上的通孔直径大于所述推杆4,推杆4与顶盖3互相不接触。推杆4可以自由的穿过顶盖3且不与顶盖3发生任何接触。所述承力盘1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所述推杆4的上端,所述推杆4、顶盖3、第一活塞5、油缸7、外壁11和第一导通孔8共同构成主缓冲缸9,所述推杆4的下端穿过顶盖3连接所述第一活塞5,所述第一活塞5位于所述油缸7内部并且第一活塞5能够沿所述油缸7上下运动,所述第一活塞5下方的油缸7内还设置有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5和底座15连接。所述第一活塞5的边缘与油缸7内部形成密封,第一活塞5在推杆4的作用下沿所述油缸7内部竖直地上下运动。主缓冲缸9内部的油缸7为汽车座椅的第一道缓冲,汽车座椅在轻度颠簸时油缸7内部的第一活塞5升降实现汽车座椅的第一道缓冲;同时第一弹簧6进一步增强第一道缓冲的减振效果。所述油缸7套装在外壁11内部且油缸7和外壁11的底部均固定在所述底座15上,所述油缸7底部设置有将油缸7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一导通孔8;所述顶盖3固定在所述外壁11上端且与外壁11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导通孔8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导通孔8均匀分布在所述油缸7的底部。油缸7和外壁11之间的主缓冲缸9的四个内腔构成汽车座椅的第二道缓冲,主缓冲缸9与油缸7之间通过第一导通孔8连通,油液经过第一导通孔8进入主缓冲缸9内部,由于第一导通孔8的尺寸较小,所以油液流动速度较慢,从而实现了汽车座椅的第二道缓冲。所述次缓冲缸12设置在外壁11和油缸7之间的主缓冲缸9内,所述次缓冲缸12的底部固定在底座15上,所述次缓冲缸12的上方设置有将次缓冲缸12与主缓冲缸9连通的第二导通孔10,所述次缓冲缸12内部设置有能够沿次缓冲缸12内部上下运动的第二活塞13,所述透气孔17位于所述次缓冲缸12的下方。所述次缓冲缸12内部的第二活塞13与次缓冲缸12内部密封连接,第二活塞13下方的次缓冲缸12内上设置有第二弹簧14,所述第二弹簧14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活塞13与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力盘(1)、顶盖(3)、推杆(4)、第一活塞(5)、油缸(7)、第一导通孔(8)、第二导通孔(10)、外壁(11)、次缓冲缸(12)、第二活塞(13)、透气孔(17)和底座(15),所述承力盘(1)连接在汽车座椅的底部,所述底座(15)固定在汽车座椅下方的车架上,所述承力盘(1)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所述推杆(4)的上端,所述推杆(4)、顶盖(3)、第一活塞(5)、油缸(7)、外壁(11)和第一导通孔(8)共同构成主缓冲缸(9),所述推杆(4)的下端穿过顶盖(3)连接所述第一活塞(5),所述第一活塞(5)位于所述油缸(7)内部并且第一活塞(5)能够沿所述油缸(7)上下运动,所述油缸(7)套装在外壁(11)内部且油缸(7)和外壁(11)的底部均固定在所述底座(15)上,所述油缸(7)底部设置有将油缸(7)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一导通孔(8);所述顶盖(3)固定在所述外壁(11)上端且与外壁(11)密封连接;所述次缓冲缸(12)设置在外壁(11)和油缸(7)之间的主缓冲缸(9)内,所述次缓冲缸(12)的底部固定在底座(15)上,所述次缓冲缸(12)的上方设置有将次缓冲缸(12)与主缓冲缸(9)连通的第二导通孔(10),所述次缓冲缸(12)内部设置有能够沿次缓冲缸(12)内部上下运动的第二活塞(13),所述透气孔(17)位于所述次缓冲缸(12)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力盘(1)、顶盖(3)、推杆(4)、第一活塞(5)、油缸(7)、第一导通孔(8)、第二导通孔(10)、外壁(11)、次缓冲缸(12)、第二活塞(13)、透气孔(17)和底座(15),所述承力盘(1)连接在汽车座椅的底部,所述底座(15)固定在汽车座椅下方的车架上,所述承力盘(1)水平设置且固定连接在所述推杆(4)的上端,所述推杆(4)、顶盖(3)、第一活塞(5)、油缸(7)、外壁(11)和第一导通孔(8)共同构成主缓冲缸(9),所述推杆(4)的下端穿过顶盖(3)连接所述第一活塞(5),所述第一活塞(5)位于所述油缸(7)内部并且第一活塞(5)能够沿所述油缸(7)上下运动,所述油缸(7)套装在外壁(11)内部且油缸(7)和外壁(11)的底部均固定在所述底座(15)上,所述油缸(7)底部设置有将油缸(7)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第一导通孔(8);所述顶盖(3)固定在所述外壁(11)上端且与外壁(11)密封连接;所述次缓冲缸(12)设置在外壁(11)和油缸(7)之间的主缓冲缸(9)内,所述次缓冲缸(12)的底部固定在底座(15)上,所述次缓冲缸(12)的上方设置有将次缓冲缸(12)与主缓冲缸(9)连通的第二导通孔(10),所述次缓冲缸(12)内部设置有能够沿次缓冲缸(12)内部上下运动的第二活塞(13),所述透气孔(17)位于所述次缓冲缸(12)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5)下方的油缸(7)内还设置有第一弹簧(6),第一弹簧(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5)和底座(15)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座椅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5)的边缘与油缸(7)内部形成密封,第一活塞(5)在推杆(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伟胡小英裘信国郑颖周见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