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件折弯胎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2305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2-10 08: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件折弯胎具,包括上胎和下胎,上胎包括一顶板,顶板下方两侧设置支撑筋板Ⅰ,两个支撑筋板Ⅰ之间设置加强筋板,支撑筋板Ⅰ和加强筋板中部通过固定板Ⅰ连接,支撑筋板Ⅰ、加强筋板和固定板Ⅰ上方设置一压杆,下胎包括托杆,托杆下方固定设置支撑筋板Ⅱ,支撑筋板Ⅱ通过固定板Ⅱ固定连接,支撑筋板Ⅱ外侧设有限位板,支撑筋板Ⅱ、固定板Ⅱ和限位板下方通过一底板固定连接,待折弯板件放置在托杆上,通过压平机带动压杆和托杆相互挤压实现折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板件折弯胎具,通过设置上胎和下胎等结构,使得待折弯板件在折弯时能快速对正,使用方便,折弯效果好,角度精准,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物力,节省企业成本。

A plate bending di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late bending mould, including tire and tire on the tire includes a roof, the roof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upport bar plate of stiffened plat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two support plates of support plates and stiffened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middle of the fixing plate of the support bar plate 1 to strengthen the set pressure bar stiffened plate and the fixed plate 1 above the lower tyre comprises a supporting rod, the supporting rod is fixedly arranged below the support plates of support plates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xing plate II II, II supporting rib plate is arranged outside the limit plate, a supporting rib plate and fixed plate II II and below the limit plate through a bottom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to a bending plate placed on the supporting rod, the supporting rod drives the pressing rod and achieve mutual extrusion bending by pressing machine; the utility model of the plate bending mould, by setting the upper and lower tyre tire structure, that makes the bending plate It can be fast to correct in bending, easy to use, good bending effect, accurate angle, high working efficiency, save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save enterpris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件折弯胎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板件折弯胎具。
技术介绍
带弧度的平板加工过程中采用折弯成型,常规使用压平机的折弯模具进行折弯操作时,但是操作时很难保证圆柱状的折弯上模轴的中心线与工件的折弯线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折弯过程中,容易造成歪斜和偏移,难于保证对称性和弧度,难于对正,同时还容易造成工件折弯后扭曲及折弯圆心位置不准,由于工件长,材料较厚,工件极难校准,造成后续的工序组焊接无法保证设计要求,劳动强度大,浪费了人力物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板件折弯胎具,通过设置上胎和下胎等结构,使得待折弯板件在折弯时能快速对正,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合理,折弯效果好,角度精准,工作效率高,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省了企业成本。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板件折弯胎具,包括上胎和下胎,上胎和下胎分别固定在压力机的活动端和底座上,二者相互挤压实现待折弯板件的折弯,所述的上胎包括一顶板,顶板下方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撑筋板Ⅰ,且两个支撑筋板Ⅰ之间沿顶板宽度方向设置若干加强筋板,支撑筋板Ⅰ和加强筋板中部通过一垂直设置的固定板Ⅰ连接,支撑筋板Ⅰ、加强筋板和固定板Ⅰ上方沿顶板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一压杆,下胎包括对应设置在压杆下方两侧的托杆,且托杆与压杆平行,两个托杆下方固定设置若干支撑托杆的支撑筋板Ⅱ,支撑筋板Ⅱ通过垂直设置在其中部的固定板Ⅱ固定连接,位于托杆端部的支撑筋板Ⅱ外侧设置有限定待折弯板件位置的限位板,支撑筋板Ⅱ、固定板Ⅱ和限位板下方通过一底板固定连接,固定板Ⅱ和托杆之间形成一个供待折弯板件折弯的腔室,待折弯板件放置在托杆上,通过压平机带动压杆和托杆之间的相互挤压实现待折弯板件的折弯;所述支撑筋板Ⅰ和加强筋板均设置为倒锥形,固定板Ⅰ设置在倒锥形支撑筋板Ⅰ和倒锥形加强筋板的中轴线上,倒锥形支撑筋板Ⅰ、倒锥形加强筋板和固定板Ⅰ相交处上方形成固定压杆的弧形凹槽Ⅰ;所述的支撑筋板Ⅱ垂直于托杆延伸的方向,且设置为“U”形,“U”形支撑筋板Ⅱ内侧两侧壁垂直设置固定板Ⅱ,固定板Ⅱ和“U”形支撑筋板Ⅱ相交处上方形成固定托杆Ⅱ的弧形凹槽Ⅱ;所述顶板上设置若干将其固定在压力机活动端上的“U”形凹槽;所述底板上设置若干将其固定在压力机底座上的“U”形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设置上胎和下胎,且二者配合相互挤压折弯待折弯板件,且托杆在下方固定待折弯板件,压杆位于待折弯板件的中轴线上,并通过限位板限定待折弯板件的位置,保证其中轴线始终在压杆的正下方,压制过程中,压杆和两个托杆相互配合,固定板Ⅱ和托杆之间形成一个供待折弯板件折弯的腔室,折弯时,使得待折弯板件始终贴合在压杆和托杆的表面,有效的防止待折弯板件滑动或者偏移,压制弧度准确,节省了校准的时间,增大了工作效率,取得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合理,折弯效果好,角度精准,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物力,节省企业成本的有益效果;2、本技术通过将支撑筋板Ⅰ和加强筋板均设置为倒锥形,且倒锥形支撑筋板Ⅰ、倒锥形加强筋板和固定板Ⅰ相交处上方形成固定压杆的弧形凹槽Ⅰ,倒锥形上方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固定效果好,两个固定板Ⅱ和多个“U”形支撑筋板Ⅱ支撑两个托杆,固定板Ⅱ和“U”形支撑筋板Ⅱ相交处上方形成固定托杆Ⅱ的弧形凹槽Ⅱ,托杆固定更将牢固,达到稳固支撑的目的,取得了支撑稳固,折弯效果好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上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下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上胎,101、顶板,102、支撑筋板Ⅰ,103、加强筋板,104、固定板Ⅰ,105、压杆,2、下胎,201、托杆,202、支撑筋板Ⅱ,203、固定板Ⅱ,204、限位板,205、底板,206、腔室,3、待折弯板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所述,本技术为一种板件折弯胎具,包括上胎1和下胎2,上胎1和下胎2分别固定在压力机的活动端和底座上,二者相互挤压实现待折弯板件3的折弯,所述的上胎1包括一顶板101,顶板101下方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撑筋板Ⅰ102,且两个支撑筋板Ⅰ102之间沿顶板101宽度方向设置若干加强筋板103,支撑筋板Ⅰ102的宽度大于加强筋板103的宽度,能够稳固支撑两端,支撑筋板Ⅰ102和加强筋板103中部通过一垂直设置的固定板Ⅰ104连接,支撑筋板Ⅰ102、加强筋板103和固定板Ⅰ104上方沿顶板101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一压杆105,压杆105可设置为实心的,也可设置为中空的,只要能实现折弯效果即可,下胎2包括对应设置在压杆105下方两侧的托杆201,且托杆201与压杆105平行,两个托杆201下方固定设置若干支撑托杆201的支撑筋板Ⅱ202,每个支撑筋板Ⅱ202之间等距设置,支撑筋板Ⅱ202通过垂直设置在其中部的固定板Ⅱ203固定连接,位于托杆201端部的支撑筋板Ⅱ202外侧设置有限定待折弯板件3位置的限位板204,限位板204设置为多个且每个限位板204均垂直于支撑筋板Ⅱ202,支撑筋板Ⅱ202、固定板Ⅱ203和限位板204下方通过一底板205固定连接,限位板204与支撑筋板Ⅱ202和底板205之间形成稳固支撑,固定板Ⅱ203和托杆201之间形成一个供待折弯板件3折弯的腔室206,待折弯板件3放置在托杆201上,压杆105位于待折弯板件3的中轴线上,通过压平机带动压杆105和托杆201之间的相互挤压实现待折弯板件3的折弯,折弯时,使得待折弯板件3始终贴合在压杆105和托杆201的表面,有效的防止待折弯板件3滑动或者偏移,压制弧度准确,节省校准时间,工作效率高,取得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计合理,折弯效果好,角度精准,工作效率高,节省人力物力,节省企业成本的有益效果。以上为本技术的基本实施方式,可以在以上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优化和限定:所述支撑筋板Ⅰ102和加强筋板103均设置为倒锥形,固定板Ⅰ104设置在倒锥形支撑筋板Ⅰ和倒锥形加强筋板的中轴线上,倒锥形支撑筋板Ⅰ、倒锥形加强筋板和固定板Ⅰ104相交处上方形成固定压杆105的弧形凹槽Ⅰ,倒锥形上方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固定效果好。所述的支撑筋板Ⅱ202垂直于托杆201延伸的方向,且设置为“U”形,“U”形支撑筋板Ⅱ内侧两侧壁垂直设置固定板Ⅱ203,固定板Ⅱ203和“U”形支撑筋板Ⅱ202相交处上方形成固定托杆201Ⅱ的弧形凹槽Ⅱ,托杆201固定更将牢固,取得了支撑稳固,折弯效果好的有益效果。所述顶板101上设置若干将其固定在压力机活动端上的“U”形凹槽,固定效果好。所述底板205上设置若干将其固定在压力机底座上的“U”形凹槽,固定效果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板件折弯胎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件折弯胎具,包括上胎(1)和下胎(2),上胎(1)和下胎(2)分别固定在压力机的活动端和底座上,二者相互挤压实现待折弯板件(3)的折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胎(1)包括一顶板(101),顶板(101)下方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撑筋板Ⅰ(102),且两个支撑筋板Ⅰ(102)之间沿顶板(101)宽度方向设置若干加强筋板(103),支撑筋板Ⅰ(102)和加强筋板(103)中部通过一垂直设置的固定板Ⅰ(104)连接,支撑筋板Ⅰ(102)、加强筋板(103)和固定板Ⅰ(104)上方沿顶板(101)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一压杆(105),下胎(2)包括对应设置在压杆(105)下方两侧的托杆(201),且托杆(201)与压杆(105)平行,两个托杆(201)下方固定设置若干支撑托杆(201)的支撑筋板Ⅱ(202),支撑筋板Ⅱ(202)通过垂直设置在其中部的固定板Ⅱ(203)固定连接,位于托杆(201)端部的支撑筋板Ⅱ(202)外侧设置有限定待折弯板件(3)位置的限位板(204),支撑筋板Ⅱ(202)、固定板Ⅱ(203)和限位板(204)下方通过一底板(205)固定连接,固定板Ⅱ(203)和托杆(201)之间形成一个供待折弯板件(3)折弯的腔室(206),待折弯板件(3)放置在托杆(201)上,通过压平机带动压杆(105)和托杆(201)之间的相互挤压实现待折弯板件(3)的折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件折弯胎具,包括上胎(1)和下胎(2),上胎(1)和下胎(2)分别固定在压力机的活动端和底座上,二者相互挤压实现待折弯板件(3)的折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胎(1)包括一顶板(101),顶板(101)下方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撑筋板Ⅰ(102),且两个支撑筋板Ⅰ(102)之间沿顶板(101)宽度方向设置若干加强筋板(103),支撑筋板Ⅰ(102)和加强筋板(103)中部通过一垂直设置的固定板Ⅰ(104)连接,支撑筋板Ⅰ(102)、加强筋板(103)和固定板Ⅰ(104)上方沿顶板(101)长度方向固定设置一压杆(105),下胎(2)包括对应设置在压杆(105)下方两侧的托杆(201),且托杆(201)与压杆(105)平行,两个托杆(201)下方固定设置若干支撑托杆(201)的支撑筋板Ⅱ(202),支撑筋板Ⅱ(202)通过垂直设置在其中部的固定板Ⅱ(203)固定连接,位于托杆(201)端部的支撑筋板Ⅱ(202)外侧设置有限定待折弯板件(3)位置的限位板(204),支撑筋板Ⅱ(202)、固定板Ⅱ(203)和限位板(204)下方通过一底板(205)固定连接,固定板Ⅱ(2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奎王君烨李延波杨恩喜王芬张衡夏宾杨子武
申请(专利权)人:平顶山平煤机煤矿机械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